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价值是怎么规定的?

1:首先我知道问题提得不太规范,但我说不出更好的问法。
2:不管你是复制还是抄袭,挑重点答就行了,别弄太多我和其他读者看不完。
3:我不会让用心回答的人失望。
问题正文:
很早就想问,为什么1美元可以兑换8人民币,而1英镑又可以兑换N美元。
有人说和什么国库黄金储备有关,也有人说和国家力量有关,那美国强过英国,怎么美元还弱于英镑?
请回答这些到底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提要:货币价值是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本文提出货币价值分析应该有双重视角,即宏观分析视角和微观分析视角。宏观分析视角,是基于货币的同质性特征,对货币的交易价值进行研究,一般是用物价指数来衡量货币的交易价值。微观分析视角,是基于货币的异质性特征,对货币的资产价值进行研究,一般用贴现方式来衡量。货币价值双重视角的提出,为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两大金融学理论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基础。

货币价值是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说史中的未解之谜,因为“货币”概念与“价值”概念都是经济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更不要说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货币价值”。本文提出货币价值分析应该有双重视角,第一重视角是宏观分析角度,主要是对货币的交易价值的研究,由此展开的学科走向是货币经济学,即宏观金融理论;第二重视角是微观分析角度,主要是对货币的资产价值(或货币的时间价值)的研究,由此展开的学科走向是金融经济学,即微观金融理论。这样的分析将使得现有的两大块金融学理论有了共同的基础,即都是以货币价值为基础展开研究的。
一、货币双重价值的历史渊源
对货币价值的研究较多的是古典经济学派,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基于货币商品论,提出货币(币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费用价值论等,其中劳动价值论是主流;二是基于货币名目论,提出货币价值的货币数量论、职能价值论、法定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其中货币数量论是主流。这一时期货币价值研究的特点有:一是在贵金属货币条件进行的研究;二是主要研究货币的交易价值。由于货币由贵金属充当,在货币商品论下,货币的交易价值与资产价值是同一的;在货币名目论下,两者则是分离的,即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商品的货币是被分开的,而且只讨论货币的交易价值;三是货币中性观,即货币只具有交易价值,对经济运行没有实质影响。
古典经济学派是在货币中性论的前提下来研究货币的交易价值的,因此,它不可能突破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经典表达是:MV=PQ,结论是货币(交易)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其结论成立的重要前提是V和Q保持稳定。要打破这种研究范式的窠臼,必须首先破除其前提条件。有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其创造性研究的:一位是魏克塞尔。他从货币流通速度非稳定(即V可变)的角度,突破了货币数量论的前提,提出了货币的非中性命题;另一位是凯恩斯。他从非充分就业(即Q可变)角度,突破了货币数量论的前提,并且第一次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进行了分析。这两方面突破的意义在于破除了货币中性论,提出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也使人们认识到货币除了交易价值外,还具备了资产价值。此后,沿着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货币的资产价值得到一定的研究,货币的时间价值成为资本资产价值及定价的基础,并由此逐步形成了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
二、货币双重价值的辨析
人类对货币的需求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进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凯恩斯认为人类对货币的需求有三个动机,并归结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货币的资产需求。因此,现代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正是货币的这两大职能形成了货币的双重价值,即既有交易价值,又有资产价值。
货币的交易职能是基于货币的同质性特征。因为货币是社会化的价值符号,只有货币是同质的,人们才会共同认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以货币为工具来交换商品。货币的交易职能形成了货币的交易价值,承袭古典学派的传统,货币的交易价值分析依然是在货币中性论的框架下进行的,即以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为前提。之所以说货币交易价值分析是宏观视角,是因为它的分析方法只能是对货币的总量分析或平均量分析,而不可能是微观的边际分析,因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假定是不变的。
货币的资产职能则是基于货币的异质性特征。货币在这里是个性化的资产,正因为货币是异质性,人们才将货币本身作为交易的对象,而不再是交易的媒介。货币的资产职能形成了货币的资产价值,其分析方法与一般的商品或资产并无二致,是以货币资产的边际效用递减为前提的。所以说货币的资产价值分析是微观分析,因为它的分析方法是适用微观主体的边际分析,而不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总量分析或平均量分析。货币的异质性根源在于:一是持有货币的数量差异。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货币从货币数量多的人转移给数量少的人,可以产生货币资产价值;二是持有货币者的能力差异。当货币从效率低的人手中转移到效率高的人的手中时,可以产生货币的资产价值;三是货币分布的时间结构。利用或改善货币风险与收益的时间结构,可以产生货币的资产价值(或时间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货币的宏观价值即交易价值会影响到其微观价值即资产价值,例如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不同、物价的变化会影响货币的资产价值(如时间价值),所以微观主体行为要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的资产价值具有异质性,一般不会影响起交易价值变化。即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异、风险与收益的时间结构不会引起交易价值的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一般考虑的是同质的货币,即货币的交易价值,不考虑货币因微观主体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
三、货币双重价值的度量
货币的交易价值就是所谓的交换价值,是用货币能换得的商品来衡量货币的价值。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般是用物价指数来衡量货币的交易价值。我们一般采用三类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物价指数包括价格和数量两个信息,如果说价格是意愿的支付价格,即价格可以反映商品的效用,那么,货币的交易价值取决于商品的数量与效用两个方面。因此,可以说宏观的物价指数具有一种内含的微观基础,即它是对微观主体效用的平均化和一般化。但是其加总过程不是对个人效用的加总,而是对各个商品价格的加总,而每一种商品价格都是市场中各类主体对该商品的综合评价或效用的平均化。
但是,这种以传统实物经济为基础的、用实物资产价格指数来衡量货币交易价值的做法,难以完全反映现代金融经济社会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因为当今社会金融资产交易的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物经济的交易总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货币,同时,金融资产价格的涨跌如同实物价格的涨跌一样影响到人们的消费与投资决策。既然金融资产价格对人们经济决策如此重要,因此,单纯的实物价格指数已经难以完全反映货币的交易价值,必须用一个综合的指数来反映货币的价值,比如:实物资产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劳动力价格指数;证券金融资产的价格指数;货币金融资产价格等。
在主流金融学中,货币的资产价值主要表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是通过贴现方式来衡量的。由于时间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涉及如下五个要素:现值、终值、时间长度、利率及计息方式等。前两项的现值与终值仅仅是计算方式的差异,终值方法是一种向未来延伸的理想主义方法,具有发散性和非约束性,不适合实际决策;现值方法是一种向现在回归的现实主义方法,具有收敛性和约束性,适用于金融决策。实际上,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由后三项决定,即期限、贴现率和计息方式所决定,期限越长,以连续复利计的单位时间货币价值不变,则总的时间价值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机会成本越高,贴现率越高,单位时间的货币价值越高,而总的时间不变,则总的时间价值越高;计息次数越多,单位时间的货币价值越高,而总的时间不变,则总的时间价值越高。
人类社会正在迈进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准确地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伴随这个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必将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流通金融载体,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和消费资本。

