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一下临沂的民俗习惯

我是江苏南部的,因为男朋友是临沂兰山的,想询问一下临沂的一些风俗习惯(饮食、气候、方言等)),以后来这里就了解的多了,也能给男铀家人留下好印象。。。谢谢各位了

临沂人相对比较喜欢吃辣的东西,有很多川味饭店。
气候没什么特殊的。。。

【方言】 ○太阳曰"日头"(ritou) ○彗星曰"扫出星" ○过午曰"晌午"(shangwen) ○下午曰"瞎晚儿" ○昨天曰"夜来" ○毛毛细雨曰"下雾露毛" 【人事类(身体附)】 ○得意忘形曰"恣的不行" ○肆意张扬曰"哧鳞" ○身心舒泰曰"福毯" ○郁闷不舒曰"懊头" ○小儿撒娇曰"发犏pian' ○讨好于人曰"舔拇" ○闯祸曰"作业" ○卖弄曰"翩弄"(pianlong) ○通奸曰"噶ga伙" ○手巧曰"巧妙" ○言人能吹曰"牛逼鼓子" ○言人举止轻佻曰"骚湖蛋" ○言人行为下流曰"污烂" ○故意曰"得为"(deiwei) ○博弈常输者曰"迷手",又曰"迷匠" ○小男孩曰"小小子儿"(xiaosaor) ○小女孩曰"小妮子" ○言人固执曰"犟劲头" ○言人曰"皮紧" ○言人傻曰"憨子" ○诱人入套曰"岔巴" ○饿曰"卧" ○脏曰"窝囊" "埋汰' ○嫌人脏曰"夷赖" "饿痒" ○议人短长曰"掣舌头拉板疼" ○私生子曰"私孩子" ○二人投缘曰"对撇子" ○嬉皮笑脸曰"没脸"(mulian) ○装束齐整曰"板正" " ○动作巧捷曰"俏chua"(后一字无汉字对应,乃"出","阿"二字连读) ○视物清楚曰"村良的" ○便溏曰"拉薄屎" ○鼻流清涕曰"淌鼻子 ○额头曰"耶楼盖" ○膝盖曰"各了稗子" ○光头曰"秃蛋子" ○光膀子曰"光肉儿" 拳头曰"屁捶" ○左撇子曰"左巴裂子" ○脚趾曰"脚拇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0
俺们临沂人喜欢吃煎饼的吖
最近有些冷,天气变化大了点
方言那就不好说了,你准备好普通话来吧
基本你要是说普通话我们都能听懂,而且我们说话你也能听懂大部分
(临沂方言和普通话很近)
还有什么不好了解的加我QQ6380512
我本人就是临沂兰山区的....
第2个回答  2006-09-21
我是罗庄的 一定要实诚 贤惠 吃完饭后一定有抢着刷碗 你老婆婆一定喜你 照我说的办你老婆婆不喜你那才怪呢!
第3个回答  2006-09-25
  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书画之乡。
  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捏面人就入了镜头。
  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式样繁多,
  沂水高桥镇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刺绣之乡”。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 ,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义“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除夕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神像前撒纸钱祭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托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
  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节”、“上元节”或称“过正月十五”。城乡居民多数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当地人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二月二 说的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用木棒敲打着簸箕将其溜成大圆圈“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个“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梁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壮,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五月端午”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又“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来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

  六月六 放牧人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敬山神,以求其驱逐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七月十五 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 称“中秋节”、“下元节”,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中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赠送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晚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多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带茱萸登高饮酒、观花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辞灶 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启程回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俗。辞灶时买些瓜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治乱说话。辞灶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

  清明 清明的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东(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黄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

  婚嫁习俗
  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亲 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父母双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是
  捋肠子”之说。

  送书子 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

  送日子 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 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的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

  寡妇改嫁 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即寡妇不允许再过第二道门槛。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社会舆论则认为死后一劈为二,两个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只好深夜孤身逃走。离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

  其他习俗
  生子养女 城乡居民家庭生孩子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大门口挂红布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寓意为:“骑马射箭,能打会算”;女孩称“小喜”,门口只挂红布。丈夫先到女方家“报喜”,再告之亲友邻居。女方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点心、红糖、小孩衣服、尿布等物品,择日到男方家“铰头”。亲友邻里要在“铰头”之前送些鸡蛋、红糖、小儿衣服、长名锁之类,叫“送粥米”,以示祝贺。妇女生头胎满一个月时,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在婴儿出生百日时,还要穿“百岁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

  祝寿 也叫“过生日”、“上寿”、“做生日”。旧时老人年到花甲便开始祝寿,生日这天儿女及亲友便带鸡蛋、长寿糕、猪肉、鱼、馍馍等物登门“做生日”。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喝“百年吉”酒。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给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间隔,直到寿终。否则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

  生活习俗

  (一)服饰
  衣服 旧时境内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丁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

  帽 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

  鞋袜 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

  发型 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二)饮食
  境内居民习惯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穷人多以高梁、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的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的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农民只喝白开水或生水。

  (三)住房
  旧时境内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间,有的5间堂屋两头是挂耳,座北朝南为上房,成为“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做仓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门楼或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盖。四面院墙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东部丘陵和中部平原为土木结构,西部山区为木石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围多是石头干叉墙,一推就倒,故有“干叉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篱笆门。日子贫困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团瓢”,仅能遮风避雨,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柱,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拦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四)用具
  家具 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杌、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 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锅,鏊子、勺子为铁质,瓢用葫芦开成,碗、盆、壶、罐多是黑陶。新中国建立以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 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30年代开始用煤油罩灯。

  娱乐用具 旧时境内文化落后,只有大村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