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心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是不是应该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啊?

大家好,
我是一个有三个子女的母亲,
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大女儿今年16岁了,
她这个年纪不应该觉得自己可怜才对,
也没有什么大志向,
她一直觉得爸妈不应该把她生下来,
而且不应该有弟弟和妹妹.
我想,如果她真是这么想的话,
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很难成功.
大家说说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啊?
我很着急!
应该怎么教育她呢?
谢谢大家热心的帮助!!!

我很同意匿名回答的这位。
"他们就会说那么你样子做给谁看干什么!
会觉得很委屈。因此被他们逼得很消极,自残自杀并不是吓他们。
。。。 我想你的女儿也很痛苦,别只是看着她的状况而不想想自己的原因”

你不要想着教育你女儿。也要回头看一看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 很多时候父母只知道管教孩子而忘了察觉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其实很过分。 因为孩子是依赖着父母的, 他们没有成熟的世界观,没有经济来源,更加没有强壮的自信心来面对父母有意的,无意的带给他们的伤害。所以你应该警惕,你的女儿正在给你发求救信号,如果你没有给与恰当的反应或者更可怕的给与了伤害, 你可能会对你女儿的一生造成伤害。

以下来只许宜铭的书的一段,建议你看看

“禁止令(stopper)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欲望或感情时,却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禁止,常常陷入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

我们大约会在三到五岁时开始接受禁止令。禁止令的发生最初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形成的,因为孩子不懂得死亡,不了解生命里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和危险,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新鲜、好奇和极度想要前去探索的兴趣。

影响我们非常深的有下列十二个禁止令,建议读者认真去觉察这些禁止令对你目前生活的影响有多深。

不要存在

这是第一个要命的禁止令。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羞辱、忽视的经历;在他人面前被罚跪、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干脆死了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没用,我应该在你出生时就把你弄死的!”父母亲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使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无足轻重。在心理上,父母亲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

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每当做错事情而影响别人时,心里会有很深的自责,并且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动力量(RC)特别强的人,为了要抗拒这种宿命或避开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自我批判,会将自己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而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

个案1:学员分享(男,25岁,工程师)

从小,因为我们家兄弟姊妹众多,父母又忙于做生意,使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或对整个家庭而言一直是可有可无的,在成长过程里我一点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关于生命与存在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常常想,也许有一天我自杀了,父母才会真正注意到我存在的宝贵和重要。长大之后对我的影响是:我经常在团体里、人群中将自己隐藏起来,我总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

个案2:学员分享(女,28岁,自由业)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我之前是四个哥哥,我的出生似乎一点都不受重视,大约五六岁时有一次已是晚上十二点过后,我被关在屋子外,可是没有人注意到,也没有人在找我,我就很生气,干脆蹲在门口,让他们来找我。这种影响很严重,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常会有想自杀的念头,因为在人群中要很用力地表现,人家才会感觉到你的存在,我好像空气一样存在着。而且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母亲又忙碌,我常常挨饿,长大后产生厌食的现象,因为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不吃代表一种对生命的抗议,不要存在对我的制约非常深。

不要当自己

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断你。还有当你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应该来要求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每当你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便会有很深的恐惧感同时出现,你觉得自己如果表达出内心真正的需求,别人一定会变得不再喜欢你,而破坏了你与对方之间原本和谐、自在的关系。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渐渐懂得去迎合、讨好别人。也有一些人因为感觉这样刻意压抑自己实在太痛苦,而选择将自己反动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变成一个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其实,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极端的内在根源是源自于同等的伤害。

个案1:学员分享(女,22岁,服务业)

我们家总共有六个小孩子(一男五女),我妈会接连着生这么多女儿的原¬因就是因为想要再生个男孩,所以我记得从小我就被要求要像男孩子一样帮忙承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感觉他们都希望我要像个男孩子。这长大之后对我的影响是:我变得很难将自己女性特质的部分展现出来,而且很容易就去迎合别人对我的期待和要求,而对于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勇气,也无法很自然地去做。