一、知识变成资本使资本的价值构成发生质的变化

与以往一切时代不同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已彻底改变了地位和作用。在后工业时代(最晚在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知识只是一种从属于生产、产品(商品)的附加物,处于从属、附庸的地位,说到底知识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伴随后工业时代开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就逐渐改变了性质,知识开始主导人、主导生产及其产品,由被动转向主动,以往那种获取知识与精神(意识形态)、个体紧密相连的唯一原则已经过时,知识已有自己的生产品(供应者)和消费者(使用者),知识的生产与消费,已与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别无二样,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已雷同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商品关系,这种关系的形式是一种价值形式。由此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再生产中增殖而消费,知识变成商品。与以往一切物质商品不同的是,知识(商品)不需交换,不需销售,直接就可变成资本,因为知识本身就是资本、就是财富。掌握和消费更多的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知识资本。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谁就拥有更多的经济、财富的主宰权。由此看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资本形态已不再仅仅是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更多却是知识资本,因此企业或生产的参与者投入多少资本,更多的是指投入了多少知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知识)资本的同义词。

知识资本(knowledge as capital)与以往一切资本形态的不同,是由于知识作为商品(产品)的带来的,这样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往或现有的经济学不能圆满解释知识的价值及其巨大作用,而且以往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无法适应衡量知识价值的要求。这主要就在于知识价值具有自生性、无限性、模糊性和潜在性,同样,知识资本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2.以往传统工业经济所投入的资本以有形资产为主,而在知识经济中投入的更多是知识、智力,知识资本是无形资产。

3.传统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储蓄,而知识资本的形成则主要依靠“教育与科技发展”,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是“知识引进与知识储备”。

