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为什么会提前被遣返了?

如题所述

现如今,提起留学生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自身成绩的优异出国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孩子自身成绩不够优异,而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送出国深造。

但是,你能想到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就有一批小孩子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吗?你能想象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一出村门就被送上了前往美国的轮渡吗?事实证明,这样的事情在100多年前的清朝确实发生了。

在1872年的农历七月,那一天和往常一样炎热,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那一群即将离乡背井,前往国外学习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在上海港,一群统一着装的中国幼童向岸边的亲人挥手告别,同时将自己坚定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美国。

这批孩子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当然,这批孩子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美国是有一定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晚清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那个时候的清朝,因为自身科技能力的衰落而屡吃败仗,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进行一场关于洋务自强的运动。

然而,凭自己的努力远远不够,因此在权衡之后,他们决定派遣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幼童,前往美国进行新文化、新科技的学习。但是,在多年之后的一天,这一百多名留学生却被遣送回国,在这些人中,只有詹天佑等两人完成了学业。

那么,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国学习,为何选择了美国而不是当时的工业大国英国,这一批又一批的幼童为何没有完成学业就被遣送回国?回国后他们又经历了怎样一些与众不同之事呢?清政府之所以选择美国为留学生目的地是有原因的:

其一、美国是当时外国列强中相对来说对中国较为友好的国家,因此他们留给清政府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权衡之下清政府觉得美国人必定会将自己最先进的知识授予这批留学生。

其二、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外交家、驻华公使蒲安臣于1867年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协议明确指出了两国之间互换留学生的条款,因此,一旦要派遣学生出国,清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

再者、就是清政府里面有一个支持幼童留学的容闳,他毕业于美国一等高级学府耶鲁大学,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海外留学生。幼童能够出国留学,也是他一手促成的,留学生在出国之前他就奔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当幼童到达美国海岸的时候,他亲自迎接并将他们送入寄宿家庭,并且,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还担任着驻美留学生“大家长”的职位。

从1872年开始到1875年为止,这三年时间里,清政府大概派遣了120多名幼童前往美国学习,但是,最后顺利毕业的只有詹天佑、欧阳庚两人。之所以只有两个人顺利毕业,是因为这些留学生于1882年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被强行遣返回国。这其中,除了极个别违抗命令不愿回国并誓死长居美国的人除外,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随即也遭到社会的谴责,当时的《申报》就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关于留学生被遣返的原因,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些幼童美国化的速度太快了。他们到美国不久,就陆陆续续的脱掉了自己的大马褂,穿上了西方国家那套标准的燕尾服。甚至,还想剪掉代表满清文化的辫子,用小平头来展现自己身上的一种自由与权利。

可以说,留学生这样的行为,让国内许多得到消息的大臣愤怒不已,但是,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容闳企业表示理解,因为,他也是从那一天过来的。之后,幼童逐渐美国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清政府十分重视,所以,清政府也一直与大臣们讨论留学生的未来。

这其中,有些人建议将留学生召回,也有些人建议让他们继续留美学习,清政府也想让他们学有所成,于是,留学生召回一事迟迟没有行动。然而,到了光绪年间,有个御史上了一道折子,弹劾美国留学生大多数做了基督教徒,最后,越来越多的人细数留学生的错处。

提意见的人多了,清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征求意见同时,也有人主张半撤半留,也有人主张将全部留学生都撤回来,之后,清政府则是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到了1882年,100多名留学生全部从美国撤回,多数人都差一些课程,有些人甚至还剩下一年时间就可以毕业了。

留学生归国之后,李鸿章誓死不让他们埋没在浮浮沉沉的官场之中,因此,这些人多数被分进了电信局、船舶厂等一类的新型部门。这一批留学生的学业完成虽然不尽如意,但是,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得到了绽放。

比如:这一批人中出现了一个国务总理、两个外交部长、五个铁路官员、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还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宋美龄的姨父... ...但是,他们中也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就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

即便如此,他们的学业未能完成也是一大憾事。对于此,美国驻华公使在1884年的中法海战后,曾建议清政府支持留学生完成学业,但是,此时的慈禧却以战争为借口将外交大臣全部撤回,留学生则缺少了继续留学的机会。加之,当时的执政者目光短浅,他们不能意识到留学所带来的长远好处,因此,留学一事二次搁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