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史里诸葛亮此人到底如何

谢绝 "Ctrl+C" 否则你弄得多好看 我也不给你分 陈词滥调就不要在我的帖子里帖了 我这里不欢迎你们这群 “复制基因”的克隆先生

PS:要求简明扼要 说明道理依据(以真史为依据 或以野史亦可 就是不要提小说)

要求:详细说诸葛亮才学 到底是不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其军事才能如何
政治才能如何 人品如何 相貌如何 有子嗣吗 还有 其妻名字是什么
到底是如何死的(我知道他谢世于五丈原军中,只是想知道得详细一点)
一些无聊的闲客可以滚了 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料垃圾成什么了 还敢侮辱伟人
我可没让你问候我这点分数 我的帖子我做主 不爽 out
还有 据本人所知 历史公认的三国中的军事家只有两个 一是曹操 一个是诸葛亮 各位仅仅凭他失街亭就说他没有军事才能 太武断了吧? 曹操也犯过不少错误 你们怎么没说呢?曹操赤壁不是也败北了么? 各位说杜甫 陆游等人的诗词美化了诸葛亮 真是可笑肤浅 杜甫是740左右写的《蜀相》其后不久就写了《八阵图》
陆游是1120年左右写的《书愤》 (里面有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而罗贯中是1430年左右出生的 难道杜甫 陆游等人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当然不会 所以说 他们诗歌中写的诸葛亮 都是最真实的诸葛亮! 各位不必再多言

历史上对诸葛亮评价的演变

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分两点来说:一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有抑扬两种声音;二是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

他是一个起自乡间的书生凭着智慧在乱世中风云际会成为一代名相,他不娴弓马刀枪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政权经历时间最长活到最后的元勋,他是实际上的摄政王却仍然勤勤恳恳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他军政独揽权倾朝野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他戎马倥偬鞠躬尽瘁死的光荣,他苦劳多于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惹千古同情。毫无疑问,诸葛亮的一生是非功过,是人们极好的谈史话题,但同时也是很难概括出一个定论的话题。

因此,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早在晋朝初年,这种分歧就出现了。《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云,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跟属下刘宝、桓隰等人在一起谈论诸葛亮。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行力”。有个叫郭冲的人不同意大家的意见,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指出因为诸葛亮“功业未济”,谈论的人容易迷惑。并且举出诸葛亮五件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作为证据,当时的不同意见者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反驳。扶风王听后感慨系之,也同意了郭冲的观点。

修撰《三国志》的陈寿是推崇诸葛亮的,但给《三国志》作注释的裴松之却有不同意见。针对郭冲所列举的故事中的两个,裴松之提出了质疑。第一,据郭冲说,诸葛亮治国,“刑法峻急,刻驳百姓”。法正曾经以汉高祖当年入关进咸阳只约法三章为典故加以规劝,诸葛亮回答他蜀民跟当年秦民情况不同,必须严刑峻法。裴松之认为,法正死于刘备之前,他对诸葛亮进行规劝时,刘备健在,诸葛亮不可能有擅自立法行政的机会,以诸葛亮的谦虚驯顺也不可能这样行事。再者,即使真有其事,严刑峻法、刻驳百姓也不能称为善政。第二,郭冲说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曹操派遣一个刺客去见刘备。一见面就谈论讨伐曹魏的形势,很合刘备的心意。两人越谈越亲近。这个时候诸葛亮进去,看出了魏国刺客神情有异,也知道那人不是等闲之辈。等到那人上厕所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遇到一个奇人,可以做你帮手。”诸葛亮问是哪一位,刘备说就是起身上厕所那位。诸葛亮说,看那人的神情,肯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果然,等追过去,那人已经越墙逃跑了。裴松之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刺客通常都是视死如归的亡命徒。刘备这样善于鉴别的人都能被他迷惑,可见此人一定是了不起的。既然说可以做诸葛亮助手,那说明也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人一旦达到诸葛亮那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去做刺客的,他的主人也会爱惜人才不会让他去送死。这个人如果没有死,肯定会在魏国飞黄腾达的,到底是谁呢?怎么会默默无闻呢?

