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项到完工耗时49年国家剧院,为啥会被要求关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2

北京十六景地质建筑之一的国家大剧院,堪称北京市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作为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它的建成之路相当不易,从立项到完工,耗时49年时间。在此期间,数名专业院士曾上书要求关停。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亲笔设计,耗费30亿的大剧院怎么会被多次要求关停?它一波三折的建成之路又是如何完工?

一、大剧院的建造被搁浅

每一个大型建筑的规划都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说大剧院引发的争议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剧院的建造缘由。

在经过了会议协商后,大剧院建造项目一锤落实,地址选在人民大会堂西侧,项目建议一经通过后,清华大学成为了竞标的不二选择,清华大学有才的设计师层出不穷,在组建大剧院设计团队后,很快便出了一个设计草案。

但是,方案只是开头的草案,关于可行性还要再三斟酌,草图的设计本无问题,却因实施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而一波三折。

首先,就是资金问题,想要为大剧院腾出建设空间,就必须对人民大会堂周边环境进行拆迁,拆迁面临着拆迁款等众多问题。这个时候,钱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中国物质匮乏、经济落后,国家百废待兴,巨额的赔偿拆迁让大剧院的实施面临着层层困难。

在提出方案后,主席和总理极为上心重视,可惜因资金问题,大剧院的建造便只是停留在草案设计一步,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搁浅就是40年。

那么,大剧院是否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被忘却?

二、大剧院再次被提及

没有建成大剧院、没有完成总理等人的心愿是一个时代的遗憾和悲哀,斗转星移的4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曾经因资金问题被搁浅的建筑再次被提上议程,这其中就包括对大剧院的建造。

那么,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大剧院可以顺利开工吗?

首先,来看一下大剧院再次被重视的缘由:40年前,国家想要建造大剧院是为迎接建国十周年;40年后,国家建造大剧院是为加强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充足的情况下就是要紧跟时代潮流提升精神建设,国家需要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重要文化设施来体现人与艺术、人与精神相得益彰、共同进步的理念基地。

紧接着,来看大剧院的立项过程:1996年10月,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决议中决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这些工程中含有大剧院。

1998年1月,根据部署安排,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开始面向全球邀请设计单位进行招标,大剧院的设计建造面向全球征集,邀请一出,立马引发了10个国家的36家设计单位,大剧院收集到69个参选方案,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1998年4月,大剧院获得了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4月13日,开始邀请全球参与建筑方案设计的竞赛。同年7月,竞标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开展。

1999年7月,相关部门最终在众多方案中,采用巴黎机场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圆形设计方案,加上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方案。最终,大剧院的设计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那么,现实中的工程实施真的像草案那般顺利吗?

三、国家大剧院的完工

大剧院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表建筑,要体现出多元化、时尚化,在建造之前就被国家大剧院业务委员会提出了建造时最基础的两大原则:

一是不能抢人民大会堂的风头;二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剧院。

像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都已经是带有本土气息,大剧院就要有一定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在陪衬人民大会堂的前提下,也要有自己的亮点。选择保罗安德罗并非崇洋媚外,而是安德鲁作为法国建筑学院的学士,他所设计的开罗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大型建筑的风格有目共睹,既恢弘又时尚。

在经过一系列的招标流程后,2001年12月31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工动土,历经六年的建设后,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基本宣告完工。国家大剧院从立顶到完工耗时49年。

经过一系列的检测运营后,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业。

这个在1958年被主席、总理极为重视的工程在49年后终于完工,它是一个国家富强的象征、也是一代人心愿的达成。

1958年,由于资金问题,大剧院未能完工实在是一大遗憾,好在49年后,国家经济突飞猛进、国家大剧院顺利完工。

四、国家大剧院好在哪里?

1.巧妙设计地下空间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充满挑战、蕴含建造技巧,攻克了很多技术性难题,为了不抢走人民大会堂的风头,国家大剧院的高度只能控制在46.285米,但想要一流大剧院的效果,只能不断向下深挖,地下大概有十层楼的高度,大剧院60%的建筑面积都在地下,最深的地方为32.5米,而这个位置正好位于大剧院舞台正中间。

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都是北京公共建筑物最深的地下工程,不得不为设计师的奇思妙想点赞。要知道,地下空间不仅要考虑它的坚固程度,也要考虑地下水。

2.创新设计整体造型

除了攻克地下建设这个技术难题外,它的设计理念也极为新颖,设计师用前卫独特的思想将浪漫与现实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整个大剧院的外形类似于一个椭圆的鸡蛋。在充满方正建筑的长安街中,椭圆形的大剧院像是一个天外来客,引人耳目、独具风格;更像是一个湖中明珠,分外耀眼。

原本这两大技术亮点本应该成为大剧院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在后来却被数名专业院士上书申请关停。这是为何?

五、数名院士曾上书要求关停

大剧院建成之后,并没有预期的惊喜,在看到了实际建造实物后,引发了社会的一片热议,有人说这个大剧院让人眼前一亮,椭圆的设计很具时尚感;有人说这简直就是非常low的设计,没有剧院该有的艺术气息。

大众各抒己见,大多依据于大剧院的外观,那么数名院士申请关停有哪些依据?

首先,是地下空间设计的安全性。

相关学者表示,大剧院地下17米乃是北京永定河的古河道,位于河道位置,稳固性充满未知,并且大剧院向下深挖,隐藏的巨量充沛地下水更是定时炸弹,一旦发生渗水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设计师也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他们想要在从地下水最高层浇筑混凝土来形成一道“地下隔水墙”,地下隔水墙相当于一个水桶,可以将剧院牢牢护在其中,无论外围的水怎样猛涨,水桶内的大剧院都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这个理念听起来完美无缺,但相关学者表示: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年代性,一旦发生意外水患,防水墙则会不堪一击,如果不能抵御其洪水,整个大剧院将会被淹没。现在看起来相安无事,但在未来的地壳运动中,谁也无法预料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毕竟向下深挖较多的地下建筑都带有一定的风险。

除此之外,大剧院位于人工湖中,人工湖虽然四季不结冰,但在遇到天气温度骤降的情况下依然会结冰,这对大剧院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不影响大剧院的整体美观,设计师采用封闭的循环系统,将恒温的地下水注入水面。

在较为寒冷的冬季来临时,便可以达到恒温的效果,那人们去哪里寻找滑冰的乐趣呢?

根据以上这两种情况,数名院士申请关停大剧院,虽然它能够保证人工湖不结冰,但大剧院所处的湖中温差和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冬季时可以看到湖面上有层层水汽飘起,大剧院就像一个“待蒸的鸡蛋”,丝毫没有一个国家大剧院的雄伟霸气

可言。无论美观效果还是安全隐患,这些相关学者都较为担心。

设计师保罗安德罗采用文脉割裂的设计理念被很多人质疑,剧院原本就要有文化的完整性、文艺性,为何要采取文脉割裂?

无巧不成书,在数名院士提出质疑时,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戴高乐机场发生坍塌事件,安全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很多人担心国家大剧院的地下安全通道是否真的安全?人工湖采用恒温的循环系统是否可用?混凝土防水是否真的切实有效?

有人认为,这些忧虑是杞人忧天,作为国际知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自然有他的考虑和衡量,并且这个工程经过国家机关的层层审核,自然不会存在安全问题。

也有人认为,相关院士一定是有一定的依据才会紧急申请关停,不然怎会如此轻率?直到现在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也不曾停止。不管结局如何,国家大剧院如今作为国家北京建筑的代表之一,面向国际,在人类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