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哈尔滨称作东方小巴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6
哈尔滨,一个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城市,其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之为哈拉宾。在1896年,随着沙俄获得在我国修筑铁路的权利,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东清铁路的中心,并在50年间迅速崛起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俄罗斯、英国、日本和捷克等国家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设立领事馆,使得这座城市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焦点。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多样,多国移民的聚集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建筑包括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11个类型。这些风格多样的建筑使得哈尔滨成为一座体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也因此获得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哈尔滨的各种教堂共有54所,这些教堂建筑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的独特景观,也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以俄国沙皇尼古拉的名字命名,建于1900年,由俄国建筑工程师蕾特维夫主持建成,是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广场周围还建有了莫斯科商店(今天的博物馆)、新哈尔滨旅店(今天的国际旅行社)和别洛夫医院(今天的中山商场),这些建筑在多种艺术建筑中簇拥,使得哈尔滨在哈尔滨最高点树立起了“东方小巴黎”的形象。
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圣·尼古拉教堂被毁。文化公园(圣母安息教堂),又称乌斯平卡亚教堂,建于1908年,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俄侨公墓,给人一种幽美宁静恬适舒旷的感觉。80年代后期,这里改为“文化公园”,现在这里已成为哈尔滨的公园娱乐场所。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圣·索菲亚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圣母教堂(天主教堂)拿则始建于1921年,是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这座教堂由在哈尔滨的乌克兰信徒管理,故名乌克兰教堂。1984年政府重新修缮开放。
尼埃拉依教堂(基督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建成。这座教堂规模小巧合理,解放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
清真寺始建于1897年,1904年改建,是哈尔滨穆斯林的伊斯兰砖木结构教堂。1935年在众多伊斯兰教徒的倡议和捐助下,扩建为426平方米的阿拉伯式礼拜堂。1996年,为了满足伊斯兰教徒礼拜的需要,政府重新修整,使这座老建筑焕然一新。
巴洛克建筑特点是强调新奇、变换和流动态的审美,建筑的水泥装饰大多是自由曲线构成的涡卷,墙面凹凸有致和繁缛的装饰,产生了强烈光影效果。教育书店(松浦洋行)建于1909年,是中央大街继“马迭尔”之后,一座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标志性的建筑。
秋林公司(秋林洋行)建于1904年,属“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物。整个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得当,顶部是一个橄榄顶,檐口丰富多彩。
哈尔滨市群艺馆(伪日满俱乐部)建于1933年,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小型建筑。当年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伪满国防俱乐部,即哈尔滨文化协会,经常举办各种研究会、博览会、报告会。
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吉黑邮政管理局)始建于1922年,具有巴洛克风格特征,兼有法国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
道外红十字医院(同义庆百货商店)1916年建的砖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建筑师借鉴巴洛克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并使之与中国民间图案花饰融为一体的建筑。有人称其为“中华巴洛克”。
以上建筑各具特色,体现了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