正面肯定、颂扬诸葛亮的人,历来是多数派,不胜枚举;但是对诸葛亮持怀疑态度的言论也不绝如缕。这其中,最有名的大约要数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诗吧。诗云: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薛能《游嘉州后溪》)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诗人可能只是因出仕不顺心发一点感慨。但是,将其剥离具体情景之后,就变成了对诸葛亮一生事业的怀疑。难怪宋人罗大经要郑重其事加以反驳(《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对于诸葛亮,早期的历史学家已经有不错的评语。陈寿的“识治之良才,管、萧之匹亚”,习凿齿的“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对于一个偏处一隅的小国宰相,都应该算是很高的评价了。但是,基本上都将其定位在“良才”、“能臣”的框架里。

从三国到隋代,不见有文人在诗文作品里对诸葛亮加以赞扬。文人笔下出现诸葛亮的名字,始于唐代。先是刘希夷在《谒诸葛祠》赞美了诸葛亮的人品高洁、事业正义;接着是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借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得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遇到知音的心情。

对诸葛亮作出全面的肯定、将诸葛亮的人格精神提到空前高度的是诗人杜甫。杜甫以他富有张力的惊人之语,激情饱满地一再歌咏诸葛亮,先后写下《蜀相》、《武侯庙》、《八阵图》、《谒先主庙》、《诸葛庙》、《古柏行》、《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等作品。这其中,《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对诸葛亮的评价最为集中: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尹,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而以《蜀相》和《八阵图》最为动人:

…………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杜甫一再歌咏诸葛亮,除了他确实敬佩羡慕这位同行(都是儒者)古人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借酒浇愁,借诸葛亮这位古人的事迹命运,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和遗憾之情。动机和效果并行不悖,广泛传播的杜甫诗歌,又使得诸葛亮的功名事业、人品精神,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敬仰。可以说,杜甫使诸葛亮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从此以后,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将诸葛亮列为他所激赏的“五君子”(其他四位是: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之一,称赞其为人之“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朱文公文集》卷七五)。朱熹是宋元之后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推崇,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使得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更加完美。

当然,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最称极致的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综上可见,诸葛亮早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了。已经有太多的人为诸葛亮形象工程做出了贡献,使得诸葛亮形象不断地完美乃至神化。目光如炬的文学史家如鲁迅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美化太甚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弊病,而普通读者是不会注意到这个、计较这个的,大众会很乐意把诸葛亮当作完美人物加以崇拜。至于这种盲目崇拜的后果,可能包括了一味斗智忽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笑里藏刀,从来也没有人去计较,去反思。

一个过于崇尚所谓的智慧、追求结果的民族是很危险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900fe27010004bc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3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没有诸葛亮的“谋”,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即所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然而,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潇洒御敌,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死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更是荒唐之极。说这话的人,既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起码的文学常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仲)、晏(婴),总汉萧(何)、张(良),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距三国时代近了好几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9-16
修撰《三国志》的陈寿是推崇诸葛亮的,但给《三国志》作注释的裴松之却有不同意见。针对郭冲所列举的故事中的两个,裴松之提出了质疑。第一,据郭冲说,诸葛亮治国,“刑法峻急,刻驳百姓”。法正曾经以汉高祖当年入关进咸阳只约法三章为典故加以规劝,诸葛亮回答他蜀民跟当年秦民情况不同,必须严刑峻法。裴松之认为,法正死于刘备之前,他对诸葛亮进行规劝时,刘备健在,诸葛亮不可能有擅自立法行政的机会,以诸葛亮的谦虚驯顺也不可能这样行事。再者,即使真有其事,严刑峻法、刻驳百姓也不能称为善政。第二,郭冲说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曹操派遣一个刺客去见刘备。一见面就谈论讨伐曹魏的形势,很合刘备的心意。两人越谈越亲近。这个时候诸葛亮进去,看出了魏国刺客神情有异,也知道那人不是等闲之辈。等到那人上厕所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遇到一个奇人,可以做你帮手。”诸葛亮问是哪一位,刘备说就是起身上厕所那位。诸葛亮说,看那人的神情,肯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果然,等追过去,那人已经越墙逃跑了。裴松之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刺客通常都是视死如归的亡命徒。刘备这样善于鉴别的人都能被他迷惑,可见此人一定是了不起的。既然说可以做诸葛亮助手,那说明也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人一旦达到诸葛亮那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去做刺客的,他的主人也会爱惜人才不会让他去送死。这个人如果没有死,肯定会在魏国飞黄腾达的,到底是谁呢?怎么会默默无闻呢?