4.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不以人为载体,而知识资本以人为载体,即使有蕴涵高新科技知识的物质产品存在,要使这样的产品变为资本,也只有通过人的作用通过人去知识化;人力资本尽管也以人为载体,但其本质是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的资本,而知识资本并不要求以出卖劳动力为条件,以智力或知识的形式出现,它可以完全摆脱劳动力的束缚,况且,人力资本的价值总是以货币来衡量的,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资本的潜在的巨大的待开发的价值远非货币所能衡量的。

5.知识资本具有自生自衍性,它可以自我繁殖与衍生,而以往的一切资本则不可能。积累资本是为了再生产,也就是说筹集到资本(主要金融资本——资金)就是为投入到新的生产中,即所谓的投资。非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投资主要包括物质(物力)投资、人力投资、金融(财力)投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智力)资本投资(简称“知识投资”)却占了总投资的绝大部分。知识经济的投资以知识资本投资为主导,彻底改变了资本投资的价值构成。

二、知识资本的实现使货币的价值构成发生质的变化

知识作为货币是由知识作为资本所带来的,换句话说,知识资本是知识货币形成的直接前提和条件。如此“知识货币”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涵:1.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具有普通的货币属性、货币功能和货币价值;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形态以知识货币为主流,取代了非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纸币、硬币为货币形态主流的地位;3.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更具有比非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所具有的知识属性、知识功能和知识构成;4.知识货币是无形货币,比较以往一切物质形态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纸币、硬币等,有着质的不同。由“知识货币”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了“知识货币”不外以两种外延(具体的体现形式或载体)为其外延构成:一是作为货币的知识,英文为knowledge as currency,简称为KAC;二是作为知识的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货币,英文为Electronic Data currency,简称为EDC。�知识货币的本质属性(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属性或特征。1.普通货币,知识货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充当重要的流通货币,它具有与纸币、硬币一样的功能与价值构成,它可以支付、储蓄、流通、投资、交换(兑换)等。2.自生性(生产性)。纸币、硬币等货币是一种充当一定货币量的有价纸张或金属而已,尽管它的内部价值(实际的购买能力)会随银行利率或物价变化而有所变化,而其所表示的感官数量是不变的,100元的纸币总是代表100元,而不会是代表100多元,至于此时的100元与以往的100元所体现的购买能力的差异并不是由纸币、硬币本身的载体——纸张、金属所造成的。而知识货币则不同,尤以KAC显著,它所体现的感官货币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会随其蕴涵的知识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个充当知识货币的软件,此时蕴涵丰富高科技信息,具有1万元的感官货币量,而随着高科技信息的散失或减少,这种充当知识货币的软件在将来所具有的感官货币量是会减少的,也许只有几千或几百元的货币量,甚至为零;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货币蕴涵巨大的高科技知识与信息,尽管持有者用其交换、支付、储蓄、兑换时只充当一定的感官货币量,而知识货币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流通与投资,在此时,知识货币的感官货币是会随生产、流通、投资的进行而增加自己的感官货币量,例如使用(生产、流通、投资)1万元的表现为具体电子软件的知识货币,在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或在增加新信息新知识的条件下,产生出蕴涵更多知识量或信息量的电子软件,尽管此时的电子软件仅仅还是1万元时的物理形态,但它所体现的感官货币量已经增加了,不仅是1万元而是1万多元了。3.无形性,知识货币是无形货币,尽管知识货币必然通过某些载体(如软件、EDI电子贸易、信用卡、智能卡等)去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比较于以往的一切货币形式(如纸币、金属币等),知识货币实则是一种无物无形货币,一个信用卡可以贮存1万,也可贮存十万、百万,一个信用卡感官上不能从其物体表面去清楚它贮存或代表多少现金,必须通过计算机去呈现。4.知识货币在很多情况下是电子货币,尽管不排除知识货币有其它形式或通过其它载体、媒介去实现,但电子货币工程必定是知识货币的重要流通渠道,电子货币工程在全球正在实现和普及之中,它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金融工具、电子化商业机具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各种储蓄卡、信用卡为介质,以电子信息转账方式实现的一种货币交易方式。这种货币交易方式显然是在无形(无纸)货币中进行的,纸币的作用在这种货币交易方式中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了。知识货币以KAC和EDC两种面貌出现,不但打破了纸布、硬币独霸货币交易过程的局面,而且由于KAC和EDC的出现以及在经济生活中得以实现和普及,必然质性地改变现在生活中流通着的货币的价值构成。表现在以下方面。1.货币的形式和本质发生了变化,从有形为主变为无形为主,从直接价值到间接价值,KAC必然是物体形式的完全消失,直接价值并不固定必通过间接渠道(计算机)才得以呈现;至于电子货币(亦称电子现金、虚拟货币、数字化货币等)EDC只是一串电流与数字运载着货币的现象价值,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并不被人们直接感官。2.货币的储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货币总在银行的网络终端电脑中,银行可以不经货币所有者同意可以暂时储用或支付给他人,为此银行必然会支付给货币所有者利润,因此知识货币的所有者必然就是知识货币的储蓄者,知识货币总是在增值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前文所说的知识货币为什么具有自生性。3.知识货币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传输速度,避免了货币传输与流通过程中由于货币的物理消耗(如以往纸币纸张和硬币金属物的消耗与磨损,以及假币的破坏等)而带来的价值流失,实现了货币流通、传输的零消耗。

