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高才!台湾人民集体打扫厕所说明什么心理学原理?

这学期选修了一门应用心理学,老师给说了道题,就是说台湾人民集体打扫厕所说明了什么心理原理,我自己找了一个差不多的页面的案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0babe0100delo.html,哪位学心理学的高才给我答惑啊,谢谢啊~

有吃有拉,与厕所打交道,人要吃饭,人要拉屎拉尿,这是人们共知的道理,厕所就是一个地市卫生的窗口,清洁不清洁反映了一个地市的管理水平,也反应出市政建设的重视情调,把厕所都打扫得干干静静让厕所都象住房一样清洁,这会给人们一种欢心如意的享受,台湾人民组织集体打扫厕所的做法这项活动开展多年,树立了政府形象,打造一个清洁、环保、卫生的扫厕,构建了社会文明,弘扬了社会公德,让人们得到了健康的生活享受,也让人们从我做起居而知新,爱清洁讲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市民,推行这项活动的意交深远,目的明显,构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清扫厕所,净化心灵,集体行动带动全民,一个举动让人民看到了生活条件下的安全生活。因而更多还是培养教育人民做事应点滴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打扫厕所,可以涤除心灵污秽。

转:想知道一个城市是否卫生,建议你随便找个厕所去观察一番,恐怕那里的感觉比街道或者公园更直观。公厕是有关城市细节的基础设施,可能它不像一条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立竿见影,也不像一座街心花园那样招人喜爱,但它关系到公民个体的基本需求,按照著名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厕所属于解决生理需要,带来安全感的最基本层次,如果这层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公民的个人价值体现从何谈起?
如厕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恐怕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难点。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干净、方便的公厕?本报记者专门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如厕难,难在哪里?
为了彻底了解市民的如厕问题,记者分别在工作日和周末两天分区域进行了街头路访,为保证样本充足和公正性,分别在西大街段,南大街段、水东门段、开发区的望北路段各随机访问20人,进行抽样调查。把这次调查的结论综合起来看,除西大街段93%的受访人知道厕所位置,以及有明显标示以外,其他三个路段有72%的受访人不知道附近的公厕位置,有13%的受访人明确表示没有公厕,另外仅有15%的受访人知道公厕位置,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那些附属于医院和商场,甚至居民楼中的所谓的公厕。

商贩:“距离最近的厕所我们自己都不去”
在问到永泸桥头上一位经营水果生意的朱先生,“附近哪里有厕所时?”他皱皱眉头给我指向了500米外的中医院,“更近的呢?”我追问到,“有,不过太脏了,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去。”这样的脏厕在永川还不少,通常是附属在某农贸市场或商贸大厦中,常年疏于管理,有的只是比旱厕稍微好一点,有的则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臭气熏天,附近居民或商贩宁愿花五毛钱,甚至走上5分钟去更远的地方如厕,靠近这种厕所的商家更是叫苦连天,过路人10米开外就绕道而行,这样的厕所近似于荒废,有也等于没有。

外地人:“找不到厕所只有打车回宾馆解决”
路访中一位浙江人的经历格外典型,这位经营建筑材料的刘先生曾经有一段终身难忘的痛苦回忆。那是他刚到永川的第一天,住在萱花路转盘的某酒店,早上出门去开发区办事,刚走到路上便想上厕所,偏偏那个地段一个公厕都没有,周围又都是一片片未入住的新房,连问了几个路人都说不知道,抬头看见一辆出租车,一急之下不得不打车回了宾馆。
许多外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地方遍地都是当地美食,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公厕,殊不知出口与入口同样重要。

女士:“上厕所,找商场”
在西大街的路访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女性受访者提到了商场,似乎商场就是去厕所最便捷的路径,比如重庆百货二楼的厕所就经常人满为患,但同样是商场,隔壁几家的人气就相去甚远,在渝西广场购物的刘女士说,只有重百的厕所相对而言干净许多,而且女厕和男厕不同层,位置也比较多。但问到是否知道附近有个公厕时,她一脸茫然,的确,不远处就有一座全永川唯一的一类标准厕所,只是被隐藏在花店和售楼中心后面,只有附近游玩的市民才得以找寻。