正面肯定、颂扬诸葛亮的人,历来是多数派,不胜枚举;但是对诸葛亮持怀疑态度的言论也不绝如缕。这其中,最有名的大约要数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诗吧。诗云: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薛能《游嘉州后溪》)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诗人可能只是因出仕不顺心发一点感慨。但是,将其剥离具体情景之后,就变成了对诸葛亮一生事业的怀疑。难怪宋人罗大经要郑重其事加以反驳(《鹤林玉露》丙编卷二)。

对于诸葛亮,早期的历史学家已经有不错的评语。陈寿的“识治之良才,管、萧之匹亚”,习凿齿的“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对于一个偏处一隅的小国宰相,都应该算是很高的评价了。但是,基本上都将其定位在“良才”、“能臣”的框架里。

从三国到隋代,不见有文人在诗文作品里对诸葛亮加以赞扬。文人笔下出现诸葛亮的名字,始于唐代。先是刘希夷在《谒诸葛祠》赞美了诸葛亮的人品高洁、事业正义;接着是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借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得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遇到知音的心情。

对诸葛亮作出全面的肯定、将诸葛亮的人格精神提到空前高度的是诗人杜甫。杜甫以他富有张力的惊人之语,激情饱满地一再歌咏诸葛亮,先后写下《蜀相》、《武侯庙》、《八阵图》、《谒先主庙》、《诸葛庙》、《古柏行》、《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等作品。这其中,《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对诸葛亮的评价最为集中: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尹,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而以《蜀相》和《八阵图》最为动人:

…………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杜甫一再歌咏诸葛亮,除了他确实敬佩羡慕这位同行(都是儒者)古人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借酒浇愁,借诸葛亮这位古人的事迹命运,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和遗憾之情。动机和效果并行不悖,广泛传播的杜甫诗歌,又使得诸葛亮的功名事业、人品精神,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敬仰。可以说,杜甫使诸葛亮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从此以后,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将诸葛亮列为他所激赏的“五君子”(其他四位是: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之一,称赞其为人之“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朱文公文集》卷七五)。朱熹是宋元之后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推崇,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使得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更加完美。

当然,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最称极致的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综上可见,诸葛亮早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了。已经有太多的人为诸葛亮形象工程做出了贡献,使得诸葛亮形象不断地完美乃至神化。目光如炬的文学史家如鲁迅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美化太甚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弊病,而普通读者是不会注意到这个、计较这个的,大众会很乐意把诸葛亮当作完美人物加以崇拜。至于这种盲目崇拜的后果,可能包括了一味斗智忽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笑里藏刀,从来也没有人去计较,去反思。

一个过于崇尚所谓的智慧、追求结果的民族是很危险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900fe27010004bc
第3个回答  2006-09-16
诸葛亮有野心,也没电视上那么神,在刘备请他的时候,避而不见,抬高自己身价,说自己不问世事躬耕陇亩,但对天下的事非常的了解.所以说他是和有野心的人.
其次就是他一生中犯的天大的错误就是让刘备抢了孙吴的荆州.
荆州乃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顺水而下可以打孙吴.而上可以打曹魏,这样的地方让刘备占据能让孙曹安心?
最后不还是因为荆州才把关羽给弄死了.然后张飞伤心过度才打人,被人把头割去了.
所以说刘备胜在诸葛亮,败也在诸葛亮
第4个回答  2006-09-17
千秋诸葛我评说