三、知识货币何以可能

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价值构成和货币(现金)价值构成的质的变化,既是知识货币的结果也是知识货币得以实现的条件,但具体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和经济生活中又如何得以实现呢?知识货币何以可能呢? 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实现货币的价值转化工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转化工程实质是人类智力的大开发工程,因此实现货币的价值转化工程的一个重要前提国民知识素质的全面进步。提高国民知识(主要指高新科技知识)素质的关键是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更大程度上指向于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社会教育形式。很难设想,在一个人不知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为何物时,他还会通EDI过电子贸易方式去赚大钱。显然,一切价值转化过程的实现是离不开教育的。因此,我们设想,在现阶段的我国应开展全民性的知识经济教育运动,让知识经济的许多常识和基本观点,让新旧价值转化过程中的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新事物普及于民深入人心,为知识经济的实现打好良好的人伦基础显然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实现货币的价值转化工程,必须以科技高度发展和普及为前提,这样的前提除了教育的促进以外,关键的还在于知识经济的硬件的实现,这样的硬件在现阶段的中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使“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称“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简称NII,)得以实现,不仅要追求NII本身的经济利益,而且更要使NII为全民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促进全民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电子化政府和电子化社会等等。目前我国正在实现中的金桥工程正是为此而开展的重大战略工程。

第二、实现和普及EDI电子贸易方式,我国正在实施中的金关工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正是为此服务的。

第三、实现和普及电子现金(电子货币),我国正在实施的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是为此服务的,电子货币在我国现阶段主要以信用卡、智能卡和通过计算机的现金转移三种方式得以实现。

第四、实现计算机使用和电话使用的全民化,在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和电话使用率还很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通信业)显得非常重要。

第五、数字化金融市场的实现,网络银行机制取代现在的独立银行机制,无人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实现与普及,是确保知识货币得以全面运行的重要前提。在现阶段,我国应大力实验网络银行,大力实践数字化金融市场,大力尝试无人银行和电话银行,并为确保这些实验实践与尝试的顺利开展。

第六、当前世界是法治世界,法律应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前面,只有法律才能从根本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知识经济发展规划》或《知识经济发展法》、《知识货币(电子货币)管理办法》等都应及早出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涌现,人们以往的许多人伦思想与方法是无法适应的,借助于法律的教育与规范、约束显然是时代的必然、社会的必然。

第七、人们对货币使用及其价值的观念的巨大变革得以实现也是确保知识货币(电子货币)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人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指向于货币(现金)的人伦观念和价值观念,单就货币用户和银行而言,用户是货币的持有者、使用者,而且是自然的自动的储蓄者,用户不但应取得货币本金的所有,而且应取得货币活期储蓄利润的所有;银行不再仅靠存款业务来维持生存,还必须靠向客户提供特殊的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服务来获取利益。如果在未来KAC在银行得实行和流通,银行不仅是储存象征购买力和财富的机构,而且是储存劳力、智慧的巨大电脑。这一切都需要人们人伦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迅速进步。

第八、迫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实际,广泛开展关于知识经济的前瞻性研究以及货币价值转化工程的实验实践是推动货币价值转化工程的一顶准备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被收录于《知识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一书,黄锦奎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2
楼上几位的答案属于技术性层面的解释,其实可以有更简单的解释。