公厕现状

公厕六大难
根据抽样调查搜集的信息和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困扰市民的如厕难问题归结起来有六大现状,比如主干道上未建、标识不清、设备缺乏、再建困难、女厕比例少、卫生条件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市政、卫生、规划等相关部门,他们也逐一给出了解释和分析,在现代城市建设这个新形势下,城市公厕的规划也不同以往,节能,可持续,人文关怀,这些更细致的要求提出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难有 主干道上无公厕

根据永川区市政局环卫处的资料显示,市区现有公厕共51座,按照全国卫生城市城区公厕占有量的标准,平均每1万人拥有3至4座公厕的比例,30万人口的永川城区应修建90座公厕才足够,而就现在的数量而言,缺口接近一半。
相对居民区而言,市中心,主干道上体现的如厕难问题更突出。至今,永川区仍有几条主干道上没有公厕,还属于空白地带,而在节假这些区域的人流量往往都上万。这几处包括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大街路段,商贸人口最集中的望北路段,以及从第二人民医院、财政局到车管所一带的环北路段。其中有些地方是本来规划有的,但由于河道整治而拆迁,有些是从来就没有规划过,有的是规划了但没有兴建。兴建的问题一拖再拖便导致这几个地段长久以来的零公厕地带,这些地方基本上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老城区,环卫处罗处长介绍,2007年初进行了一次老城区的公厕改建,当时主要是旱厕问题,集中改造了一批无水冲洗的旱厕。
而现在老城区正好面临河道整治的问题,厕所等配套兴建的公用设施正好是可以同步规划的。解决老城区居民如厕难问题恐怕只是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入城,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口涌入,现在新城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新区变化日新月异,一条大道刚建成,立即就兴起一片高楼,而垃圾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却还来不及入驻,人口日益稠密的新城大道上,找不到厕所的人往往就随便在某个建筑工地或路边隐蔽处解决了。如果一座城市没有数量足够以及布局合理的公厕,则有可能成为诱发某些公众随地便溺行为的发生。公厕的缺失,不仅不能保证社会大环境的整洁和卫生,也让城市对外形象大打折扣。
根据世界公厕研究协会的资料显示,在制定一个区域的详细规划时,按照人们的生理条件需求,即在人们产生很急的便急感时,需在7—15分钟内找到公厕这样一个参考标准,将城市公厕的布局合理地在详细规划中予以体现,以使人们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公厕,这将使城市详细规划变得丰富和具有人性。
区规划局用地科张科长拿出一张2006至2007年的市政规划图给记者,上面明确地标注了2007年,永川区共申报规划的公厕有157个,地图上面密集的小点标志着几乎每条街道上都有一座公厕,而实际的兴建情况则不那么乐观了。张科长也表示,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在居民入住之前把路边的公厕修建起来,时间和时机都有些晚了。

