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老挝瑶族的风俗习惯?

谁知道老挝瑶族的习俗历史等相关资料?麻烦提供一些老挝瑶族资料参考~!写毕业论文,急!谢谢~!
谢谢各位网友帮助~!但是我要的是关于老挝方面的瑶族的风俗习惯的介绍~!注意一定要是老挝的瑶族!!!麻烦各位了~!毕业论文,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也可以~!非常感谢!

  瑶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人,由于各自的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蓝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其主要是在山区居住和耕作。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不能互相通话。本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由于长期与汉、布依、水、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布依语、水语、壮语和苗语。
  瑶族居集住地多为亚热带山地,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又叠翠,风景秀丽。因农业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习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或他称。少数民族中瑶族是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在贵州瑶族有3万多人,散居在贵州南部的十多个县。黔南州的瑶族主要集中在荔波县,其中有瑶山的白裤瑶、瑶麓的青瑶和茂兰的长衫瑶等瑶族的分支。
  荔波瑶族是开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一。远在殷周之前(约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他们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在荔波这块沃土上,从三支瑶族现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现了远古瑶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识。悬棺葬、幽崖洞葬是远古时代我国南方民族的一种葬俗,时至今日,瑶麓瑶族仍完好的保存着这一远古遗风。荔波瑶族过去的他称是“苗族”。旧《县志》中记载:“荔波古为荒芜地,苗蛮六种,聚族而居”就包括现今瑶族的先民。又据《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永乐二年,荔波县覃真保上言:‘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业,帷八十二硐瑶民,未隶版籍。’”内中的“八十二硐瑶民”也是包括瑶麓、瑶山、瑶埃的先民。显然可见三支瑶族就是三个部落,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语;有自己的特殊装扮;有自己的习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仪式;有自己的领地;有正副大头人,有议榔会议和部落大会;有自己的石碑律和习惯法;实行部落内通婚联姻,用亲属和姻亲关系维系全部落。
  一、瑶族的居住、饮食、服饰的习俗。沿史迄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一,居住条件亦有差异。瑶麓、瑶埃两支定居较早,故村寨集中。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瓦房,但较为低矮。楼上住人,楼下为厩,饲养牲畜。多数住房下半部围以石片,上半部装以木板,屋内陈设极为简单。瑶麓地区特地为未婚女儿装修“厢房”,在宿舍的板壁上设一小孔,谓之“谈婚洞”。男女青年夜间通过“谈婚洞”表达爱慕之情。这一地区各户均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用粗木竖起四、五米高,七、八米长的晾架,称为“禾廊”,专供秋收包谷或摘糯谷时晒用,待数日晾干后,才入仓储藏,使粮食不易生虫、霉烂;瑶山地区的白裤瑶由于长期处于游耕生活,定居较晚,所以房屋建造简陋。解放前几乎没有瓦房,居以茅草棚,围以柴薪,四面通风随处可见。其房屋矮小而狭窄,且屋内一则为牲畜饲养处,另一则住人,屋内不分间隔,食住皆为一处。火塘设在房屋中央,冬时全家围火而坐,围火而食,围火而卧。但粮仓的建筑独特,为其他民族之罕见。禾仓用四柱支撑,上层垫以木板,周围竹篱围装呈圆形状,仓顶盖以茅草,四柱与仓板的连接处以圆坛隔之,防鼠进仓。仓内存放全家的粮食和贵重物品,仓底多属空地供人玩耍。
