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给世人的启示,急需!!(满意答案追加至100)

如题:纳粹给世人的启示
200字左右

第一个答案: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的覆亡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他那几个众所周知的战略性错误和一些关键时刻的不佳运气.比如他选择的向苏联宣战和让人沮丧的俄罗斯严冬.
我认为希特勒的外交敏锐性要强过他的军事战略眼光,但也并非是说他的军事战略眼光一无是处.进攻苏联的选择和时机都基本没有问题,如果非要为战败找到一个理由那就是俄罗斯太大了,然后就是突然的南斯拉夫事件耽误了德国人的宝贵时间.这一点好多德国高级将领都承认过,南斯拉夫危机的处理使巴巴罗萨推迟了大概4周,而德国人离胜利也大概就是4周时间,就在这个时候,冬天提前到了.
1933-1936的德国外交显的极为精明,如果读过那段德国讹诈史你真的会为希特勒的狡诈与胆略折服.这段历史的详细经过我不想多说,给我的启发是:1弱国肯定无外交;2敢于不怕战争,讹诈到底的人会在实力相当而且不威胁对方根本利益的情况下胜出;3要大范围的和纵连横;4没有人会真正遵守会带来灾难的条约;5要看到敌人性格上的弱点.
1936年后的希特勒有些忘乎所以的感觉,尽管他的大战略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一些小事情上的冲动却毁掉了他终极目标的实现机会.比如说上边说的南斯拉夫危机,还有著名的基辅围歼战等.这里又提到了俄罗斯问题.德国的处境和与俄罗斯结盟时期的拿破仑法国极其相似.打垮了欧洲除英国于俄罗斯外的所有敌人,却在与俄罗斯的决战中失败.
如果说德国与1810年代的法国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法国可以不打俄罗斯便可保障起欧洲霸权,因为法兰西帝国的实力和当时的俄罗斯相比我以为是不成比例的.而纳粹德国不同.希特勒和斯大林是真正的同类,两个人都要追求欧洲大陆的霸权,而且苏联在和德国一起瓜分掉波兰以后肯定就意识到和自己的盟友德国人的战争已经不远了.他们已经开始积极备战,部队开始有步骤的更换装备补充人员,但是苏联人的判断是战争将开始于1942年,所以他们所有的战备工作应该说只是刚刚开始.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机没有问题的原因所在.战争并不总是爆发在自己完全准别充分的时间,但一定要努力让它爆发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时间.希特勒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坚决的选择了对苏宣战.战局的发展也证明了他这个时机选择的正确性.
想起孙子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也.希特勒在一些小事情上的小不忍与小冲动终于乱了他的大谋略.
第二个答案:
纳粹党给人的历史启示

说到纳粹党,就不能不谈及作为德国二十世纪初的主要政治思潮与运动的纳粹主义。纳粹主义(nazism),意译是“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但纳粹主义并非是一个严格定义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些政治观点的集合:极端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极权主义、反犹太主义,与限制宗教自由。

德国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29年至1933年,德国经济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萧条,紧密伴随着的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加剧,至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近崩溃,失业率高达33%,通货膨胀率增长了100%,德国6600中,失业人数竟然高达600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再加上由于德国战败而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不仅割地赔款,还遭受了极为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德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德国人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经济环境和外交屈辱的困境中,孕育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时刻声称代表着人民最大利益、代表着国家发展方向的纳粹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至1932年,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主义运动先锋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从1925的2.7万人,短短7年增至140人。从而使纳粹党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政党。在1932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32年11月,在德国民众和议会的普遍呼声中,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并于次年上台执政,纳粹党也成为执政党。

希特勒上任伊始,就对德国人民宣布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从这个目标出发,希特勒主张“反对自由主义”,不赞成“自由贸易”和企业主的自由主动精神与竞争原则,不赞成市场经济调控的自由价格和工资原则,由国家权威控制经济。

他强调,强大的民族国家能够单独保护经济和使它自由地存在和发展。“经济是次要的”,必须无条件地隶属于“政治优先”。说纳粹的“政治优先权”的指令性经济措施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此言不虚。纳粹党的党纲里明确提出将垄断性企业收归国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国家以廉价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严惩高利贷者等。

纳粹党并不是只会在街头上打砸抢烧的黑社会组织。到1938年,德国纳粹党基本实现了它承诺的小康目标。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100万人不到,而纳粹党上台的1933年为600多万人;1933年到1938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平均年增长率11%,国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还多。仅仅5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这些辉煌的经济成几乎成了纳粹党套在脖子上的一个永不熄灭的光环,随时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炫耀的资本。大部分德国人派都被纳粹党的花言巧语所打动。