葛亮是千里马。
刘备自然是伯乐,慧眼识珠,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可千里马毕竟只是千里马。它起不到一个伯乐的作用。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独自一人力保蜀汉,支撑了整整14个年头;然人力犹有尽时,武侯六出祁山时,天象已经预警,于是五丈原上帝星陨落,国失相父,千里马力竭而死。
诗人不禁感叹:“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溯到楚汉相争,项藉遭韩信十面埋伏大败逃往乌江,最后身边仅剩十余骑,便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然而项羽不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何落得乌江自刎?
诗人又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范增已死,韩信犹在。所以刘邦赢了,赢在人才上。
诸葛亮也一样,六出祁山皆成空,输也就输在人才上。
“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不就说明了蜀汉后期的人才奇缺吗?五虎大将一个一个辞世,得不到新的人才补充,如何不输给人才济济的魏国?
所以我说,诸葛亮晚节不保。
但仔细想来,这也非全无来由。先看看荆州,为什么诸葛亮要关羽守荆州?关羽心高气傲,打起仗来还可以,但守城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运输,防御部署,战略决策,让关羽这种性格的人来守城,是绝对不行的。排除诸葛亮失策,这就只有一个理由——诸葛亮想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没什么,一个政治家就有这样的手段,否则不可能有大作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关羽从前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和刘备兄弟相称,一直很看不起诸葛亮;华容道上,关羽不顾诸葛亮再三命令,放走曹操,虽然后世有人评说这是诸葛亮故意的,可别人看来,关羽实实在在冒犯了诸葛亮的威信;而且刘备从前是一届流寇,他要立国,规矩就要有,关羽是绝对不能存在的。可为什么诸葛亮不叫张飞一起守荆州呢?原因也很简单——关羽张飞在一起,荆州就丢不了。这可能没什么依据,但接下来诸葛亮不重用人才,来由就大了。诸葛亮要建立一个蜀国,真正是他希望的蜀国,所以他需要权力,很多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他当然不允许有人才窥伺他的权力,所以他要重用的人,都是老老实实做事,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而且刘禅昏庸,不可能让他主持人才选拔,诸葛亮迫切的希望让他事必躬亲,没有多余的时间选拔人才。所以蜀汉就每况日下——虽然表面上是蒸蒸日上。诸葛亮快死了,才找个姜维接班,而且还要把窥伺了一辈子权力的魏延干掉,可怜的魏延!政治的牺牲品!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三国——处处充满了算计敲诈的三国,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杰出的臣子,杰出的政治家。
评2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评3
既生渝,何生亮!”这来自千年以前的叹息,不仅是一句单纯的话,它却从一方面,讲述了诸葛孔明的才干。
也许是天妒英才,诸葛孔明的一生并不很顺利,特别是从刘备死后,耗尽心血去扶持一个扶不起阿斗。在他的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我看见,他熠熠生辉的精神与才干。
诸葛孔明不愧为一条卧龙,深不可测,通晓天文地理,精于军事,非常人所能及。江东那个周瑜自以为技高于人,不巧碰上诸葛孔明,给活活气死。这种人胸襟也太窄小,如何能容纳百川,站住一个客观角度看事情。诸葛孔明却恰巧相反,初出草庐,蜀军上下无一人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到这里,我暗自轻笑、叹息,不由有想起很多。
诸葛孔明“报先帝而忠陛下”一片忠心,天地可鉴。看完这篇感情真挚的《出师表》诸葛孔明进谏时的激动我如同身受,心潮澎湃。自古以来,人们崇尚道、德、忠、义。在诸葛孔明的身上,我都能看见,他对刘备知遇知恩的涌泉相报所谓义;他为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忠;在军事上,他遵循道义,他为人品德优秀,正直更是不可多得。马谡是诸葛孔明的好友,但马谡由于自傲使街亭失守,诸葛孔明也不得不以军法处治他。春秋时曾有孙武列女操,斩王妃;三国时,又来失街亭斩马谡,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可真不是人人都有。
反过来,说到诸葛孔明之死,真是有些感触,为什么伟人都死得特别苍凉呢?先是屈原投江之死;后是陶渊明“拒世”?饿死,而今又有诸葛病逝于行军途中。归根就底,他们生于乱世,所以时世造英雄,社会混乱,政治不安宁,又怎可能让贤士有喘息之机。诸葛孔明太过于尽心尽力,刘禅本来昏庸,再怎么辅佐也不能改变他的懦弱,也许,这是诸葛孔明命该如此。
总之,亮如神龙在天,不可测也。我吟诵着个建安遗风,心写千年之前,不觉感到惊叹,又略带丝丝惋惜。
评4
我看诸葛亮
最近,电视上又在放《三国演义》了,片中那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我却并不欣赏。
在老百姓眼中,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能呼风唤雨,他是一个极聪明极有胆量的人。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一个个故事使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
可我认为诸葛亮不智,不智在择主,选择了刘备。都说刘备仁慈,可仁慈得不是地方。一个大丈夫应想得更远,有些地方当舍则舍,否则就有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之嫌。老靠别人协助,自己只会哭哭啼啼地去赢取 别人同情的人我决不欣赏。选错了主就注 定了结局。如果诸葛亮去帮了曹操,那中 国不早就统一了吗?
诸葛孔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早就明白以蜀对抗强大的魏,是没有胜算的,“六出祁山”只是以攻为守罢了,既然早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可能,为什么还要维持着蜀汉政权呢?这只能说是诸葛亮的愚忠,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士为知己者死”,可刘备死后他辅佐的是一个抬不起的阿斗,这也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不能认清形势,跳出朋友道义这一小小的束缚是个很大的失误.不是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看来诸葛亮就不能称之为“俊杰”,只能是一位“忠臣”,他的不智也就表现在这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