首先,要把“什么是货币”这个问题弄清楚,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可用来换取商品或服务的代用品,它本身在实际用途上是没有价值的,说白了它就是一张纸,具有信用保证的纸。它不像黄金、白银,镕掉可铸成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没有国家银行的支持,货币就没有价值。

再讲讲是谁赋予货币其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市场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制定出来的。做个比喻,A国想要买B国的物品而B国的商家只收B国的钱币,A国就需要先将自己拥有的A国货币换取B国的钱,然后才去买货。这货币互换本来就是一种商场交易。货币本身就像一种货品,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期货。当供过于求,它就会贬值,反之亦然。

从以上“货币是一种货品”的角度来看,它的价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其市场价值的决定是通过一系列多种的因素形成的。在货币市场里,有一整套成规的买卖系统,有不同的金融衍生物买卖,有与其他货币相关联的买卖市场,自形成买卖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由货币的供求性、预期性、诚信度来主导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汇价主要是以两国间的贸易情况而定的。

在70年代,美国政府就取消了以黄金作为本位的货币政策,所以货币价值在现今的年代与国库黄金储备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如果国库储备的黄金能够变卖出来,它就会影响货币的通行量,间接影响货币价值。

至于国力,它就是赋予一种诚信力量,是影响货币价值的多种因素里的某一因素,不是绝对因素。

至于“美元还弱于英镑”的问题,不能只看国力,还要看货币量的供需关系、国家经济问题、财政收支平衡、贸易收支平衡一系列的问题等等。
第2个回答  2006-09-11
货币的价值是怎样被确定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是否需要依赖于另外的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古典回答其实是很直观的:一个人手中的“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世界里货币所能带给他福利获得改善的“机会”的价值。

在一个完全没有“交换”的世界里,货币不能代表任何机会。在一个有“交换”但不完全是“等价交换”的世界里,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福利改善的机会。在一个可以视为“等价交换”的世界里,货币代表的机会取决于这个世界的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在一个货币化程度很高的经济里,货币的价值将进一步取决于这个经济对其它社会的经济的开放程度。一般而言,参与“等价交换”的人群的规模越大,货币所代表的机会的价值就越高。所以货币的价值依赖于哈耶克所说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能够扩展的范围。

不论如何,给定了个人世界的范围,个人手中的货币所代表的机会也就被限定了。让我们进一步研究如此存在着的个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函数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对利率、投资、通胀这类宏观问题有意义的基本的消费行为,是消费者沿“时间”配置消费资料的决策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简单的分析模型是所谓“两时期消费模型”,如插图所示:插图里面的P 表示“现期购买力”,F 表示“未来购买力”,而无差异曲线族则代表决策主体在“现期购买力”所代表的消费品和“未来购买力”所代表的消费品之间权衡的“偏好序”。像通常的微观经济行为的分析一样,如果以直线L 表示现期购买力E 保留到未来时期所能够产生的未来购买力(换句话说,L 的斜率包含了对“储蓄”的回报率),那么消费的均衡点将在A 处实现(对应于福利水平U2);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降低、实行“配额”制……),对“储蓄”的回报率下降到由直线G 代表的水平,那么消费的均衡点将移动到一个较低的福利水平点B 处(在曲线U1上),对应于更大的现期消费和更小的未来消费(即宏观“储蓄”率下降);如果考虑到“投资”机会以及经济的开放程度,那么节约下来的现期购买力所代表的未来消费机会将不再是一条直线能够表示的。

按照费舍(I. Fisher)首创的投资理论,投资机会(依投资回报率高低排列)应当由曲线K 表示,而消费与储蓄(投资)的均衡点将由C 表示。很明显,均衡点C代表了比点A和点B 都更高的福利水平(U3)。在一个更加完备的市场经济里面,货币的购买力的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例如,当允许个人自由进出“借贷市场”的时候,储蓄的回报率往往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得多,这可以用直线M 表示,M 上超过了点E 所表示的现期购买力的部分,代表个人可以从市场上借到的现期购买力(对应于点E 的右边的P 轴上的点)。现在,最优或均衡的“消费-储蓄-投资-借贷”行为必须用一组点而不是单一的点来表示了。首先沿着投资机会曲线K 从点E移动到点D1 ,从现期购买力E 当中扣除这一投资所需的量,然后再将剩下的购买力的一部分拿到借贷市场上去“出借”,从而移动到点D2,投资回报率加上借贷市场对出借购买力的回报率,使得未来消费额大大提高(点D2所对应的F 轴上的量),而点D2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了比其余的均衡点更高的福利水平(U4)。

