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绣作品的赏析

大学里文化素质课,老师布置作业,需要选择一幅中国刺绣作品对其进行赏析,我需要关于某一幅刺绣作品的详细介绍,注意是详细介绍!字数不能少于1500字,当然可以包括作者简介等,但字数越多越好!请好心人帮帮忙,最好11月20日之前.先给100分,等采纳了再加100分!帮帮忙啦!3Q!
请看清问题!我要的是针对某一幅刺绣作品的分析,不要泛泛而谈。
最好是就谈一件刺绣作品!要对一幅刺绣作品的分析。上面两位都是泛泛而谈。

中国最大刺绣在湘诞生

作品地址:http://www.changsha.cn/news/guonei/W020040917501464213202.jpg

湘绣《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完工,长7米,高3米,即将送往人民大会堂向国庆献礼

    巨幅湘绣作品《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昨日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问世,将于9月20日启运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向国庆55周年献礼。这幅作品长7米,高3米,创下湘绣乃至中国刺绣史上最大尺寸纪录。 

    色彩用了400多种

    记者在省湘绣研究所刺绣大厅见到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绣面上共57人,毛主席走在最中央,神采奕奕,神情亲切,各族人民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喜笑颜开,民族大团结的场面十分热烈。据介绍,整幅绣品用了30多种针法,将人物的肤色和五官表现得惟妙惟肖,神情灵活,线条流畅;同时,工人们用了400多种色彩,将少数民族服饰的斑斓亮丽非常质感地表现出来。

    创中国最大刺绣作品

    今年2月,省湘绣研究所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成功绣制第一批湘绣产品《张家界》、《岳阳楼》及毛主席诗词手迹《沁园春·长沙》。其中,单面绣《张家界》高2.3米,宽4.9米,双面绣《岳阳楼》高2.05米,宽4.25米,当时分别创下湘绣单双面绣尺幅之最。此次绣制的《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是送往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第二批绣品,其规模更大,创下中国刺绣史上最大尺寸纪录。

    80多人绣了216天

    这幅绣品取材于著名艺术家侯一民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同名油画,描绘了毛主席与56个民族在一起的热烈场景。据介绍,为了将这幅名画移植成湘绣,省湘绣研究所组织了工艺美术大师宋定国,湘绣大师刘爱云、饶碧友以及总工艺师王小辉、王坚毅等在内的一批设计和刺绣能手共80多人,历时216天,花费工时17万个。参与制作的刘爱云说,以往绣油画,以乱针绣为主,只是远看效果好。这次刺绣突破传统,以交叉针为主,辅以乱针、斜针等针法绣制人物脸部肌理,绣像更加自然、细腻。业内人士称叹: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油画原作的厚重感,而且在再创作中又增添了新时代所特有的恢宏气势。

《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刚一亮相便受到各界交口称赞,据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介绍,正是敢为人先的湘绣人二破传统,才铸就了这幅巨型精品。 

  人物脸像的刺绣难度最大,传统绣像是通过丝线折射光线使人物生动传神,而油画人物的色彩丰富,更具厚重感,不能有反光,否则会导致人物变形抢光,影响主次关系。以往绣油画以乱针绣为主,只能远观。此次,湘绣研究所艺人们以交叉针为主,辅以乱针、斜针法绣制人物脸部肌理。肤色和五官在色彩转换、针路走势、用线粗细上根据不同情况处理,眉眼发梢绣得极细,情感热烈奔放使得脸部块面灵活流畅,收到了不反光效果。 

第二难点就是人物的服饰,也是本次作品中最出彩的方面。主席的呢子大衣、工人的粗布制服、维吾尔族姑娘的绸裙、苗家女儿的织锦等,或厚实、或粗犷、或轻盈、或飘逸,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斑斓亮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眼花缭乱。刺绣艺人们用了近30个针法体系,再配合绣线的粗细来体现质感。比如,艺人们创造性地将毛衣编织针法运用到刺绣中表现草编饰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绣线捻合在一起刺绣民族服饰的绑腿、衣襟、袖口等部位,更能体现出粗犷细致的特色美。同时,作品中,绣线用色大胆、丰富,整幅绣品色彩多达400种,充分利用湘绣“万色俱备”的特点,既绣出特色,又服从主体,突出中心。

