古人为何用“逐鹿中原”来代表争天下,而不说逐虎、逐狮?

如题所述

有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逐鹿中原”,用来比喻天下大乱时群雄并起,争夺政权。为什么说逐鹿而不是其他动物?难道鹿和国家政权有重要关系吗?“逐鹿中原”这句成语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谋士蒯通曾对汉高祖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这里以鹿比喻帝位,言下之意就是说秦朝丢失了它的帝位,天下英豪竞相争夺,有才能者自然捷足先登。用鹿来比喻政权、位置,由来较早。

《春秋襄公十四年》就曾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也是用捕鹿来譬喻两国争夺政权。这种喻指渐为世人接受,后代常以“逐鹿”譬喻争夺统治权,如《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就说到:“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为什么成语会提及逐鹿,而不是逐虎、逐熊、逐狼呢?

成语“逐鹿中原”的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比喻很多人为夺取政权而争战。其中,“鹿”喻指“帝位”、“国家政权”。“鹿”何以指政权?这要从商王武丁逐鹿说起。鹿全身是宝,除皮肉可供衣食用外,鹿血、鹿茸、鹿骨等都是极名贵的中药。由于这些原因,商王武丁特别喜欢逐鹿,为了逐鹿,可以一连数日奔走在中原大地上,不理朝政。从商王武丁开始,“逐鹿”活动一直深得历代帝王所爱,又由于在古时候,鹿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只有一定级别的贵族才有逐鹿的资格,帝王失去了猎鹿的资格,也就是失去了“帝位'

“政权'于是,“逐鹿”之举便成为历代政治家争夺政权的代名词。鹿有美丽的外形、温驯的性格,被人们看成是瑞兽,自古以来被看做友善的象征。人们常用鹿肉招待客人,诸侯之间常用鹿皮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诗经》中有一篇《鹿鸣》,写的是周文王大宴群臣及宾客的场面,其中写道r“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呦呦鹿鸣”比兴宾主之间的倾心交谈、相互呼应。后来,古人称招待嘉宾之宴为“鹿鸣宴”。

有人认为“鹿”、“禄”两字相通,逐鹿实际是逐禄之意。这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得注意到鹿在古代的特殊地位。鹿在古代被视作吉祥之兽,非常珍贵,不仅是狩猎时的最好猎物,还被人们当作图腾的灵物加以崇拜。如果人们得到鹿,不管是自己食用还是贸易交换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猎人们追逐野鹿时,形势紧急,箭拔弩张,用这种场面来譬喻群雄争夺天下,还真形象贴切。除了喻指争夺政权外,人们还常用逐鹿比喻追逐名利富贵,算是对这个词语的新阐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0

在古代时期,鹿这种温顺的草食动物多被作为捕猎的对象,是原始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先秦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用鹿来代表国家的根基。

《春秋·襄公十四年》东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用捕猎鹿来代指国家争端,这应该是逐鹿这一词的根本来源,不过当时并没有这一说法,是后世演变之后才形成的词汇。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一次提到逐鹿这个词,谋士蒯通对汉高祖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此来表示秦国的衰弱,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大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进行围猎,就看谁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不过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写的,所以无法区分逐鹿这个词究竟是被蒯通创造出来的还是被司马迁创作出来的,它的形成时间也不确定,总体来说是在秦末汉初这一段时间。

至于中原这个词,在古代的时候经常被用来代指整个国家,所以我们才会被叫做中国。因为中国的发源地在中原地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各地方政权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掌控中原才能代表着对整个中国的控制,所以古代人才把争霸天下叫做逐鹿中原。

古代君主外出狩猎也多以捕猎食草动物为主,鹿是当时最常见的也是最大型的食草动物,所以成为重要的猎物。而狮子老虎则比较难见到,捕猎这些动物的危险性也较高,捕猎这些动物都用来彰显勇武,而不是用来代表获得利益。你在形容争霸天下的时候不用逐狮和逐虎来表达。

鹿这种动物性格比较软弱,但是行动速度迅捷,捕猎的难度不高不低,需要技术和运气,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逐鹿恰好可以用来形容争霸天下。

鹿没有反抗的能力,不会伤人,那就可以反映出当时国家的政治状态已经失去了掌控,无法调集国家的力量平灭叛乱。围猎鹿的时候都是团体行动,能否获得猎物全看个人本事,各团体之间互相竞争,决出最终的胜利者,这和争霸天下的过程也非常相似。以天下为猎场,群雄竞相争夺,不仅要四处围堵防止鹿逃脱,还要互相提防暗算,利益只有一份,最终掐在手里的人才是胜利者。用逐鹿代指争霸天下,这一词用的非常传神,只是四个字就表现出了相当多的含义,所以从它出现之后就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没有其他词汇可以取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