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身边的阿长...急!!!!

鲁迅笔下的阿长...

要以身边的阿长为题写一篇作文...急!!!!!

我和她在一起的深刻回忆,总是不是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她慈祥、和蔼、眼角有一丝皱纹,很年迈。她就是我认为,可亲,同时又有几分讨厌的----我那亲爱的奶奶,她就是我身边的阿长。
奶奶从小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她只会讲本地的方言,不会讲普通话,她也没有读过一点书,也不认识任何一个字,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是她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
我的奶奶有时很让我讨厌,甚至讨厌得想打她的感觉都有。
就比如:这是发生在小学的时候。星期六的时候因为有事爸爸妈妈都要出去,只有我和奶奶两人在家。这是我想看电视了,心想爸妈反正都没有在家里面,到时候和奶奶说一声,别告诉爸妈就可以了。心动不如行动,就看起电视来了……爸妈回家了,没想到奶奶竟然把我看电视的事情跟爸妈说了,害得我被妈妈骂得很惨……当时,我讨厌透了奶奶。
奶奶不仅是讨厌的,而且还是很唠叨的。
在小学时,每当我不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奶奶总会唠叨着说:“你要认真的读书,将来像你姐姐一样考大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坐办公室,书读了是你自己的,别人是抢不走的,不要像我一样没读过书。”我总是不在意奶奶说的话,但是我也经不起奶奶的唠叨,最总还是去认真的做作业了。
慢慢的,我懂事了,我感到很惭愧,让我也想到了,奶奶对我的好。
在我七岁的时候,我晚上感冒了,发高烧,那一天晚上的天气十分的冷,而我却一直高烧不退,奶奶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喂我吃药、给我递水。直到我退烧为止……
从此,我再也不讨厌、不嫌弃我的奶奶了,而是非常尊敬、非常喜欢我的奶奶。
奶奶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的“美好”。奶奶越来越苍老,眼睛一天比一天差,神智一天比一天不清。我好担心我的奶奶……
现在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再也听不到她唠叨的声音了;看不到她的身影了,闻不到她的味道。但是奶奶永远的停留在我的心中。

加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8
阿长与鲁迅的真诚观

对作品《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分析,大家都已经熟悉了作者“欲扬先抑”的笔法。但作者在文章中所回忆的事件,无论是“抑”的部分,还是“扬”的部分,都贯穿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阿长“朴素的真诚”给予由衷的欣赏与赞美。那么她的“缺点”和“真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鲁迅的真诚观说起。
首先,鲁迅认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接纳自己的缺点,不伪善。鲁迅受西方文化影响发现人性是丰富多彩的,有善也有恶,他不仅发现人性中有恶的因素,还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为此作出解释:“人类顾由昉,乃在微生,自虫蛆虎豹猿狖以至今日,古性伏中,时复显露……”(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见要同时承认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才是真诚。
其次,鲁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可以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坟·文化偏至论》)在真诚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如果抑制住为恶的冲动,其人可爱;如果放任为恶的冲动,为非作歹,伤害别人,则其人可恨。以此为标准,鲁迅认为阿长既真诚又可爱,她虽然有缺点,但是不伤害别人,而且还十分关爱别人,虽然对长毛不分善恶,并借以表达自己作为女人的虚荣心,但是由于她对虚荣心丝毫没有加以掩饰,所以这种自然表达就不会具有攻击性和破坏力。当然作者并不认为这种表现是一种真诚的理想状态,他只想说明,就连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那种婆婆妈妈的真诚都比惯于撒谎的封建卫道士强上千百倍。至于那些封建卫道士,则是既虚伪又可恨,因为他们不但放任人的恶性,作恶多端,而且还故意表现出一副伪善的嘴脸,制造出许多假象,使得世界更加险恶。这副嘴脸极具欺骗性和破坏力,所以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揭穿他们的伪善面孔。作者对阿长“真诚”品德的赞美,同样蕴含有他批判虚伪的一贯思想。
鲁迅在生活中见识过形形色色的道德伪君子。
1915年,为了给袁世凯称帝制造社会舆论,教育总长汤化龙利用自己的特权网罗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展工作。他对小说界发出指示,要求小说要“寓忠孝节义之意”,并亲自召见鲁迅,希望他能够听从指挥。鲁迅看清了他们虚伪的伎俩,不愿意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抗丑恶势力。不久,鲁迅小说股主任的兼职被免去了。
对“高等做官法”的对抗。所谓“高等做官法”,是鲁迅对当时高层领导施政心理的贬义统称,语出《谈所谓“大内档案”》。鲁迅剖析了时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整理“大内档案”,监守自盗、假公济私的阴暗心理。为了推卸责任,封堵政府其他部门的口,傅增湘又发动他的派员参加整理,彼此在大染缸里走一遭,也就没什么闲话好说了。傅增湘对鲁迅这只“白乌鸦”一定是有所觉察,于是终止他参与后期工作。不要透出聪明而又耳聪目明,这才是“高等做官法”的精要。(参考吴海勇《1912-1926鲁迅在官场》)
鲁迅早在1918年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借着狂人那奇异深邃的目光,于“天上看见深渊”,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文章《狗·猫·鼠》中更是把人类的虚伪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以犀利的笔锋强烈谴责了对儿童的欺骗性道德教育,使虚伪的封建伦理纲常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加丑态百出。在《坟·论睁了眼看》中,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人格是以‘诚’为根基的。但是最讲究真诚的中国人却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鲁迅先生一方面批判国民性中缺乏诚与爱,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另一方面竭力呼唤“抱诚守真”、做“至诚之声”的精神世界之战士。(卜召林 翟文诚《论鲁迅的真诚观》)
在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无论是“抑”的刻画,还是“扬”的描写,都渗透着鲁迅对阿长的另外一层赞美:她的真诚着实让人喜爱。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