难建 谁也想要谁也不要的公厕

对于公厕而言,最难办的恐怕就是兴建了。区市政局环卫处负责人罗处长坦言,公厕修建难就难在,修也不行,不修也不行,例如2008年上半年在燃气公司一带发生的一桩纠纷就是因为兴建公厕引起的。那个位于玉屏北路的公厕一直规划待建,按程序开始兴建后,附近居民意见很大,都不希望自己家门前突然冒出个厕所,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这个公厕也没建成。
这次事件暴露出公厕兴建的关键问题——兴建滞后。尤其是老城区的一些地段规划出的市政用地年久以后,被周边一点点侵蚀,早已所剩无几了。这个问题本质上虽然显示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冲突的矛盾,但如果能按照公益先行的理念,做到公益设施先一步建造,之后再进行民用商用建筑的规划设计,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公厕都以脏乱臭的形象出现,也是导致人们对其避之不及的根本原因。很长时间内,我们的印象当中,公厕必然是和垃圾站,污水沟之类并列出现,夏天恶臭难忍,蟑螂老鼠横行,而环卫处负责人介绍说,把公厕同垃圾站修建在一起的做法将被彻底改变,从今年开始,那种敞篷板车去垃圾站搜集垃圾的环卫工人将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统一的垃圾清洁车,用密闭的方式沿街搜集垃圾,这种方式的改变其实是顺应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需要更清洁的街道环境,而垃圾站的处理方式也不利于垃圾分类,更容易导致细菌在露天扩散。
同样,公厕的形象也应该有所改观,现在公厕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成本昂贵的独栋式公厕,比如通过塑料袋搜集的免冲洗式公厕,不会造成污水出现,密封的排泄物也不易产生异味。还有市中心常出现的移动公厕,以及这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显神威的泡沫冲洗公厕,一边冲一边起到洗涤消毒的效果,干净卫生的环境还承担起化妆间的功能。
世界公厕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公厕使用者在如厕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也构成公厕特有的心理文化现象。如人们在如厕时,关注厕所私密性、防范个人隐私暴露的心理活动,对公厕室内空气气味、声响的心理感受,因而,公厕建筑用材的色调、灯光氛围也是现代公厕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难找 没厕所难,找厕所更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就是有一个厕所明明就在你附近而你却找不到。这恐怕最能让所有有急之人产生共鸣。例如,大南门路段就有这样一个厕所让人头痛,一位报摊摊主告诉我街对面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公厕,一段直线距离不过10来米的路却走了近10分钟,按照摊主的指引,我找到一个漆黑的小门洞,钻进去之后又有两条岔路,不得不再问一次,于是直走,发现是一个家属区,好不容易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标示了转弯的公厕牌,走近一看,下面一排小字“请上三楼”。顿时我感觉心凉了一半。看着漆黑的楼道,我实在是没有攀登的欲望了。采访中,基本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提到厕所标识不清的问题,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公厕就不能像医院的红十字标志一样,哪怕在夜晚也那么显眼和体面?
厕所的指示牌就像路牌一样,应有统一的色彩和规格,不应太大,也不能太小,在永川街头时常能看到一块泛黄的纸板上两个暗淡的手写体“厕所”二字,挂在众多小广告或烟酒等招牌中,不仅没有箭头指向,也没有WC等英文提示。调查中,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都没有意识到标识的问题,只是感觉上常常找错路,甚至根本没有发现。
据市政局工作人员解释,永川的公厕除附属在商住楼中的公用设施之外,几乎都是由私人承包的,市政部门负责监管,关于公厕的标识则有明确的规范,必须在道路两旁等明显位置。而许多私人改建的公厕则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本身就处在较隐蔽的位置,公厕标志也难以统一。
记者在其他城市也有过体验,比如成都的公厕几乎都是做两个,一是用白底蓝字,大号字体,垂直于外墙立面挂在公厕二楼之类的高处,便于远距离观看,另外用较小字号挂在公厕门口显眼位置,便于人行道上,甚至是街对面的人能清楚看到。这样双管齐下,只要人们来到这条街上就都能找到厕所。

