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真有这种说法吗?

不都说笑一笑十年少,怎么还会伤心呢???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所指的是情志过极
怒极可致肝阳上亢;
喜极伤心神(比如范进中举,喜极心神被蒙而疯)
思极伤脾导致茶饭不进,不思饮食;
忧悲伤肺,肺主气,悲极则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如林带玉)
恐伤肾,过度受惊吓的人,可出现肾虚症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1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

所指的是:

    情志过极

    怒极可致肝阳上亢;

    喜极伤心神(比如范进中举,喜极心神被蒙而疯)

    思极伤脾导致茶饭不进,不思饮食;

    忧悲伤肺,肺主气,悲极则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恐伤肾,过度受惊吓的人,可出现肾虚症状。

    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中医认为这五种情志分属五脏,太过就伤相应的脏。临床也能见到一些这样的案例,例如人被吓得尿裤子,就可以解释为恐伤肾,因为中医的肾管泌尿生殖系统。还有心里太纠结吃不下饭,是思伤脾,因为中医的脾管消化系统。临床有一些身心疾病,就是说心理、情绪影响身体而致病的,具体机理还不是很明白,例如糖尿病就是身心疾病。所以用生理性、心理学想把这些情绪和身体机能的关系解释清楚可能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中医可能也是在长期实践中发现这类的情绪和这类的功能问题有关系,所以就这么归类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20
中医的五志就是喜怒忧思恐五种精神情绪的活动表现,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精神情绪的变化状况,都是属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反映。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一般地说人们都有一定的情志活动表现,这些情志活动只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对人的健康没有影响。《灵枢·本脏篇》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里所说的志意和,就是指人的正常情志变化,这样的情志变化是属于生理性的,对人的健康无损。但是如果情志变化过度过激,喜怒无常,长期失调,那就由生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以上论述都是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过激 过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由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导致了种种疾病。
参考资料: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 第9期 总第24期(下半月刊)
第3个回答  2021-02-02

百病皆于生气: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