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就是一般所说的药品的副作用。严谨的表述为: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在审批上市前应进行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绝大多数化学药品经过这些过程都会明确标出不良反应,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安全用药。中药在说明书上不良反应一项普遍标注为尚不明确,因为中药的审批和管理不遵循科学原则和国际通行的药品管理原则。也就是说,中药没做过相关实验和试验,不需要确定其疗效和安全性就可以上市。大批药品不良反应标注为尚不明确是中国特色,是对患者和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2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搞清,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是怎么来的。1.药品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在一种药品上市前,都需要进行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一般情况下需要包括数百例的病例。比如说现在医学认为很多物质都可能引起部分人体过敏,和人类的个体差异有关系。如果一种药临床研究就做了2、3个,出现过敏的概率就很低,而例数达到几百例的时候,有一两例过敏的概率就相对高一些。理论上而言,要试验一种物质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需要使用全人类来测试,然而不可能有哪一项试验取得全人类的数据,所以从统计学而言,需要找出一些代表,这些人能够包含不同的人种、性别、年龄、遗传状况等,以他们代表全人类的情况。在抽取方法比较科学的情况下,试验例数越多,这个群体越能代表全人类。在新世纪之前,我国的临床试验相关管理工作还处于雏形阶段,管理并不严格,因此国内上市的很多药品临床试验没有做或者不够规范,没有经过试验,或者试验例数太低的药品自然不良反应相关数据就少,他只能写上“尚不明确”,尚不明确≠没有。2.药品上市后在更广泛使用下的观察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就不局限于几百例了,在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是很容易出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不良反应的,而这些不良反应也需要定期汇总,并体现在说明书当中。而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现途径多为医疗机构、企业或个人上报,而很多人对这项工作并不在意(因为报了也是义务劳动,并且担心可能产生纠纷等问题)因此这项工作也难于开展,近些年国家逐渐重视不良反应主动上报工作,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不良反应上报,例如部分医院有上报一例不良反应得5元钱的措施(真是天大的福利,够吃1包方便面+1根火腿肠了有木有)3.进行相关检查一种变化有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生物化学层面的,组织器官层面的以及机体层面的等。分子生物学层面检测成本比较高,目前应用还不广。其他三个层面的不良反应都是需要检测的,比如一种物质对肝脏有影响,在生物化学层面可能表现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织器官层面表现为肝脏纤维化,机体层面表现为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等等,患者感到不适。但是肝硬化是长期肝脏受损导致的结果,并非一开始就会表现到机体层面,有的人感觉并无异样,但是ALT已经爆表了。如果不作肝功能检查,他并不知道肝脏已经受损。因此这时做肝功能检查就是必要的。在药物进行临床试验的时候,因为前期研究已经获得了药物可能会损害肝脏(小白鼠,家兔们就是干这个的),因此会免费、定期要求检查肝功,在最终的说明书中也会写上“可能引起ALT升高,需要定期监测肝功等”,如果不做肝功检查,仅靠患者自身感知是否有不适,很多不良反应永远也发现不了。药品的整个临床前、临床研究以及上市后继续观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表现为耗时长、经济投入高、失败率高等等,过去管理不严格的年代,很多较为急功近利的厂商并不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这方面研究中,就匆匆上市了药品,自然说明书中一堆“尚不明确”。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管理逐步严格,也要求很多“尚不明确”进行再评价试验,补足相关数据,不过总体而言管理还是相对粗放的,据我所知一些企业也是走走过场,弄个差不多的数据填上去了事。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等于自砸招牌。

第2个回答  2017-10-22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在中成药来说,可能是源于古方(传统医药典籍上记载的组方)、经验方(在医院使用多年证明有效的组方)的药物制剂临床试验阶段由于入组病例较少、临床试验设计不全面、临床试验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在前三期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不良反应。

理论上 IV期临床长期开展,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但是 IV期临床是在药品上市后进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