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医德观在什么时期产生?

如题所述

人道主义的医德观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以救治病人的苦痛与生命,尊重病人的权利和人格为中心的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医学人道主义与医学同时存在,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完整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古代的医学人道主义,基本上建立在个体病人义务论和唯心主义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许多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建立起了对病人的关心、同情、仁慈、“救人活命”的纯朴观念,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誓言中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或奴婢,我的唯一目的是为病人谋幸福。

古代的医德人道主义

古代的医德人道主义大致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它建立在朴素的生命神圣论的基础之上,“以为人命至重,有重千金”,因此医生对病人要同情、关心和解救,“先发大侧隐之心,誓愿善救含灵之苦”。这种没有受到阶级偏见污染的直观的原始道德的: 纯朴感情,是人道主义的朴素思想,也可称为朴素的人道主义。

古代的医德人道主义具有反抗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差别,等级森严,待遇悬殊,在医疗权利的分配上,也是如此,这就难免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医德观念和医德原则规范中,表现为不合理的医疗差别。古代医德人道主义则鲜明地否定病人在医疗上的等级差别,坚持平等的原则,具有进步的人民性。北宋医学家唐慎微,“其于人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东汉医学家郭玉,对于贫贱和服劳役的仆人,治病“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这不不说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反抗。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对病人也是不分“贵人及奴婢”,一视同仁。可见,古代医德人道主义对于坚持医学科学的全人类性,维护劳苦群众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代的医德人道主义基本上是建立在生命神圣论、个体病人义务论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的。由于受到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社会条件以及人们整体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代的医患关系仅仅是医生和个体病人的关系,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生命,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古代医德人道主义就是履行这样的医德义务的。同时,对于实行医德人道主义的因果,古代医学家也基本上信守了唯心主义的鬼神报应论。为什么要行善、顾救世人的生命和健康?阿拉伯名医迈蒙尼提斯在《祷文》中说:是“永生之上天既命予”。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引用老子的话说:“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 恶,人 自 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非科害的,因而是不牢固的,经不起非医德人道主义的攻击。

古代医德人道主义受当时的社会有关因素以及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影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的存在,由于受当时阶级性伦理观念的影响,由于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治还处于经验医学阶段,因此,实行医德人道主义的内容、范围和程度,都受到相当的影响和限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9

人道主义的医德观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以救治病人的苦痛与生命,尊重病人的权利和人格为中心的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医学人道主义与医学同时存在,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完整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医学人道主义,基本上建立在个体病人义务论和唯心主义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许多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建立起了对病人的关心、同情、仁慈、救人活命的纯朴观念。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誓言中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或奴婢,我的唯一目的是为病人谋幸福。

近代的医学人道主义吸收了生命神圣论、个体病人义务论和人性论的理论,使医学人道观念具备了科学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包括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14世纪意大利医校教师蒙迪诺公开解剖女尸,以示向神挑战,使医学从经验阶段进人到实验阶段。

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如下:

1、救死扶伤,忠于职守

这一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把维护病人的生命、增进人类健康,看作是自己的最崇高的职责。无论何时何地,遇到处在痛苦危难中的病人,都应竭诚以待,尽力施救。

2、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这一规范要求医务人员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不仅推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满足人民对身心健康更多更高的需要。

3、—视同仁,平等待患。

这一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对待病人,应不分民族、性别、职业、信仰、党派和国籍,一视同仁地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满足病人的正当愿望和合理要求。

第2个回答  2023-08-07

人道主义的医德观是指在医学活动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关心病人的苦痛和利益,以救治病人为中心的伦理思想。这种医德观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提出了各种关于自然、社会、伦理的理论。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医学道德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儒家强调仁爱、忠信、孝悌等道德原则,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伦理观念,道家倡导自然、无为、长生等思想,法家主张法治、民本、功利等理论。这些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医学道德的需求和期待。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作,也是最早系统地探讨医德规范的专著。它综合了当时各种哲学思想和医学经验,提出了“医乃仁术”、“上工治未病”、“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医者以仁心为本”等医德原则,并强调了医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等素质。《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医德观念的初步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古代医德观也不断地演进和完善。从秦汉到唐宋,历经了近两千年,医德体系达到了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医家和百姓都对医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认识。政府建立了各种医疗机构和管理制度,规范了医学教育和药品质量,发展了医学科技和文化。医家整理了前人的医学资料,创新了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医学水平和技术。百姓对良医和良药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盼,也对不良的医疗行为有了更多的抵制和反对。

中国古代人道主义的医德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对仁爱和正义的坚持和维护。它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