  瑶族的饮食,在解放前以玉米和大米为主,兼食小米、高粱、荞麦、红苕。副食除猪肉、牛肉、蛋类外,常猎野生禽兽补充。再食以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竹笋、蕨菜、菌类等。瑶族普遍嗜好饮酒。但各地经济条件不同,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瑶山的瑶族更为艰苦,终年劳动只够半年粮,还得靠捕猎野生禽兽和采集野菜充饥,大部分人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饮水更是生活上的难题,冬春季节往往要到五、六公里的深洞取水。
  瑶族的服饰。瑶麓男子的装束是蓄发绾髻于头顶,用绣花头巾或青蓝二色头巾盘头,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巾须。穿无领衽青色布长衣,也称“青瑶”,前短后长,用布带扣结,腋下衣摆角处做成硬弓形,腰拴绣花带,下穿及膝短裤和脚笼,脚笼带的两端用红线和六谷米制成彩色绣球,部分人佩带银项圈和银手镯;妇女蓄发绾髻,平时插以牛角制成的骨簪。衣着盛装时则插五根薄银簪于头顶,胸佩银项圈五至七根,项圈下垂挂五只银鸟,身穿青布短上衣,外套背牌式小衣,背腋下垂挂六至十二条彩带,腰系裙四条及花腰带,脚穿绣球式脚笼。女子盛装特别讲究花纹,全身装束光彩夺目,靓丽怡人。
  瑶山装束。男子穿着青色长袖短衣,领襟相连,无扣无带,靠彩色腰带扎系,并于领口、袖口和前摆后摆处用彩线镶边,胸前亦有绣花。下穿白色宽裆紧腿裤,此称“白裤瑶”。其特点是裤管齐膝,口小紧腿,镶黑边,绣五条纵向红色花纹,系白色绑腿,再用纺织的花带捆系;妇女上装有短衫和背牌式上衣两种,短衫与男装相同,但胸前无花。夏时穿背牌式服饰,其背牌式上衣是用蜡染布做成贯首衣,前后两块,花绣多层,精心刺绣而成。下着白色褶裙,裙用蜡染土布制成,裙边绣花,脚裹绑腿。男女头饰结婚之前一律为光头,订婚后开始留发,结婚后就结发再包黑白两色头巾,内黑外白,已婚妇女头巾改包呈船形头巾,再用白彩带缠系。
  瑶埃装束。男子亦蓄发绾锥髻,身穿青色长衫,故称“长衫瑶”。头包青色帕,头帕长约2米,头帕的两端和中间各绣一方形图印。包头时,两颗方形图印一在额前,一在脑后;妇女头包青帕,插银簪,身着右衽无扣短衣,再穿背牌式外衣。其背牌式外衣绣大方形图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项圈,下围蜡染绣花百褶裙,后套围片,脚套脚笼,又系有绣球脚带。
  二、瑶族的婚姻家庭。瑶麓和瑶山两支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缔结。而瑶埃一支的“长衫瑶”,多为父母言媒包办。自史迄时至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仍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荔波的三支瑶族互不通婚,亦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婚礼崇尚简朴,婚俗亦各具特色。瑶麓男女青年恋爱,仍保留古老的“谈婚洞”习俗。若女子进入青春期后,便在厢房内的木板壁上透过“谈婚洞”,在夜间与小伙子唱歌谈情。如姑娘喜欢某一个小伙子,便约他第二天晚上再来唱歌。双方有意时,互换信物,男送彩色丝线,女赠绣花彩带。如此交往,日积成熟,男将项圈赠与姑娘,女亦回赠自己亲手制作的男式盛装,以此为最后的定情。尔后,男方择吉日良宵之夜约几名兄弟打着火把到女家接亲,姑娘便随新郎于夜间到男家,当夜新郎母亲盛情即宴款待新娘。宴毕之后,便陪新媳妇到舂碓舂米,碓声越响,母亲越高兴,既以碓声转告邻居知晓新人已到家成亲,又表明媳妇勤劳能干。次日清晨,母亲便挨家挨户通知寨上族亲们筹办筵席,簇拥新娘去吃“开口饭”。第三天新娘回门,男方寨上姊妹陪同前往,女方寨邻同样邀请陪同新娘的姊妹吃“认亲饭”。十天半月后,新娘母舅择吉日良辰携带礼物酬谢男方父母和族亲,婚礼方告结束。
  瑶麓瑶族的历史婚俗时至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的1987年,就本民族的意愿,经瑶麓乡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同族异姓可以通婚,同时对婚姻中某些繁琐的习俗也作了去繁就简的规定,为瑶族的婚俗改革开了一个先河,并创立了“永留后记”的新石碑律一座,以资铭记。