这些字差不多够了,希望这是你想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5
  惹人喜爱的明清刺绣

  大约从汉代起,刺绣就成为闺中技艺。中国女子从小就学习刺绣,因而刺绣又叫做“女工”。女孩子在出嫁以前,要为自己绣一批绣品做陪嫁之物;婚后家里的摆设、家人的衣物也需要刺绣来点缀。中国人家里几乎所有的布料做成的东西都可以加绣,从椅垫、桌围、门帘、壁挂、屏风、床单、被面、枕套,以致大人小孩的外出礼服、帽子、鞋子,以及后来出现的荷包、钱袋、扇套、眼镜套、表套、钥匙袋、扳指套、褡裢等,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子们永远也做不完的绣活。

  中国的刺绣传承了数千年之后,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民间的刺绣技法和所用的丝线材料都有了惊人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绣品中,有的部分是用捻过的丝线绣成的,像树干、岩石等;有的是用未捻过的丝线绣成的,一些特别精细的部位如人的脸部等处,甚至是以用丝线劈成的绒绣成的。片金是将金箔贴在极薄的羊皮上或棉纸上,再用于刺绣中;捻金是将金箔切成细条,和丝线捻在一起;金银线是镀金的铜线或银线。《红楼梦》里晴雯补裘衣使的雀金泥,是用孔雀尾羽捻成的粗线。明代著名的“顾绣”里,还常常用到人的头发。

  明清两代大量的刺绣题材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吉祥图案,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的吉祥图案成百上千,不可胜数。有托物寓意的,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石榴多子,松竹梅表示清高正直,牡丹象征富贵荣华,松鹤寓意长寿。也有因谐音而成为图案题材的,像蝙蝠与“福”谐音,鱼表示喜庆有余,鹿和“禄”、瓶和“平安”,金鱼和“金玉”、荷花和“和”等等,还有几种方式联合起来的设计,比如万字和牡丹叫做富贵万代;万字、蝙蝠和寿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万字锦地上绣花卉是锦上添花……

  另外,不同人的服饰、不同场合的装饰还会有区别。比如,在祝寿的日子里,绣品要用八仙祝寿、万寿无疆、松鹤延年、福寿三多、福山寿海等;而婚庆时则要用鸳鸯戏水、和荷二仙、连(莲)生贵子等图饰;祝贺升迁则用指日高升、平(瓶)升(生)三级(戟);庆祝开业大吉用年年发财、一本万利等。

  富有吉祥图案的老绣片,不仅带着古人祈求富贵寿喜、平安幸福的人生理想,带给人们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藏品。将它嵌入镜框中,挂在居室的墙壁上,也能使四壁生辉,顿添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参考资料:http://news.socang.com/channel/carve/20060706/021855.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6
平绣针法说明:是刺绣的基本针法。起落针都必须是绣在纹饰边缘 绣线做平行紧密的填补绣,针脚排列整齐均匀。

应用特色:一般用来绣小花、小叶等图案。不适用于大图案。

最早实物资料: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平针因针脚的不同排列方式,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目,如: 直平针、横平针、斜平针等