生活的显著改善,国家秩序的恢复,显然抵消了民众对纳粹独裁专制的应有的警惕。这正是纳粹党所求之不得资本。

早在1935年的时候,希特勒就强调,为了德国人民的全体利益出发,致力于建立政府控制一切的制度,全面加强对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以追求种族、社会和文化的“纯净”。于是他宣布解散一切政党,用法律规定“纳粹党为德国的唯一政党”,其党即国、国即家(家族)、家即个人(领袖独裁),并禁止一切罢工;取消言论、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党的统治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剥夺人民的自由,对异议言论的打压,包括对那些不符合纳粹口味的书籍、报章的焚毁,纳粹党并没有用非法手段来进行,而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独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所有这些提议,都是假借人民之口。

到了1935年,德国的政治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了,新闻报刊,电影,电台,书籍都掌握在一个党的手中,统统成为了为纳粹党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宣传部长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了真理。公民不敢再随便议论政治,不敢再在公众场合嘲弄纳粹党的种种丑陋与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会被莫名其妙地逮捕。

人们往往在思考,为什么人一旦处于愁苦逆境的时候,哪怕是为了获得短暂的抚慰,而经常性忽略甚至放弃自己权利?

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软弱,正如当初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一样,忘记了出埃及的终极目的是要进到流奶与蜜的迦南地。而仅仅为了眼前吃喝的问题,藐视上帝的警告,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偶像里,正如愚顽的牲畜前往被宰杀之地一样,结果就受到了当得的报应。

圣经《申命记》中记载的以色列人的历史,目的不仅在于教训当时的人,也是教训我们现在的人。可惜,过了3000多年,这惨痛的一课,人们至今也没有吸取。

当年,一名纳粹战犯讲过一句话:“千年易过,纳粹的罪孽难消。”纳粹党的滔天罪行人们永世也不会忘记。但纳粹可能想像不到,与它的现任者们相比,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9
说到纳粹党,就不能不谈及作为德国二十世纪初的主要政治思潮与运动的纳粹主义。纳粹主义(nazism),意译是“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但纳粹主义并非是一个严格定义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些政治观点的集合:极端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极权主义、反犹太主义,与限制宗教自由。

德国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29年至1933年,德国经济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萧条,紧密伴随着的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加剧,至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近崩溃,失业率高达33%,通货膨胀率增长了100%,德国6600中,失业人数竟然高达600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再加上由于德国战败而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不仅割地赔款,还遭受了极为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德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德国人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经济环境和外交屈辱的困境中,孕育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时刻声称代表着人民最大利益、代表着国家发展方向的纳粹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至1932年,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主义运动先锋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从1925的2.7万人,短短7年增至140人。从而使纳粹党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政党。在1932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32年11月,在德国民众和议会的普遍呼声中,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并于次年上台执政,纳粹党也成为执政党。

希特勒上任伊始,就对德国人民宣布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从这个目标出发,希特勒主张“反对自由主义”,不赞成“自由贸易”和企业主的自由主动精神与竞争原则,不赞成市场经济调控的自由价格和工资原则,由国家权威控制经济。

他强调,强大的民族国家能够单独保护经济和使它自由地存在和发展。“经济是次要的”,必须无条件地隶属于“政治优先”。说纳粹的“政治优先权”的指令性经济措施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此言不虚。纳粹党的党纲里明确提出将垄断性企业收归国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国家以廉价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严惩高利贷者等。

纳粹党并不是只会在街头上打砸抢烧的黑社会组织。到1938年,德国纳粹党基本实现了它承诺的小康目标。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100万人不到,而纳粹党上台的1933年为600多万人;1933年到1938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平均年增长率11%,国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还多。仅仅5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这些辉煌的经济成几乎成了纳粹党套在脖子上的一个永不熄灭的光环,随时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炫耀的资本。大部分德国人派都被纳粹党的花言巧语所打动。

生活的显著改善,国家秩序的恢复,显然抵消了民众对纳粹独裁专制的应有的警惕。这正是纳粹党所求之不得资本。

早在1935年的时候,希特勒就强调,为了德国人民的全体利益出发,致力于建立政府控制一切的制度,全面加强对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以追求种族、社会和文化的“纯净”。于是他宣布解散一切政党,用法律规定“纳粹党为德国的唯一政党”,其党即国、国即家(家族)、家即个人(领袖独裁),并禁止一切罢工;取消言论、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党的统治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剥夺人民的自由,对异议言论的打压,包括对那些不符合纳粹口味的书籍、报章的焚毁,纳粹党并没有用非法手段来进行,而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独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所有这些提议,都是假借人民之口。

到了1935年,德国的政治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了,新闻报刊,电影,电台,书籍都掌握在一个党的手中,统统成为了为纳粹党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宣传部长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了真理。公民不敢再随便议论政治,不敢再在公众场合嘲弄纳粹党的种种丑陋与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会被莫名其妙地逮捕。

人们往往在思考,为什么人一旦处于愁苦逆境的时候,哪怕是为了获得短暂的抚慰,而经常性忽略甚至放弃自己权利?