个案2:学员分享(女,28岁,企业主管)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教育妈妈,因为我是女孩子,她要求我要注意每一个细节,例如拿筷子的姿势、走路的样子,因为从小被要求惯了,变成我也很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际关系上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过得很不快乐,我曾离家出走,也曾自杀过,小时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有独立自主权,而长大后对自己及周遭的人要求都很严苛,仍然有很大的挫折感。

不要亲近

这是第三个禁止令。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小时候,父母亲愈少与你有肢体上的接触,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你的影响就愈大。很多时候我们周遭的父母长辈们不自觉地就让我们接受到这样的信息,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呵斥,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信息。

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有与人接近或接触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你愈喜欢或是愈有权威的人,你在与他们接近时,心中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

个案1:学员分享(女,19岁,学生)

我总是感到我跟爸爸或哥哥之间一直很难亲近,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被要求要像个男孩,我心里对于这个部分一直感到很愤怒、很抗拒,因此也造成了我和父兄之间一直有解不开的心结与距离感。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我不管是在两性或同性关系上总是一再地卡在亲近后又想疏离的问题上,我无法与人在心理上或肢体上真正地亲近。

个案2:学员分享(女,26岁,广告专员)

我的爸妈很少抱我,当我看到电视上家人亲密的镜头,我会要求他们抱我,可是父母会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让我觉得自讨没趣。还有一次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阴道发炎,我爸爸帮我擦药,我很直觉地说:“很舒服,爸爸你明天还要帮我擦呀!”我爸爸大概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妈妈,我妈妈是很急性子的人,什么事都要快速解决,我觉得那天她是特别耐着性子、很平静地边洗澡边问我:“爸爸怎么帮你擦?爸爸对你怎样……”我觉得那件事很怪,长大后我回想起来,她的心态可能想找出我爸爸对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关心我的状况。这件事以后我爸爸再也没有帮我擦药,与我的距离也愈来愈远,愈来愈难亲近。

这对我的影响是:长大以后我在两性关系上不大敢表达自己的喜好,我的感觉是我不说实话反而能维持一份关系,因为我不敢确定表达后对方的反应。我会很讨厌我爸爸那类型的男人,只要样子跟他长得很像,年纪三四十岁、很严肃,职业是老师的男性我都会去避开。

不要属于我们

第四个禁止令是“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比较偏心,而你刚好又不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个人,小时候你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否则的话为什么有时父母也许只是开一些玩笑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也或许你小时候有被兄弟姐妹、其他小朋友排斥的经验。你的生命里就开始会有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团体里、人群中,或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上,你总是感到与人格格不入。

个案:学员分享(女,24岁,会计)

从我小时候我就觉得在我们家中爸爸妈妈最疼、最重视的人是哥哥,因为他是唯一的男孩子,所以他在家中一直都很受宠,他似乎不必担负什么责任就可以得到父母对他的注意和关心。我发觉这个部分影响到我进入社会工作时,很难真正地融入一个团体或公司里面,尽管我在那里已经工作三四年了,而我却还是觉得与同事之间格格不入……

参考资料:许宜铭《重塑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1
孩子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二是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三是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四是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其实,逆反心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孩子有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他们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只要父母指导得当,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

首先,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有独立的意识便极力压制,父母反应越强烈越过分,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

第二,要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但切记你身为家长的地位,你可以倾听孩子的意见,但决定权在你。

第三,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反感。

第四,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有时,看起来逆反行为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五,建立统一战线。孩子有时会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父母之间应该多商量,决定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父母的决定。

