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包袱的格式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写包袱的格式: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孙XX曾孙XX玄孙XX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0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烧包袱又称烧包裹,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老北京的风俗,每逢清明、中元、寒衣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的,就以烧包袱代之。

所谓包袱、包裹,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冥国)的钱包、衣包。这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但只在表皮上区分。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袱;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此外,还有一种红包袱,也叫“喜包袱”,是家里办娶聘等事时,向老祖宗报喜用的。这不但表皮是红色的,而且里边装的也是花红纸钱(即彩色“大烧纸”)。

包袱里的冥钱、冥衣均购自南纸店。不外乎为大烧纸、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冥钞和佛、道两教的往生钱。其中,寒衣纸为不可少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8

说起和尚,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赤身裸体,放弃大鱼大肉。他们只吃白菜、豆腐等素食来充饥。最近很多和尚不避酒肉,住豪宅开豪车,甚至娶妻生子。这些“酒肉和尚”的视频和谣言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让很多人对这种信仰产生了质疑。

那么,酒肉对和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佛教传入中国后和尚一定要吃素吗?

首先说一下和尚眼中的肉是什么?事实上,佛教戒律中明确规定,出家不一定要吃素,但禁止吃肉。我们不妨把汉字“hun”拆开来解读一下。“荤”字是草书字,不体现肉的偏旁。这是什么意思?

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肉”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大鱼大肉之类的肉。学过佛经的人都应该知道,佛经中“混”的读音不是传统的“混”,而应该读作“熏”。其实就是一个很难闻的菜。

“佛教徒不吃五香”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教徒不能吃大葱、大蒜和其他五种有烟熏味的蔬菜。所以,我们平日里所说的鸡鸭鹅牛羊鱼,在佛教徒眼里,并不是“肉”,更恰当的说法是“腥”。如今,许多寺庙的僧侣在饮食中远离肉类,但从不避免大葱和大蒜。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现在允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外国僧人,以及中国的蒙、藏、傣等民族的僧人吃肉。

谈完佛教对“混行”的理解,再来看不同佛教派别的不同要求。

我们知道,信佛的人通常会选择两个不同的流派:大乘和小乘。这里的大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小,两个学校没有区别。两个学派在对信徒的限制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可以吃肉,这就叫“腥”。大乘佛教的目的是疗愈世界,但在疗愈人之前,必须自愈,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修行大乘佛教的和尚,必须从根本上戒肉。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方式是有区别的。修行小乘佛教的僧人通常只追求自律,所以对于是否可以吃腥的食物没有具体的戒律。当然,小乘诸佛能不能吃肉还得具体分析。如果一块肉是专门为小乘诸佛准备的,那么这块肉肯定是不能吃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乘佛教徒要吃肉,必须吃三种“干净的肉”。三种“干净的肉”是什么?

第一,是“在我眼前不被杀死的动物”;

二是“不是专门为我杀的动物”;

第三,“这个动物没有因为我而死的嫌疑”。

另外还有一种能吃肉的和尚,就是难医的和尚。佛经上称这种和尚为“比丘里有病的和尚”。由此可见,佛经是比较贴近生活的,生病的和尚需要补充营养,吃点肉是可以理解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经中只有禁食“肉”的戒律,并没有使僧人戒“腥”。那么,僧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禁止吃肉的呢?

那是1000多年前,南朝皇帝萧炎下令“天下不可再杀”。

虽然萧炎是一个皇帝,但他也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的信仰几乎是偏执的,甚至做出一些不可理解的举动。因为他坚定的信仰,萧炎离开皇宫去寺庙出家。这可急死满洲的军民了。这个国家离不开君主。剃了光头的萧炎无法脱身去处理国家大事。

最终,朝廷的官员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国库中拿出一大笔钱来“赎回”寺庙里的皇帝。试想,皇帝的赎买价格自然不低,所以,几次之后,南朝国库几乎见底。而且这样一个痴迷宗教的皇帝,经常钻研佛教经典。皇帝每天捧的不是奏章,而是各种佛典。他甚至倒背如流的背了很多经文,深深的记住了《大盘涅经》中的文章“不杀”。


经书规定:“不得杀戮”。萧炎想,杀了人就杀了他们。肯定是不完整的。就是不吃肉。你不能吃肉。看你杀人有什么用?

为了戒杀,萧炎从自己做起,自称“三宝奴”,戒了酒,戒了肉,甚至还立下了“断戒愿永下地狱”的誓言。之后,萧炎觉得光靠自己戒掉杀人是不够的。他还向全国发函提倡素食。僧人被禁止吃肉,受香火影响的天神和天地祖先不能以肉礼拜。也就是说,在萧炎发布圣旨后,餐桌上摆放的三样祭品等肉类被面食所取代。

其实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尚和俗人的地位不同。作为僧人,只有身心清净才能入道。其实和尚不能吃肉的原因,和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魏晋玄学盛行,当时的名士大多因为“玄学空谈”而不吃肉。

因为萧炎皇帝的地位,全世界只能让佛教皇帝折腾,也就是从此僧人“不吃肉”的戒律逐渐被佛教徒继承。之后每一个出家的和尚都要遵守这条戒律,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人觉得和尚不吃肉,这是佛教成立以来的戒律。

第3个回答  2020-04-20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XX(即:恭敬地奉送给XX)。

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奠)。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

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如果是男性祖先,就zd是“祖考赵公讳某某大人收用”;如果是女性就写“祖妣赵氏X老妪人收用”,包袱的右边写上“袱奉”,以示尊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4-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