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战犯几乎都臭名昭著,为什么隆美尔却是例外?

如题所述

隆美尔的儿子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他拥有英雄的光环、沙漠战争、骑士精神、对手的认可,可他却在正义一方留下了悲剧性的结局。二战之后,德国的反纳粹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一切和纳粹有关的东西,德国人都希望抹杀殆尽。唯有他的纪念馆一直留到了今天,并且民间一直都有纪念他的活动。他在生前被推崇,在死后也享受盛名。作为侵略国将领来说,这种待遇是极高的了。

1910年,隆美尔的军旅之路刚刚启程。一战之时因为在东线和意大利人还有罗马尼亚人作战之时的精彩表现被威廉二世授予功勋奖章。1940年,他担任了第七装甲师师长,这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魔鬼师团横穿法国,以死伤2000的代价俘获敌军97000千余人,让他从此名声大噪。

1941年,意大利在北非的基业摇摇欲坠,作为同盟国代表,隆美尔被希特勒派遣去了非洲。在非洲的隆美尔带病指挥了三个月,不过两个的时间就扭转了战争局势,被升职为上将。次年,他带领部将占领了托卜鲁克,征服了昔兰尼加,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彼时隆美尔才刚刚51岁。综上所述,隆美尔的军事才能是相当卓越的。

当然,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让人愿意世代铭记他的还是他优秀的人格。在政治角度上,他虽然在男崔的策划指挥团队之中,但是他一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对犹太人的灭族政策,甚至多次向希特勒提出这种看法,是少有的没有参加屠杀暴行的将领。正是由于这难能可贵的品质,使他在敌国也享有尊敬和声誉。

可惜,隆美尔后来卷入了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之中,他的下属施派德尔收到了荣誉法庭的传唤,他通过各种关系网逃过一劫。而隆美尔被下属牵连,然而和施派德尔不同,他的关系网狭窄,注定要在这场劫数之中丧命。希特勒对于反叛者的惩治是相当残忍的,他会用钢丝将他们绞死,然后拍下这些人的表情观赏取乐。但因为隆美尔在德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希特勒最终决定给了他一粒毒药,并且给了他一场隆重的葬礼,让他死得体面一些。

隆美尔死前穿着他在北非战役时的军服,他对他的妻儿说,他要不就选择接受审判,要不就自杀谢罪,最后他选择后面一条路。这并不代表他参与了刺杀案,他曾对妻子说过,他不怕审判,因为他没有参与。但是他一直对杀掉希特勒然后向英美投降的计划模棱两可,没有明确支持或者反对,甚至在公开场合和人讨论过投降的计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二战是人类世界历史上一次残酷的战争,但也展现了人性的贪婪以及正义的两个相对面。有些人在二战中执迷不悟,对世界造成残忍的破坏,但有些人会懂得悔改,反思自我行为对错与否。隆美尔虽然作为希特勒的最为得力的手下,但是也依然获得了盟军丘吉尔,麦克阿瑟等人的敬重。


军事能力:隆美尔虽然是法西斯阵营的元帅,但他坚持的本质,以服从命令做为天职,并没有违背他作为军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因为出于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所以在战争上,一直是盟军的一个大威胁,可从本性和军事单方面上讲,他又是那么地令人觉得传奇和惊艳。


有原则:他也被称为沙漠之狐,在北非英军和意大利军队僵持的局面中,一己之力打破英军优势,在北非战场封锁英军,反转优劣局面,此举虽然是敌对阵营的反抗,但却也引起了盟军军事领导方面的称赞,从军人的身份和职能上来说,隆美尔是没有瑕疵,并且是高战争天赋的。隆美尔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他“沙漠之狐”的名头一点都不匹配。沙漠之狐只是代表了他的作战风格,但是没有表现出他的精神,战场上隆美尔更好像一位骑士,他排斥战争,但是他得捍卫自己的国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的悲悯与慈善,还有从不虐待俘虏,他对敌人也足够尊重,都为他赢得了包括丘吉尔、蒙哥马利、巴顿等人的尊敬。当二战中的德国到了后期,随着意大利军队的退出,几大盟军开始对德国进行最后的反围剿,德国走投无路,但希特勒却依旧疯魔,让德国军人去送死,隆美尔在此刻开始已经感到不对劲,并且加入停战派,劝导希特勒放弃抵抗,宣布德国投降,在这里的隆美尔,已经表现出了理性的一面,从本质上而言,他也是爱护人民和军队,难以容忍暴君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20-04-07
那是因为隆美尔他并不像二战其他战犯犯下这么多的过错,而且他本身对于他所做的事也非常的后悔,也做出了反省
第3个回答  2020-04-07
第一、隆美尔对待战俘的态度和其他战犯有着巨大的差别,他从来不会屠杀和折磨战俘,反而是非常善待他们。

第二、隆美尔有着一个军人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并且他一直都秉持着节俭的作风,和手下的将士同吃同住,因此隆美尔成为深受士兵爱戴的将领。

第三、他在后期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为了让战争早日结束,选择冒险去刺杀希特勒以此来换取和平,但最终被希特勒识破,最终自杀身亡。
第4个回答  2020-04-07
因为隆美尔打仗都会下令,不能滥杀无辜,尤其对百姓进行杀戮,还有就是优待战俘,这在其他法西斯军队中是很难得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