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我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比较感兴趣,想请教一些君王封号(不知这样叫准确不)的问题,比如经常看到国君的命名叫秦穆公,秦孝公,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之类,这应该是后世的史学家给的谥号吧?是怎样给的呢,有规律吗?还有王和公有啥区别,貌似晋国的国君以公命名的较多,如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等等诸如此类,这里面有什么端倪么?呵呵,可能问得不够专业,恳请在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解答一下,不懂的就不要回答了。谢谢!!!!!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赵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8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用字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以《逸周书·谥法解》为参照,朝廷欲赐大臣谥号,往往援例此书办理。而该书对与谥号用字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如: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

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刚强理直曰武,威强睿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

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昭德有劳曰昭,

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

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

强毅信正曰威。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年中早夭曰悼,

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执心克庄曰齐,

资辅供就曰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强毅果敢曰刚,

追补前过曰刚。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

慈仁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戴,

典礼不愆曰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威仪悉备曰钦。

谏争不威曰德。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安民立政曰成。敏以敬顺曰顷。柔质受谏曰慧。执心决断曰肃。

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

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

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

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

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

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

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赶。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

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

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

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

贞心大度曰匡。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2.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第3个回答  2009-10-19
关于谥号的问题,可以参考二楼朋友给出的答案,这个足够详细了。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公们都是怎么回事,我可以给出解答。
按照《史记》所载,在西周之前,天子都称“帝”,而周武王灭商之后,天子就改称王,不再称帝,这就已经低了一格勒。据说这是谦逊的表示。不过,按照出土甲骨文来看,商代的统治者其实也称王,而对于死去的先王,才尊称为帝。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总之,周朝建立以后,就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周天子分封的各个诸侯,分为五个等级,由大到小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公”比“王”肯定是要低一格的。公爵国非常少,而真正有点影响力的公爵国只有宋国,为殷商后裔,周天子的客人,所以世代为公爵。其他的,诸如鲁国、齐国、晋国等等大国,都是侯爵。郑国和秦国由于册封的时间较晚,所以只是伯爵。而楚国更惨,只是个子爵。但是对于当时周天子的势力所不能达到的蛮夷之地,人家自己当然还是要称王的。后来楚国就钻了这个空子,他自认为自己是蛮夷,周天子管不着他,所以自己称王了。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于楚国称王的事情都是不认可的,认为楚国是“僭号”。但是慑于楚国实力强大,所以没人在这个问题上太较真。
至于列国诸侯的諡号都是“某公”,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称了。因为国君的尊号是由下任国君给的,周天子管不着,所以下代国君肯定要给自己的先人一个好听的称号,那么就不管本国实际的等级如何,都称为公了。可是在正式的记载中,一般是不用这个称呼的。比如我们看《左传》,齐国是侯爵国,所以不管你齐桓公势力多大,史书就管你叫齐侯;郑国是伯爵,所以郑庄公再牛,史书也叫他郑伯;楚国自己都称王了,可是史书上还是称楚王为楚子。
进入春秋以后,随着周天子势力衰微,原来给定的诸侯等级,已经反映不了国家实力的强弱,所以公侯伯子男这五级爵位,也就越来越没有什么价值。春秋后期吴、越等国都称王,这也是地处蛮夷之地、不受周礼约束的一种表现。
而进入战国以后,周天子的地位更低了,所以一些实力强劲的诸侯,都纷纷称王。除了楚国早已称王之外,最早称王的是魏国和齐国,后来其他诸侯也都称王,以表明自己的地位和天子无异。
战国各诸侯国的第一个王分别是:魏惠王、齐威王、秦惠文王、韩宣惠王、燕易王、赵武灵王。
第4个回答  2009-10-18
谥号的规律问题,上面的朋友回答的已经很详尽了。
王要比公高一级,周天子可以称王。春秋时期周王室分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级,按照功劳和血亲分封诸侯于各地。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可以称公,小的如蔡国只能称侯,如蔡文侯。一般不能称王,否则就是僭越。不过,到了春秋中后期乃至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必须依附于某些强大的诸侯国。强大的诸侯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如楚庄王称王,并问周王室的使者,象征天下至高无上权力的鼎有多重。
而春秋首霸齐桓公,因为采纳管仲之策尊王攘夷,故在称霸后并没有称王,仍称公。
在春秋战国漫长的历史时期,除秦国外,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过可以以一国敌天下,故虽然有称霸,称王,但却没有敢于废掉天下的精神领袖周天子。直到战国后期,秦国废掉周王室最后一个国王周赧王,赧为该王谥号,周灭亡在他的手上,能不羞赧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