现在让我从以上的分析引申出几个制度方面的涵义:(1 )一个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越高,它的“货币”的价值就越高。这已经被直线G 过渡到直线L 所产生的福利改善说明了;(2 )一个经济所创造的投资机会越多,对企业家“利润权利”的保护和鼓励越坚决,对外部经济的开放程度越大,它的“货币”的价值就越高。这可以从投资机会曲线K 和国际货币市场M 对福利的改善来说明;(3 )一个经济的宏观政治与政策环境越稳定,它的“货币”的价值就越高。这是因为社会与政治环境的高度不稳定使得“未来购买力”的预期贴现值大大贬值,相当于从直线L 降低到直线G.“我们还没有进入门德尔的世界”,但是我们的世界,或者任何一个有“货币”的世界,仍然服从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规律,仍然可以有“货币行为”,以及描述这些行为的经济分析图式,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门德尔处于同样的、“货币”的世界里。但是我同意樊纲的命题:我们还没有进入门德尔的世界。

我们还没有进入完全货币化的完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一命题隐涵了来自两个方面的询问:(1)我们是否应当进入门德尔的世界?(2 )我们怎样进入门德尔的世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如果给定了“社会福利函数”,那么这两个问题就都是经济学问题;如果没有既定的社会福利函数,那么只有问题(2 )是经济学问题,而问题(1)将成为“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06-09-12
楼主,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汇率的绝对数字大小并不代表他的购买力就强,也不代表它的货币价值就高.

1美元=8人民币,但一个国家完全可以把现在的8元定义为新的1元,就变成了1美元=1新人民币了,你能说人民币突然增值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货币单位大小的问题.确定货币单位大小,一般是根据物价水平和货币流通习惯等等因素的,与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一点关系都没有.

真正体现货币升值的是汇率的变化,而不是汇率的绝对数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9-11
你的问题应该是关于汇率的形成和汇率的管理方式.试回答如下:
影响汇率和汇率变动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汇率的根本影响因素。(1)相对的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2)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长期来看,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有利于本币汇率的稳定,甚至保持坚挺。

第二类是汇率的直接影响因素,也就是本币、外币的供求关系因素,主要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在内的国家收支状况。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需求增加,通常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需求减少,往往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降。

第三类是汇率的其他短期影响因素。(1)预期的影响。当市场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可能贬值时,由于投机、避险心理,他们会大量抛售这种货币,导致该货币贬值;当市场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可能升值时,他们会大量买进这种货币,导致该货币升值。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2)投机炒作等因素也会在短期内影响汇率。

基本上你可以认为是央行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但是有两个限制,1是央行认为这样的汇率水平有益于本国的对外贸易,2是央行有能力维持这样的汇率水平。央行维持固定汇率要依靠多种手段,主要是买卖本外币的资产,如果手上没有充足的(主要是)外汇储备,就没有能力控制本国货币的汇率。

固定汇率的优点主要是稳定,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汇率的不确定是很大的风险,如果你卖出商品是人民币兑美元830,但实际收到货款时已经涨到了790,那就是说你卖出100美元的商品要少了40元的收入。汇率固定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固定汇率比较受发展中国家的青睐。但是固定汇率最致命的缺陷是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也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固定汇率、开放的贸易环境、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共存。也就是说如果在中美贸易中实行固定汇率,那么人民币必须随美元的升息而升息,不然国内的货币政策无效,并且容易受到投机者的攻击。
相反,浮动汇率的优点是有利于国内的货币政策,但不利于消除贸易中的汇率波动。
所谓的盯住是一种固定汇率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较为缓和,我的理解是你问的是我国目前的盯住货币篮子,那就是与几种货币的加权组合挂钩。相对而言当贸易伙伴比较分散时适合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如果中国对美贸易占80%,那当然应该用盯住美元,但如果对美40%,对日本%30,对欧元区20%,那就应该用一揽子货币。

另外一种变化是有范围的浮动,制定一个目标区间,使汇率在这个区间内浮动,这样的优缺点介于固定和浮动之间,取决于目标区间的大小。相对比较灵活,但他的缺点是更容易被攻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