  瑶山地区男女青年也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为秦晋。但在恋爱过程中一般女青年较为主动,每当她们相中了男青年,就乘赶集或走亲访友的场合有意拿到男青年的一点东西作信物。这时男青年也心照不宣地意识到被女方所爱慕。在女方的邀约下,每逢月夜或赶集天晚上,男女谈情唱歌,若男女情愿便交以信物,作为定情。男家便请家族长老到女家求亲,女方乐意并收下礼物,双方商定结婚吉日。届时男方携带两只鸡和几斤酒肉,并约上几名歌手几个姑娘去接亲。饭后女方也请几名歌手和几个伴娘带上几把摘糯谷作陪嫁。当晚男家筹备“吊席”(即在屋内牵三至五根绳索,将木板置于绳索上设置酒席)宴请宾客,对歌达旦。次日,新娘随同送亲队伍返回娘家。三天后,新郎派人把新娘接回,亲友欢聚饮酒,第四天鸡鸣时分,男方拆下“吊席”后婚事就算结束。
  长衫瑶族人数较少,且居住分散,男女婚姻多靠长辈请媒撮合,但聘礼菲薄,只送几斤米酒几斤肉,一锅豆腐一篮糯饭。迎亲之日,男方派长辈、媒人及一位姑娘携带几斤米酒、10斤肉到女家接亲。宴餐后女家派三、五个姑娘陪送,此时新娘持一把布伞,接亲的人抬着嫁妆物品返回男家。新娘随同到家后,左邻右舍于次日邀请新娘上门认亲。三日后新郎陪同新娘回门,女方家族设宴专请姑爹,婚姻就算结束。
  瑶族人的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在婚姻方面不许重婚、纳妾,一般不准离婚,但经多方撮合不了非离不可,按族规裁决,是男方提出离婚的,女方可将衣物带走,不退聘礼;若是女方提出,须退出男方礼金。
  三、瑶族的丧葬。瑶族丧葬从亡灵意识到仪式礼俗均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荔波的三支瑶族早先实行幽岩洞葬。近代已有两支改为土葬。
  瑶麓地区一直沿用幽岩洞葬。其程序是驱魂闹尸、媳妇理尸、赶制棺木、黑夜出殡、迷魂兜圈、岩前宴餐、祭三祭七等习俗。若某户人家老人去世,按照规矩由媳妇理尸、更衣、整容,部分人及时采用四块木板拼合形同“火柴盒式”棺木,两端各制“井”字形木架加以固定。傍晚入棺,连夜出殡。出殡路上抬柩的人每到稍有平坦的地方就兜圈取乐送葬,情绪越激昂越好,表示对死者的孝顺。棺木抬进洞后便堆放在先辈的棺柩之上,同时对棺木顺砍两刀,逆砍两刀,以告慰死者安息。此后,送葬的人出洞时便在岩洞前祭台上,将亲族馈赠的酒肉和饭菜进行分食,除糯饭外,一律吃光喝光,不准带回村寨。三天后,家人在幽岩洞外祭祀一次,七天后入洞内并在棺木上祭祀一次(现在已改为在家祭祀),俗称“祭三祭七”。
  瑶山地区早些也有幽崖洞葬之习俗,但与瑶麓略有不同,均为全家合墓而葬,现已推行土葬。其程序是洗尸入棺,跳猴鼓舞、椎牛致哀、鸣枪抬棺、卜坑厝棺,设长席掏食宴等等。若某一家中老人去世,儿媳为之洗身,更衣为殓,家族亲友齐来悼念,并击以铜鼓、木鼓为死者送魂,还聘巫师专跳猴鼓舞,为新亡人祈祷开路,所有家族亲友佯装跋山涉水样为亡魂送行。其出殡的前一天,有的人家还砍牛祭奠;出殡的仪式较为隆重,巫师持燃槁于送葬队伍之前,助手提糯饭、公鸡和蛋于后,孝者行居第三之列,后面接行两名持鸟枪青年,当鸣枪三响之后,抬柩出发。瑶山抬柩不用木杠,而由众人肩荷送达墓地,途中每走一段路或遇路口时,必须停歇并由女婿向送葬的人们一一敬酒,鸣枪后送葬队伍继续前行。当到达墓地厝葬时,巫师入墓穴中咬鸡冠卜吉,众人举杯致哀,并仿动物吠叫,棺木入土后,巫师用柴刀对棺木左右两侧各砍一刀,再以糯饭等食品供奉,众人用石垒坟,每垒一石喝酒一口。坟顶用草覆盖并上挂宗竹及死者遗物;坟前立一刻花木柱,用于挂木鸟、牛角;坟后插一竹枝,以便亡魂出入。此后,众人返回丧家以木板搭成长席,用竹壳叶盛饭,竹筒装酒,以手掏食,尽情畅饮,一醉方休。三日后,死者亲属到坟上盖土,跪拜哭泣,挥泪与亡魂诀别,此后不再扫墓祭奠。
  长衫瑶族原先也实行洞葬,棺木置于洞内,再用石头垒坟。现仿效汉族土葬法,程序亦设灵堂,供亡魂,念经开路,亲友吊念,击鼓板腰,跳竹把舞取乐,择地安葬,坟墓呈梯形状或椭圆状。
  四、瑶族的传统节日。以过大年(春节)和七月半较为普遍,青瑶除过大年外,还有小年、卯节、播种节、熟霞祭祖和尝新米节等。各地过大年的节日均有不同特点:瑶山地区过大年以正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较为隆重。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广泛开展打陀螺庆新年。因此,瑶山的年节也称“陀螺节”。瑶麓地区和散居的长衫瑶过的年节与周边的布依族、汉族习俗基本相同。节日里家家备足酒菜祭祀祖宗,家人团聚,与族人相互走访玩乐。