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切忌唠叨。当你的孩子处在这个时期时,要记住“理解、尊重、沟通”和“你真棒、你能行、我帮你”。
第2个回答  2009-06-21
首先。自我介绍,我是教育相关的,学习过青少年心理相关科目,有教学经验,当然不是什么专家。只是比其他行业的知道得多一点
这个年纪的人,自悲心理,不是自卑,是自悲。。。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懂事以后,突然意识到烦恼的存在,并且不会只有一点点的烦恼,虽然对于大人来说觉得只是很小的问题,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烦恼这个概念的孩子来说,前后的反差不能适应。所以觉得自己可怜是经常发生的事。
但是虽然属于常见现象,并不代表可以放任
首先,对于家长,多子女家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最大的关心不够,其实不是父母本来关心不够,只是让孩子觉得这样。年龄差距让父母不得不对小的操更多的心并且希望大的能够懂事帮父母分忧。本来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对于刚懂事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他感觉到偏心,从而觉得父母最爱的不是自己。
然后,16岁的孩子,代沟的感觉很明显,和家长不愿意交流,觉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交流起来困难,父母的困惑让孩子更感受到隔阂
对于16岁的孩子,不要以为他们可以像一个大人那样明事理,不要觉得因为你更关心小的是你的不得不,所以他们就应该理解。。。确实他们开始懂事,但是不代表他们可以成熟到能够理解这些
这样的情况,对于家长来说需要付出很多。。。首先对大女儿的关心要多一些,但是小的也不能关心得比原来少,所以会很累
然后就是,尽量让她少一些烦恼,具体的就是多和孩子交流
至于心理医生什么的,建议先由你一个人去咨询,然后再决定是不是带孩子去。。。
前面的是对于这件事我认为的解决方法,下面说的是包含我的教育理念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仅供参考。
听你的说话方式,能够感觉到你对子女的期望比较高,很多都是在为子女的未来想,但是有个要注意的,你为她的未来想,不能成为你现在减少考虑她感受的理由。能力上的事,需要看着未来,但是心理上人格上的问题,是慢慢养成的。现在常见的父母一味的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停计划但是忽略孩子心理的情况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成长后人格不健全。。。
看你的描述“今后在人生道路”“我该怎么教育”。。。都是这样的态度。。怎么就没有“怎样才能让她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样的语言呢?
对于子女你们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些是你们应该考虑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6-27
她应该从未说过家里人亏待她才是。
或许是小时候身边没人管教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对于突如其来的家人和父母的管教有着非常激烈的抵触。
这几乎就是我家庭的照影,
我15岁也快进入16岁了,同样有一个妹妹与弟弟。
父母常常因为我的思想观点气的不行。
经常发生争吵,每每这时他们便会问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对不起你嘛。
我说没有。他们就会说那么你样子做给谁看干什么!
会觉得很委屈。因此被他们逼得很消极,自残自杀并不是吓他们。
是因为太过多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压抑以至于痛苦不堪。
在我最需要管教的年龄他们没有教过我什么应该什么不该。
一路跌跌撞撞是我自己摸索着走过来的。
父母的教育观点经常不一致,也常常因为工作上的烦恼在家里大肆发火。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只知道提要求却从不着眼于现实去想。
母亲一生都很累,但她认为世界上没有女人再比她累。
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压加在别人身上,常常一件很小的事情她会越说越大。
发火,骂人,苛刻,欺骗、
这个家早已不成形。
我想你的女儿也很痛苦,别只是看着她的状况而不想想自己的原因。
或许是因为我和她的立场太过相似。
也或许是同样对于父母的失望,所以写下了这么多话。
希望你多给自己女儿多一些自由,别总是管她太多。
人生是她自己的,她已经步入16岁也该长大了。
第4个回答  2009-06-21
我觉得你没有说的很清楚,我也是女生,走过了十六岁
所谓十六岁花季,十七岁雨季
这个年纪想的多,有点自扰很正常
问题是,她觉得可怜的地方在哪里呢?
是觉得家里由三个孩子,对她的照顾太少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
母亲可以这样做,告诉她,它是姐姐,要照顾两个弟妹
在物质上可以亏待些,但是精神上要百分百支持,这个年纪需要父母多多沟通,这样可以让她感受到你们的关爱,也许在个人情感上,在外面的生活上受了些挫折才会这样想也不一定,所以在家里就要父母的关爱,在家里制造欢乐地气氛很重要,譬如说生日买个蛋糕一起给她庆祝,或者过节叫她陪你逛街购物,趁机表达父母之爱!!
不要担心了,没问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