难闻 卫生条件差

公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氏族原始人部落,而公厕却并不是向来都这么肮脏,史载在殷商时期,西周之前,汉民族就有“尚洁”之风,当时这股风气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谁不重视卫生都是要受到嘲笑和讽刺的。即使是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年代,身处围成铁桶一般的孤城的守城军民也不忘记厕所卫生。据《墨子》载,在城头上要“五十步一厕”,周遭以垣墙围之,“垣高八尺”,守城军民不分男女都必须到公厕便溺。
卫生是一个公厕最起码的条件,但在记者所调查过的厕所中,仅有渝西广场、人民广场,棠城公园,这几个位置的公厕称得上干净卫生,其他路边公厕,还没走近就能闻到异味,更何况走进去以后的视觉冲击了。据罗处长介绍,现在比以前的旱厕有了很大改观,那种只用两块砖头搭建,无水冲洗的厕所,不仅不方便,还容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对于负责清洁卫生的厕所管理人员而言,五毛钱的入厕费其实并不算低,下街子一个公厕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公厕本来就是改建的,几十年了没有办法整修,化粪池都是老的,连瓷砖都没有,更别说封闭的下水管道了,常年以来形成的污渍顽垢满墙都是,即便每天都清洁也会有异味。”
对此,附近居民也有看法,附近做熟食生意的张大妈说,有厕所当然方便,但一到夏天就味道难忍,有时候下水道堵塞更头痛,殃及一条街都是臭烘烘的,谁还来敢买吃的呢?
不过,硬件差是一方面,软环境同样也不可忽视。即便是人民广场上那个免收费的高级公厕,也有不卫生的情况,但这确实人为的,比如女厕中水管松动造成一冲水便到处流水,整个地板上都是水,经过鞋底一踩,便成了污水。但据周围的环卫人员透露,这些设备都是人为损坏的,有的不懂操作,有的也是恶意的损坏。这也说明,即便是高档公厕,设施齐全,也需要使用者文明的操作方式和公民素质。

难等 女厕比例少

2005年的世界公厕论坛在上海举行,那次的论坛主题则是讨论的厕所厕位比例问题。记者实地调查了永川中心城区的大商厦、汽车客运站的公厕,即便在非节假日的时段,仍有一些地方出现女性排队如厕的状况。
在永川客运中心附近的一个公厕门外,记者看到有4位女士排队等待如厕,厕所空间实在太狭小,她们只能在门外排队。公厕的保洁员介绍,这间公厕中男厕有2个蹲便池,2个小便池,女厕有2个蹲便池。经常会出现排队如厕的情况,女厕所排队情况特别突出,特别是春运等高峰期,排队的情况不亚于排队买车票的拥挤程度。
在几年前,区环卫部门就发现男女厕位比例不协调。在厕位设计上,女性厕位数量应该比男性多30%左右,但事实上很多厕所内女性厕位的数量却和男性的一样多,有的厕所女性厕位数量甚至还偏少于男性厕位数量,这样就自然导致了人流高峰时女厕所门口排长队的情况。
修建厕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科学的测量和分析,世界公厕组织创立人沈锐华在一篇论文中说到,应该通过厕所人流量进行测定,计算出科学的男女厕位数量比例,并将把这一比例纳入以后的规划和设计中,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规划。他说,“在建造前就应该考虑到厕所的承受量。国外已将厕所供应量和承受量写入相关规定,如果建造大楼前没有考虑到这点,造成男女厕所蹲位比例失调,那么这样的大楼是不允许住人或办公的。”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百货公司用两层作女厕,一层为男厕的做法来分流如厕的人群,另外也保证了如厕环境。在这一点上,值得永川区的公厕规划借鉴。

难用 设备设施不足

在《中国:需要公厕革命》一书中,介绍了现代公厕承担的四大功能和作用,其中就有很重要的一点——公厕供给多种附加服务。整个市区内的公厕中,能称得上一类标准的寥寥无几,有的能让人方便之后洗个手的地方都没有,更不用说为坐轮椅的残疾人提供专门通道,为母亲提供婴儿换尿布的服务台了。所以我们时常会看见,那些腿脚不便的人进入公厕时小心翼翼的姿态。
公厕的主要作用是向公众提供方便场所,但公厕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场所。它既是一个公共场所,来来往往的如厕者众多,又是一个隐私性非常强的私密场所,充满着独特的矛盾。
公厕的这种特性使政府或公共建筑业主向如厕的公众提供多种附加服务有了可能。
公厕使用者众多,其中不乏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公厕内设置一些专用扶手和专用单间、洁具,就可以更好地为这部分弱势人群提供特殊服务。公厕的私密性,为附设与私密性相关的服务项目提供可能,如在公厕内适当空间位置设置女士化妆间,为女士们及时补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在公厕内增设座椅,可为怀抱婴儿的母亲喂乳提供方便,增设托放婴儿的托板、座椅或小床,就能为怀抱婴儿的母亲如厕提供极大方便,等等。
公厕这个公共空间,成为政府和公共建筑业主沟通公众、服务公众的良好渠道,也成为体现政府服务意识的重要窗口。