  卯节也是瑶麓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毗邻的瑶庆和水庆的水族卯节一样,但过节的内容较之水族略有不同。节日里家家备足酒肉到稻田或棉花地供奉庄稼,祈望丰收,并邀约亲友一起在野外进餐。瑶麓瑶族的播种节是在包谷播种、水稻栽秧、棉花下种的当天,分别举行仪式,择吉日办酒席,邀请亲友邻舍共进晚餐,祈祝庄稼长势看好,茁壮成长,年成丰盛。瑶麓瑶族的熟霞(瑶语)祭祖祭神节亦是隆重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六至七月期间,择吉日举行“熟霞”节,人人休息三天,不作农事,家家打扫清洁卫生,并由下韦寨组的族亲10多人择卯日黎明时分,以猪、鸡、鸭围着祖先认定的一棵古老神树绕转三至五圈后就地屠宰,同时按量平均分给各户族人食用前,还须待下韦寨组的族亲生火起烟后,其他姓氏的瑶族方可起火做饭做菜,家家蒸糯饭、做豆腐,亲朋好友互相走访,相邀祝贺,男女青年拿熟食到田边地角供奉,以此族规祭祖传神,祈求防灾减震,百姓平安,生活稳定,丰衣足食。此外,按瑶麓瑶族的“熟霞”节习俗,若某一户的农田耕地有沉陷之事,说明“熟霞”神已经移去,为此该户瑶族就地杀鹅供奉,期望“熟霞”恩赐庄稼茁壮成长,保佑粮食丰产。荔波的三支瑶族都过尝米节,但时间各异,大多在新稻谷成熟期,将开镰收割的新谷晾干舂好为最好的日子作为尝米节。瑶麓瑶族过新米节的当天,妇女一般都集中到鱼塘捕鱼,儿童们身着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晚上家家用新糯米蒸煮并配上鲜鱼美酒,共享收丰之乐趣。
  五、瑶族的文化生活。一是瑶族的民间神话故事、斗争传说、人物传说、民俗故事、动植物故事等等。其中神话故事有《十六个太阳十七个月亮》、《喊太阳》、《射天狗》、《洪水齐天》、《兄妹成婚》、《螺蛳姑娘》、《果略铎》等;斗争故事有《老变妈》、《人与老虎》、《贪心下场》、《射神树》、《射岩箭》、《努当寨的传说》、《卢家与铁炉》、《戴老水血洗瑶家寨》等;人物故事有《果告粮白纸见官》、《姚娘滴智破九牛婚制》等;民俗故事有《幽岩葬的由来》、《忌雷》、《瑶家为什么过卯》、《覃卢为什么禁通婚》、《石碑的传说》等;动植物故事有《谷种从什么地方来》、《狗与黄鹿》、《老虎与黄牛》、《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等;二是瑶族喜好乐器和舞蹈。瑶族有铜鼓、皮鼓、独弦胡、飘里列等。其中铜鼓是瑶族的珍贵乐器与神物。如二十世纪50年代前,瑶麓瑶族每个村寨都有铜鼓,仅上韦组20多户人家就有17个铜鼓。铜鼓多用于丧葬椎牛时敲击,瑶山地区在春节时也有敲击为乐的习俗。敲击时将铜鼓悬于梁上或设置专用的三角木架支撑横梁悬挂铜鼓,用木锤击敲鼓面太阳纹处,尾部用一木桶一进一出重复拨音,以增声共鸣,悠扬悦耳。现在有的瑶族村寨也增添了不少铜鼓,均用于丧葬或文娱活动。瑶族的皮鼓是取用泡桐树木整段挖空木心,然后一端蒙上牛皮装订而成,有底有口,形同桶状,专用于丧葬祭祀时敲击,指挥铜鼓娱神。独弦胡与二胡相仿,只有一条弦,音域较简单,是瑶族青年夜间在谈婚洞口谈情求爱时所用。飘里列是瑶山瑶族的一种竹制打击乐器,多支合奏,酷似铜鼓鸣音。
  麓瑶族的舞蹈是以打猎舞最为精彩,别具民族风格。瑶族称之为“熟九”,旧时用于丧葬椎牛祭祀和夜间守灵娱乐,由男子8至12人各持一长2米木棍相互敲击,配以舂米、生产、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等舞姿进行敲击,融舞蹈与棍术于一体,其动作刚健有力,紧张而激烈、粗犷,扣人心弦。猴鼓舞流行于瑶山地区,是丧葬场合巫师送魂之舞,舞蹈者是男子,也是一种单人舞,舞者作半蹬状,模仿猿猴攀爬跳跃,形似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并围绕木鼓而舞,一边以鼓锤击于鼓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时快时慢,舞步轻盈而矫健,动作干脆利落,舞姿古朴,饶有趣味。诸如这些瑶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深受瑶族的喜好,沿及至今,尚在传承,仍在盛行。如今瑶族的铜鼓舞、陀螺、打猎舞、凿壁谈婚、洞葬等,都先后被列为贵州省和黔南州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2
【国名】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国旗】国旗旗面中间平行长方形为蓝色,占旗地一半,上下为红色长方形,各占旗地的四分之一。蓝色部分中间为白色圆轮,轮的直径为蓝色部分宽度的五分之四。蓝色象征富饶,红色象征革命,白色图轮表示圆月。此旗原为老挝爱国战线旗帜。