直平针:依图文垂直方向运针。

横平针:依图文水平方向运针。

斜平针:斜向运针,斜度一般为45 。

鱼骨绣: 针法说明:在尖端做小距离的直绣,中央部份的线略为重叠。

应用特色:多用在绣叶片,表现其立体感。

开口鱼骨绣 针法说明:如鱼骨绣,但针脚距离较疏松。

填高鱼骨绣 针法说明:从尖端出针,插入中间,从轮廓线出针,挑取尖端,再绣与叶同宽的布, 如此上下交换挑取,渐渐向下前进,将芯填入。

应用特色:用于绣有立体感的叶片。

轮廓绣 针法说明:绣成的线纹不露针眼,针针相连,后一针约起于前一针的三分之一处,针眼藏在前一个针脚的下面,衔接自然。

应用特色:多用来表现弹性线条,其表面效果如同一条股线。线条粗细匀称,常用来刺绣植物枝条和叶筋图案纹饰的圈边以及坚挺的线条。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轮廓绣的卷线绣法 针法说明:绣成轮廓绣后,以另一线穿绕轮廓绣。

轮廓绣的满绣法 针法说明:完全以轮廓绣绣满整个图案。

钉线绣 针法说明:用细线以垂直方向将浮线钉固在绣地上的一种针法。可为图纹之轮廓线,也可将图案填满。
应用特色:钉线用的绣线较细,可利用它们色彩的搭配使纹饰增添调子变化,针脚间距相等,才会整齐美观。

最早实物资料: 叶茂台辽墓出土。(唐代「绫地花鸟纹刺绣袋」与「绫地花纹」刺绣残片。)

圈金/银 针法说明:只圈钉纹样轮廓。

应用特色:使纹样显得整齐凸出,还可使相邻的对比色协调起来。

最早实物资料:叶茂台辽墓出土。

盘金 针法说明:在整个块面图案上盘满金线。

垂坠钉绣 针法说明:被钉的绣线不要拉紧,使之松垂成圈。

满钉 针法说明:即包梗绣。圈钉的绣线紧密缠绕浮线,完全裹住,使其有立体浮凸的效果。

钉针 针法说明: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取直线排列或花式排列,有压线与加饰花纹的双重效果。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

山形绣 针法说明:呈连续「V」形的针目。

应用特色:可用于两线之间,做为轮廓边界或填补图案。

半山形绣 针法说明:由山形绣发展出的变化绣。

应用特色:可用于排绣成列,或随图纹的曲线走针。

抢针绣 针法说明:用短直针脚按纹饰形状,分层刺绣。可使用颜色相近绣线制造由浅到深的色晕效果。
应用特色:采用这种针法的绣品较为结实,纹饰装饰性强。
最早实物资料: 唐代「绫地花纹」刺绣残片。

正抢针:从纹饰外缘向内顺序分层绣叫「正抢针」。

反抢针:从内向外层层绣出叫「反抢针」。

松针 针法说明:按放射状运针,绣线布列如半扇形或轮状,外缘落针在一圆周上,但收针都在同一针孔内。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锁绣 针法说明:由绣线圈套组成,因绣纹效果似锁链而得名。绣纹装饰性强,富立体感。

最早实物资料:西周陜西宝鸡茹家庄墓(1027~249B.C.)中出土单股卷草纹锁绣印痕河南安阳殷墟妇墓 出土铜 (1300~1200B.C.)粘附菱形纹锁针绣残迹,是最早使用锁绣的两个例证。

各种变格形式:
闭合式锁绣 针法说明:环套起落针在同一针孔内。

开口式锁锈 针法说明:环套有或大或小的开口。

人字绣 针法说明:从右向左挑布,上下宽度相同作交叉绣,自左向右前进。

应用方向:用在绣宽度大的线条或填补面积,亦可固定嵌条、下摆等。

密人字绣 针法说明:缩小人字绣的间隔,一个针孔中各做2次插针刺绣。

索状人字绣 针法说明:先作人字绣,再用别条线在交叉的位置绕线。

双人字绣 针法说明:放大人字绣,然后在其间用别条线再绣一次,交错刺缝。也叫做「阴影绣」。

平头人字绣 针法说明:做人字绣后,在交叉处用别条线固定,如钉针方式
第3个回答  2009-11-16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

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