公益先行,请为公厕留一片净土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入口”而轻“出口”,耻于谈厕,在享誉世界的“食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厕文化”。而出口的营造不仅是一次行政命令的下达,不是一场厕所用地的你争我夺,恐怕这首先还需要一个公益先行的理念。
公益设施究竟是为谁服务的?为市民。没错,也可以说是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群,那么是谁在享受公益设施带来的好处,不是住进高楼享受着电梯的市民,不是家里有上万元豪华卫浴设施的市民,不是出入皆有专车迎送的市民,是那些家里还没有卫生设施,还享受不起高档用品,甚至身体残疾,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才是这些公益设施最大的受益者。公厕其实真正在保障着这一群人的利益。
兴建公厕需要占地,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当下最值钱的东西,一片公厕几十平米的地,可以多修一个私家花园,可以多修几平米阳台,甚至多停一辆车,但是却有无数人要绕道几公里去另一个地方上厕所方便。
公益先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应该深深埋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哪怕是在公交车上让位,哪怕是在人行道上不走盲道。当社会公民都把这些道理贯彻于心的时候,还需要担心修路不首先考虑公厕吗?

参考资料:百度卫生书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7
有吃有拉,与厕所打交道,人要吃饭,人要拉屎拉尿,这是人们共知的道理,厕所就是一个地市卫生的窗口,清洁不清洁反映了一个地市的管理水平,也反应出市政建设的重视情调,把厕所都打扫得干干静静让厕所都象住房一样清洁,这会给人们一种欢心如意的享受,台湾人民组织集体打扫厕所的做法这项活动开展多年,树立了政府形象,打造一个清洁、环保、卫生的扫厕,构建了社会文明,弘扬了社会公德,让人们得到了健康的生活享受,也让人们从我做起居而知新,爱清洁讲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市民,推行这项活动的意交深远,目的明显,构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清扫厕所,净化心灵,集体行动带动全民,一个举动让人民看到了生活条件下的安全生活。因而更多还是培养教育人民做事应点滴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打扫厕所,可以涤除心灵污秽。

转:想知道一个城市是否卫生,建议你随便找个厕所去观察一番,恐怕那里的感觉比街道或者公园更直观。公厕是有关城市细节的基础设施,可能它不像一条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立竿见影,也不像一座街心花园那样招人喜爱,但它关系到公民个体的基本需求,按照著名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厕所属于解决生理需要,带来安全感的最基本层次,如果这层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公民的个人价值体现从何谈起?
如厕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恐怕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难点。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干净、方便的公厕?本报记者专门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如厕难,难在哪里?
为了彻底了解市民的如厕问题,记者分别在工作日和周末两天分区域进行了街头路访,为保证样本充足和公正性,分别在西大街段,南大街段、水东门段、开发区的望北路段各随机访问20人,进行抽样调查。把这次调查的结论综合起来看,除西大街段93%的受访人知道厕所位置,以及有明显标示以外,其他三个路段有72%的受访人不知道附近的公厕位置,有13%的受访人明确表示没有公厕,另外仅有15%的受访人知道公厕位置,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那些附属于医院和商场,甚至居民楼中的所谓的公厕。

商贩:“距离最近的厕所我们自己都不去”
在问到永泸桥头上一位经营水果生意的朱先生,“附近哪里有厕所时?”他皱皱眉头给我指向了500米外的中医院,“更近的呢?”我追问到,“有,不过太脏了,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去。”这样的脏厕在永川还不少,通常是附属在某农贸市场或商贸大厦中,常年疏于管理,有的只是比旱厕稍微好一点,有的则污水横流,苍蝇乱飞,臭气熏天,附近居民或商贩宁愿花五毛钱,甚至走上5分钟去更远的地方如厕,靠近这种厕所的商家更是叫苦连天,过路人10米开外就绕道而行,这样的厕所近似于荒废,有也等于没有。

