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待人的诸葛亮,为何容不下忠心不二的赵云?

如题所述

诸葛亮宽厚待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细细研究三国,就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很“腹黑”。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并不是所谓的“大公无私,死而后已。”他其实一直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其实非常自私的。只不过诸葛亮善于包装和伪装,所以给人的形象是儒雅、和善、大公无私。

阿呆斗胆去撕一下诸葛亮的遮羞布。

咱们就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入手,毕竟这是正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段文字说明两个问题:1、自己标榜自己。“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都不认可。2、只有小范围的一圈子人认可,崔州平、徐庶几个同样潦倒的文人。

很多人要说,这是“高处不胜寒”,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那么,阿呆就要说了。当时诸葛亮身处荆州,刘表是其老婆的姨夫。蔡瑁是他老婆的舅舅。这都是荆州的掌舵人,况且刘表也是文化人,非常注重教育和人才的。为啥放着这么一个能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的亲戚不用?只有一个原因:太了解他,看不起他。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

刘备称帝是个错误,让他走上错误的正是诸葛亮。自有刘备称帝,诸葛亮才真正实现它的“自比于管仲、乐毅”,达到他人生的巅峰。但是,却给蜀汉埋下了战争的隐患,也催生了刘备的早亡。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起兵讨伐江东,其目的,其形式,其结局,诸葛亮都猜得到,但是很多人出面阻止了。诸葛亮却没有,他在保全自己。

刘备永安托孤,托付的是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一个主政务,一个主军务。相互制约,相互扶助。

诸葛亮的确是个“心机哥”。李严哪里斗得过诸葛亮。诸葛亮借着平叛南中,从李严手里拿过军权,架空李严。南中平叛结束,为了继续掌控军权,就驻扎汉中,说是要北伐。理由很堂皇:光复汉室。其实很简单,只有握着兵权在外,才安全。

后来,借着北伐的名义,打压异己,轻松地将李严贬为庶民。从此,蜀汉大权,彻底落在诸葛亮一人之手。

很多看官早就义愤填膺了,恨不得撕了阿呆,骂阿呆一派胡言。这是因为,这部分人中毒太深,被洗脑了。缺乏理性的思考,仅仅凭个人朴素的情感,维护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北伐,是诸葛亮后期的主要任务。至于为什么要北伐,阿呆认为就是在保命保名。不北伐,你一个丞相捏着兵权名不正言不顺,不北伐你就无法调动蜀国的上下。

马谡是个替罪羊。诸葛亮太心急,自己手下缺少自己人,马谡这个得力弟子需要战功。诸葛亮急于扶持自己的人,所以放着蜀国的一帮老将不用,降将不用,将重要的岗位交给自己的弟子。心急了,所以栽跟头了。

至于说诸葛亮为何容不下忠心不二的赵云。

这就好理解了。第一,赵云太忠心太耿直,与诸葛亮的目标不一致,终究会成为畔脚石。第二,赵云的威望太高,是蜀汉的元老,一旦驾驭不了,就会成为最大的敌人。

至于说诸葛亮带甲三百上朝,其言:加九锡又如何?

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蜀汉的霸道和专横。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严禁去奔丧,取消丞相一职务,停止北伐等一系列动作的深意。还有,不建祠、不立庙,不追封谥号。这都表达了什么。

更为奇怪的是,诸葛亮作为文人出生,把持蜀汉,蜀汉居然让世人惊掉大牙:国不置史。

什么意思呢,蜀国不设置史官,不记录国史。

目的是什么?大家去想吧。

总之,阿呆认为,诸葛亮是虚伪的,是腹黑的,并不是那么高大的光辉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