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软弱,正如当初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一样,忘记了出埃及的终极目的是要进到流奶与蜜的迦南地。而仅仅为了眼前吃喝的问题,藐视上帝的警告,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偶像里,正如愚顽的牲畜前往被宰杀之地一样,结果就受到了当得的报应。

圣经《申命记》中记载的以色列人的历史,目的不仅在于教训当时的人,也是教训我们现在的人。可惜,过了3000多年,这惨痛的一课,人们至今也没有吸取。

当年,一名纳粹战犯讲过一句话:“千年易过,纳粹的罪孽难消。”纳粹党的滔天罪行人们永世也不会忘记。但纳粹可能想像不到,与它的现任者们相比,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9
说到纳粹党,就不能不谈及作为德国二十世纪初的主要政治思潮与运动的纳粹主义。纳粹主义(nazism),意译是“国家社会主义”或“民族社会主义”。但纳粹主义并非是一个严格定义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些政治观点的集合:极端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极权主义、反犹太主义,与限制宗教自由。

德国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29年至1933年,德国经济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萧条,紧密伴随着的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加剧,至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近崩溃,失业率高达33%,通货膨胀率增长了100%,德国6600中,失业人数竟然高达600万,上百万人在街上游荡,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再加上由于德国战败而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不仅割地赔款,还遭受了极为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德国的经济每况愈下。德国人正是在极度恶劣的经济环境和外交屈辱的困境中,孕育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时刻声称代表着人民最大利益、代表着国家发展方向的纳粹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至1932年,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主义运动先锋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从1925的2.7万人,短短7年增至140人。从而使纳粹党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政党。在1932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32年11月,在德国民众和议会的普遍呼声中,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并于次年上台执政,纳粹党也成为执政党。

希特勒上任伊始,就对德国人民宣布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从这个目标出发,希特勒主张“反对自由主义”,不赞成“自由贸易”和企业主的自由主动精神与竞争原则,不赞成市场经济调控的自由价格和工资原则,由国家权威控制经济。

他强调,强大的民族国家能够单独保护经济和使它自由地存在和发展。“经济是次要的”,必须无条件地隶属于“政治优先”。说纳粹的“政治优先权”的指令性经济措施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此言不虚。纳粹党的党纲里明确提出将垄断性企业收归国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国家以廉价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严惩高利贷者等。

纳粹党并不是只会在街头上打砸抢烧的黑社会组织。到1938年,德国纳粹党基本实现了它承诺的小康目标。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100万人不到,而纳粹党上台的1933年为600多万人;1933年到1938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平均年增长率11%,国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还多。仅仅5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这些辉煌的经济成几乎成了纳粹党套在脖子上的一个永不熄灭的光环,随时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炫耀的资本。大部分德国人派都被纳粹党的花言巧语所打动。

生活的显著改善,国家秩序的恢复,显然抵消了民众对纳粹独裁专制的应有的警惕。这正是纳粹党所求之不得资本。

早在1935年的时候,希特勒就强调,为了德国人民的全体利益出发,致力于建立政府控制一切的制度,全面加强对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以追求种族、社会和文化的“纯净”。于是他宣布解散一切政党,用法律规定“纳粹党为德国的唯一政党”,其党即国、国即家(家族)、家即个人(领袖独裁),并禁止一切罢工;取消言论、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党的统治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剥夺人民的自由,对异议言论的打压,包括对那些不符合纳粹口味的书籍、报章的焚毁,纳粹党并没有用非法手段来进行,而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独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所有这些提议,都是假借人民之口。

到了1935年,德国的政治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了,新闻报刊,电影,电台,书籍都掌握在一个党的手中,统统成为了为纳粹党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宣传部长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了真理。公民不敢再随便议论政治,不敢再在公众场合嘲弄纳粹党的种种丑陋与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会被莫名其妙地逮捕。

人们往往在思考,为什么人一旦处于愁苦逆境的时候,哪怕是为了获得短暂的抚慰,而经常性忽略甚至放弃自己权利?

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软弱,正如当初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一样,忘记了出埃及的终极目的是要进到流奶与蜜的迦南地。而仅仅为了眼前吃喝的问题,藐视上帝的警告,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偶像里,正如愚顽的牲畜前往被宰杀之地一样,结果就受到了当得的报应。

圣经《申命记》中记载的以色列人的历史,目的不仅在于教训当时的人,也是教训我们现在的人。可惜,过了3000多年,这惨痛的一课,人们至今也没有吸取。

当年,一名纳粹战犯讲过一句话:“千年易过,纳粹的罪孽难消。”纳粹党的滔天罪行人们永世也不会忘记。但纳粹可能想像不到,与它的现任者们相比,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