外地人:“找不到厕所只有打车回宾馆解决”
路访中一位浙江人的经历格外典型,这位经营建筑材料的刘先生曾经有一段终身难忘的痛苦回忆。那是他刚到永川的第一天,住在萱花路转盘的某酒店,早上出门去开发区办事,刚走到路上便想上厕所,偏偏那个地段一个公厕都没有,周围又都是一片片未入住的新房,连问了几个路人都说不知道,抬头看见一辆出租车,一急之下不得不打车回了宾馆。
许多外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一个地方遍地都是当地美食,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公厕,殊不知出口与入口同样重要。

女士:“上厕所,找商场”
在西大街的路访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女性受访者提到了商场,似乎商场就是去厕所最便捷的路径,比如重庆百货二楼的厕所就经常人满为患,但同样是商场,隔壁几家的人气就相去甚远,在渝西广场购物的刘女士说,只有重百的厕所相对而言干净许多,而且女厕和男厕不同层,位置也比较多。但问到是否知道附近有个公厕时,她一脸茫然,的确,不远处就有一座全永川唯一的一类标准厕所,只是被隐藏在花店和售楼中心后面,只有附近游玩的市民才得以找寻。

公厕现状

公厕六大难
根据抽样调查搜集的信息和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困扰市民的如厕难问题归结起来有六大现状,比如主干道上未建、标识不清、设备缺乏、再建困难、女厕比例少、卫生条件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市政、卫生、规划等相关部门,他们也逐一给出了解释和分析,在现代城市建设这个新形势下,城市公厕的规划也不同以往,节能,可持续,人文关怀,这些更细致的要求提出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难有 主干道上无公厕

根据永川区市政局环卫处的资料显示,市区现有公厕共51座,按照全国卫生城市城区公厕占有量的标准,平均每1万人拥有3至4座公厕的比例,30万人口的永川城区应修建90座公厕才足够,而就现在的数量而言,缺口接近一半。
相对居民区而言,市中心,主干道上体现的如厕难问题更突出。至今,永川区仍有几条主干道上没有公厕,还属于空白地带,而在节假这些区域的人流量往往都上万。这几处包括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大街路段,商贸人口最集中的望北路段,以及从第二人民医院、财政局到车管所一带的环北路段。其中有些地方是本来规划有的,但由于河道整治而拆迁,有些是从来就没有规划过,有的是规划了但没有兴建。兴建的问题一拖再拖便导致这几个地段长久以来的零公厕地带,这些地方基本上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老城区,环卫处罗处长介绍,2007年初进行了一次老城区的公厕改建,当时主要是旱厕问题,集中改造了一批无水冲洗的旱厕。
而现在老城区正好面临河道整治的问题,厕所等配套兴建的公用设施正好是可以同步规划的。解决老城区居民如厕难问题恐怕只是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入城,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口涌入,现在新城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新区变化日新月异,一条大道刚建成,立即就兴起一片高楼,而垃圾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却还来不及入驻,人口日益稠密的新城大道上,找不到厕所的人往往就随便在某个建筑工地或路边隐蔽处解决了。如果一座城市没有数量足够以及布局合理的公厕,则有可能成为诱发某些公众随地便溺行为的发生。公厕的缺失,不仅不能保证社会大环境的整洁和卫生,也让城市对外形象大打折扣。
根据世界公厕研究协会的资料显示,在制定一个区域的详细规划时,按照人们的生理条件需求,即在人们产生很急的便急感时,需在7—15分钟内找到公厕这样一个参考标准,将城市公厕的布局合理地在详细规划中予以体现,以使人们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及时找到公厕,这将使城市详细规划变得丰富和具有人性。
区规划局用地科张科长拿出一张2006至2007年的市政规划图给记者,上面明确地标注了2007年,永川区共申报规划的公厕有157个,地图上面密集的小点标志着几乎每条街道上都有一座公厕,而实际的兴建情况则不那么乐观了。张科长也表示,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在居民入住之前把路边的公厕修建起来,时间和时机都有些晚了。

