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如题所述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入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是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一天天熬日子,那对学生是一种精神的摧残。要让学生感兴趣,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真正把学科魅力展示给学生。

成功的教育,素来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必须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坚决杜绝一言堂,满堂灌,越俎代庖。仔细想来,这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自主归纳、反思总结,形成结论,再升华提炼规律和方法才是学习之本,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由于老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所以,部分学生存在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引发家长和学生的某些误解,认为教师对工作不负责任。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变自己,适应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谁转变的快,谁将是课堂教学的受益者,否则,抱着老一套不放、不改,将会后患无穷。

老师机械重复的灌输,不会教给孩子安身立命的技能,只能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才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表面看来,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新规划,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备课下的功夫少,不敬业。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改革,绝不是“放羊式”教学,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老师要比以前做的工作更多:学案的编制,探究问题的设置,课堂的组织和驾驭,以及课堂上各种难以预测的问题的处置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在课堂上掉以轻心,拿教学和学生的前途当儿戏,开玩笑。

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印度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换言之,一切皆由习惯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良性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都不能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进入社会后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创造社会价值吗?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那些习惯呢?

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很多知识之所以存在断层,主要是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内容缺乏相当的知识储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将预习和复习结合在一起,对课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全面联系,及时回顾,否则就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久而久之,学生因为知识的负积累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差。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时常地提醒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堂学习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做大知识底盘,对相关知识信息做到有备无患。在这个过程中,预习和复习不再是孤立的学习环节,也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需要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上只能打无准备之仗,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遗憾的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主动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得不占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新课内容,回顾相关知识,这就是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教学进度缓慢的原因。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作了积极的尝试,教学导学案的设定,把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不用讲的内容,学生自身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合作就能解决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掌握。

借助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学生的学绝不仅是向老师学,更多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实现。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特点,学生唯我独尊的意识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发生了倾斜,合作意识趋弱。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对问题的见解;认真倾听老师解答问题的思路。现在学生中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别人怎么说自己从来不关注,我行我素,小组合作习惯的培养就是为了唤起学生去关注他人,促进同学之间有效信息的沟通,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听懂教学内容。小组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现在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和虚幻的世界,对现实关注少了,不能不说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降低。

培养主动质疑的探究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传统教学法的“满堂灌”就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设置出自老师,答案出自老师,学生自己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人说这个老师教得好,不仅指课上的精彩,更多的是老师的启发诱导好,学生质疑主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获得肯定,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首先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探究意识,让学生有学的欲望,会思考会质疑。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探究思考的习惯和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培养主动积极的参与习惯。有的同学在课上有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当面对老师和同学时,谈吐不俗,表现出相当的睿智,但也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安静,缺乏勇于进取的心态和表现自我的欲望,高中三年多数时候是默默无闻,表现一般,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讲就是很不成功的。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参与意识,才能融入社会发展自我。我们的老师要拿起鼓励和表扬的武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让学生把回答问题看成是压力。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更主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取,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过程让学生去交流。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双向交流而是充满乐趣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是对学习习惯的改变,更是对思维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那些敢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多数都能创造出不凡的成绩。

培养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习惯。一个人除了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屋建瓴通观全局的能力,审时度势,把握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学习就是不断追求进步的必须手段。学习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信息的筛选、整理,提高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要求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强。以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知识的运用。高屋建瓴统筹能力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组织和协调才能,是学会有计划的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甚至规划人生的不可缺少的习惯,可以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一) 意义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2.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合作与交往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达到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使教师明确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畏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为此,我们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三 教师的作用
“用情景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在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发和满足学生这些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不断的探索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2个回答  2020-10-3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主流教学理念,在实际应用中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