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英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谢谢!

英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主要从两国语言(用语)方面阐述!谢谢!
请用英语回答,谢谢!

关于个人隐私: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当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How much do you make? (你赚多少钱?)/Are you married? (你结婚了吗?)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时,都被认为有失礼貌。因此,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避免问及有关隐私的问题。
   2.被邀做客带什么?在英美等国家,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也不需要买过于贵重的东西,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块巧克力,一张有纪念意义的明信片等。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而赠送礼物的人衷心地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欧美国家,当你乘坐出租车或在饭店、旅店消费,进行理发或美容时,除车费、饭钱、住宿费等应付的账单外,常常还需支付一定的小费。小费的比例一般为账单的10%-15%。人们通常给出租车司机、理发师、美容师、旅馆行李员小费。但在饮食店和旅馆,如果小费已经算在账单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给小费了。给小费是尊重对方劳动的礼貌行为。
   4.当你接到美国人请你到家做客的邀请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在美国人家里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大部分美国人都希望你在做客时表现得自然,你没必要过于拘谨。一般来说,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到访都带有随意的态度。他们希望你能感到轻松、舒适,就像你在自己家里一样。当然,在别人家里有些事你是不能做的,比如说,不经允许就开冰箱拿可乐喝或乱翻动桌子上的资料等是不礼貌的。英美国家,介绍互不相识的双方认识有习惯的顺序:先把家人介绍给主人,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把位卑者介绍给位尊者。
   5.当你收到你不想接受的邀请时,你该如何拒绝呢?在英语中,有许多表示拒绝的用语。他们有的口气强硬,有的较委婉。对别人的邀请委婉地拒绝会更有礼貌,也让人容易接受。比如:“I'm sorry.but I'm busy on Saturday.(对不起,我星期六很忙。)”而不能说:“No. I don't want to go.(不,我不想去。)”又比如,你可以说:“I’d like t0 play tennis,but I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我喜欢打网球,可是我还有别的事要做。)”而避免说:“No,I don't want to play tennis with you.(我不想和你去打网球。)”
  6.“这些东西多少钱(How much is it)?”在各国都是一个普通但重要的问题。在使用时各国却存在一个文化的差异。在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在小商店里向店主询问商品价格并讨价还价(bargain)是很自然的事。但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即使是小店,每样商品的包装上都有价格标签(price tag)。你不需询问价格,只用按照标签上的价格付钱即可,人们极少讨价还价。但是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人们通常还需另付商品价格5%~8.5%的消费税。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国人的性格概括成:热情、开朗、冒险、创新、奔放活剥、直白的幽默

相对应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冷漠、含蓄、内敛 、保守、理性严谨、绅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誉为英国幽默大师。像所有的喜剧大师一样,狄更斯让幽默颠覆人们的臆断,无论这些臆断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为英国传统的一部分。他利用这点,让读者远离了理智和理论,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乐态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带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个了无生气的商业时代,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狄更斯的幽默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家。比如,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响。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领神会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槽,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钧了15条呢!”“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罚款。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不屑。马克吐温曾经说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读不出什么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来。其实,马克吐温的说法有些偏颇。因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国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国甚至国家上享有盛誉。马克吐温的幽默中含有讽刺、机智、揶揄、玩笑,可以让你笑得流眼泪,同时让你笑得心颤。如同吃了一颗橄榄,甜中带涩。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到英国一个小镇的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时,发现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这样签名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多仆从。” 马克·吐温笑了笑,在旅客登记本上写道:“马克·吐温及其一只箱子。”
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而且目中无人;美国人说英国人保守刻板,不懂未来。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领域最顶尖的教育水准,这与政府民众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并伴随着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境界。而英国教育标榜自己的口号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极至,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始终追求的信仰。在这种意识下使得不论是美国教育还是英国教育,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近乎是一项神圣的宗教行为了。

五、英美的企业文化不同。

美国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创新,而英国却是保守,美国企业文化认为人人都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英国企业文化却将讲求等级观念,美国企业文化认为竞争是企业的生命源泉,而英国企业却排斥竞争。这又导致了美国企业和英国企业发展前景的差别。

第三章 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差异呢?我认为是文化的生态环境不同。
一、地理环境不同。

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一个是欧洲大陆,一个是美洲大陆。英国经过长期的开发,已经非常富裕。但是美国刚开始的时候是来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陆上,首批移民被称为拓荒者,所以,他们要敢于冒险。如果没有冒险精神,他们也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此外,整个的欧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别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

二、人文环境的不同。

人文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两国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欧洲传统国家。其社会长期存在等级差别,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国人喜欢怀旧,保守,具有绅士风度,等等。这些方面是需要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的,常若没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美国恰恰是一个没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年轻国家。所以,美国人勇于创新,强调个人价值。因为没有很多的传统的东西去给他们怀念和继承,需要他们去开拓。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很多的束缚,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另外,两个国家的人口组成也有区别。美国是移民国家,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在美国。所以,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所以,美国文化的接纳性也很强,包容性很强,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对外来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文化影响到美国人身上,就是美国人十分热情,开朗,善于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国的人口结构相较于美国而言,显得单一很多。所以,英国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反映到英国人性格上便是比较内敛和含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6
  有电影来体现这个主题的——"乱世佳人".他是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Gone with wind(中文译名"飘")改编的.

  片名:Gone with the Wind
  译名:乱世佳人/飘/随风而逝
  制片:大卫·奥·塞尔兹尼克 David O. Selznick
  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Victor Fleming
  原著:玛格丽特·米歇尔 Margaret Mitchell
  主演:费雯·丽 Vivien Leigh
  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Olivia de Havilland
  莱斯利·霍华德 Leslie Howard
  海蒂·麦克丹尼尔 Hattie McDaniel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

  斯佳丽(费雯·丽 饰)是一个漂亮、任性、果断的美国南方女子,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莱斯利·霍华德 饰),但艾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梅兰妮(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饰)。斯佳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战死。斯佳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德(克拉克·盖博饰)相识,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

  南方军战败,亚特兰大一片混乱。不巧梅兰妮孕期将至,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佳丽在绝望中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因反政府活动遭北方军击毙,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

  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她与瑞德结婚。女儿出生后,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女儿身上,跟斯佳丽的感情因她忘不了艾希利而导致破裂。女儿的意外坠马身亡,更使他伤透了心。操劳过度的梅兰妮临终前把她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斯佳丽,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斯佳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站在一旁的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心灰意冷地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斯佳丽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德……

  Gone with the wind 飘

  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嘉丽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斯嘉丽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给你几个网站可以参考一些资料:
  http://ent.sina.com.cn/m/f/gwtwind/index.html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68920/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2.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31.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