难建 谁也想要谁也不要的公厕

对于公厕而言,最难办的恐怕就是兴建了。区市政局环卫处负责人罗处长坦言,公厕修建难就难在,修也不行,不修也不行,例如2008年上半年在燃气公司一带发生的一桩纠纷就是因为兴建公厕引起的。那个位于玉屏北路的公厕一直规划待建,按程序开始兴建后,附近居民意见很大,都不希望自己家门前突然冒出个厕所,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这个公厕也没建成。
这次事件暴露出公厕兴建的关键问题——兴建滞后。尤其是老城区的一些地段规划出的市政用地年久以后,被周边一点点侵蚀,早已所剩无几了。这个问题本质上虽然显示出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冲突的矛盾,但如果能按照公益先行的理念,做到公益设施先一步建造,之后再进行民用商用建筑的规划设计,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公厕都以脏乱臭的形象出现,也是导致人们对其避之不及的根本原因。很长时间内,我们的印象当中,公厕必然是和垃圾站,污水沟之类并列出现,夏天恶臭难忍,蟑螂老鼠横行,而环卫处负责人介绍说,把公厕同垃圾站修建在一起的做法将被彻底改变,从今年开始,那种敞篷板车去垃圾站搜集垃圾的环卫工人将不会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统一的垃圾清洁车,用密闭的方式沿街搜集垃圾,这种方式的改变其实是顺应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需要更清洁的街道环境,而垃圾站的处理方式也不利于垃圾分类,更容易导致细菌在露天扩散。
同样,公厕的形象也应该有所改观,现在公厕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成本昂贵的独栋式公厕,比如通过塑料袋搜集的免冲洗式公厕,不会造成污水出现,密封的排泄物也不易产生异味。还有市中心常出现的移动公厕,以及这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显神威的泡沫冲洗公厕,一边冲一边起到洗涤消毒的效果,干净卫生的环境还承担起化妆间的功能。
世界公厕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公厕使用者在如厕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也构成公厕特有的心理文化现象。如人们在如厕时,关注厕所私密性、防范个人隐私暴露的心理活动,对公厕室内空气气味、声响的心理感受,因而,公厕建筑用材的色调、灯光氛围也是现代公厕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难找 没厕所难,找厕所更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就是有一个厕所明明就在你附近而你却找不到。这恐怕最能让所有有急之人产生共鸣。例如,大南门路段就有这样一个厕所让人头痛,一位报摊摊主告诉我街对面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公厕,一段直线距离不过10来米的路却走了近10分钟,按照摊主的指引,我找到一个漆黑的小门洞,钻进去之后又有两条岔路,不得不再问一次,于是直走,发现是一个家属区,好不容易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标示了转弯的公厕牌,走近一看,下面一排小字“请上三楼”。顿时我感觉心凉了一半。看着漆黑的楼道,我实在是没有攀登的欲望了。采访中,基本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提到厕所标识不清的问题,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公厕就不能像医院的红十字标志一样,哪怕在夜晚也那么显眼和体面?
厕所的指示牌就像路牌一样,应有统一的色彩和规格,不应太大,也不能太小,在永川街头时常能看到一块泛黄的纸板上两个暗淡的手写体“厕所”二字,挂在众多小广告或烟酒等招牌中,不仅没有箭头指向,也没有WC等英文提示。调查中,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都没有意识到标识的问题,只是感觉上常常找错路,甚至根本没有发现。
据市政局工作人员解释,永川的公厕除附属在商住楼中的公用设施之外,几乎都是由私人承包的,市政部门负责监管,关于公厕的标识则有明确的规范,必须在道路两旁等明显位置。而许多私人改建的公厕则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本身就处在较隐蔽的位置,公厕标志也难以统一。
记者在其他城市也有过体验,比如成都的公厕几乎都是做两个,一是用白底蓝字,大号字体,垂直于外墙立面挂在公厕二楼之类的高处,便于远距离观看,另外用较小字号挂在公厕门口显眼位置,便于人行道上,甚至是街对面的人能清楚看到。这样双管齐下,只要人们来到这条街上就都能找到厕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