【国徽】呈圆形,由两束稻穗环饰的圆面上有具象征意义的图案:大塔是著名古迹,它是老挝的象征;齿轮、拦河坝、森林、田野等分别象征工业、水力、林业;稻穗象征农业。两侧的饰带上写着“和平、独立、民主、统一、繁荣昌盛”,底部的饰带上写着“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重要节日】独立日,10月12日(1945年);国庆日,12月2日(1975年)

【国家政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朱马利·赛雅贡(Choummaly Sayasone);总理波松·布帕万(Bouasone Bouphavanh),2006年6月当选;第六届国会主席通辛·坦马冯,2006年6月当选。

【自然地理】23.68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它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国云南的滇西高原接壤,东部老、越边境为长山山脉构成的高原,西部是湄公河谷地和湄公河及其支流沿岸的盆地和小块平原。全国自北向南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上寮地势最高,川圹高原海拔2000—2800米。最高峰比亚山峰海拔2820米。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最大河流,流经西部1900公里。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

身着传统服装的老挝人骑乘大象在万象参加纪念法昂王游行。

【人口】约652万(2007年7月)。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大致分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85%的居民信奉佛教,通用老挝语。

【首都】万象(Vientiane),人口近70万。万象是一座历史古城,自16世纪中叶塞塔提腊国王从琅勃拉邦迁都于此后,这里一直是老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万象意为“檀木之城”,据传从前此处多檀木。万象位于湄公河中游北岸的河谷平原上,隔河与泰国相望。由于城市沿湄公河岸延伸发展,呈新月形,因此万象又有“月亮城”之称。万象是老挝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市内各种寺庙、古塔处处可见。塔銮为老挝最著名的佛塔,塔身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万象市的标志和东南亚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6个省、1个直辖市。

万象的老挝佛学院

【简史】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4世纪建立的澜沧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伊沙拉阵线,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政府。1946年法国卷土重来,伊沙拉政府解体。1950年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政府。1954年7月法国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从老挝撤军。此后美国入侵,1962年美国又被迫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政府。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老挝军民在爱国阵线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抗美救国战争。197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政治联合委员会。1975年12月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将老挝部长会议改名为政府,部长会议主席改名为总理,最高人民议会改名为国会,老挝国徽上原有的红星、斧头和镰刀将被著名古建筑物塔銮图案所取代。
第2个回答  2009-12-01
四五百年前,他们的祖宗因为天灾(也可能有"瑶疫"的原因)离开乐昌,离开广东,分流到云南、广西等地,然后到国外去。美国有一首瑶歌,大意是说他们的祖先从南京紫金山漂洋过海,一直到广东的"乐昌"才得到太平,可见瑶族华人的发源地"乐昌"当时的景况应该不错。而乐昌旧县志(民国21年重修)的记载,也与瑶歌所说的相吻合,之中记载乐昌有瑶阜,位于乐昌东西二山(大瑶山),瑶族人很多,那里有一个瑶阜庙。县志所说的"西山"当时包括大洞、小洞、黄坪,与必背相邻。乐昌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叫"乳化城",可见其与乳源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乳源的瑶族分为深山瑶、浅山瑶;东山瑶、西山瑶。"西山瑶"即"过山瑶",国外的瑶族应属过山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