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5-09-13
关系不是很大,毕竟他受欧洲文化影响比较的大,何况阿根廷没有土著人,也许这个国家的拉美气息没有其他拉美国家浓厚吧,但是博尔赫斯仍旧是拉美文学的代表,但是只是领导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就是那个文化爆炸时期)。具体拉美给了他的影响只限于故乡情结吧,他的作品中用拉美的人名和地名,但是他对拉美之外的国家提到的更多。魔幻现实主义本来就不分国界,想体现拉美文化是很困难的。
作为“文化英雄”的博尔赫斯
1961年,博尔赫斯同塞缪尔·贝克特共同获得了该年度的福门托奖(Prix Fermentor),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之后他的著作,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几乎“一夜之间风靡西方世界”。就在1961年,4月号的《世界文学》在“阿根廷作家谈小说问题”的简讯中即提到“以描写人物心理见称的波尔赫斯和玛莱亚”,并评论道,“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现实是畸形的、混乱的,那是因为他们那时候的社会是畸形的、混乱的,因此还是真实的”;这也许就是中国对这个作家最早的介绍。文革后期出版的内部刊物《外国文学情况》在介绍拉美文学中偶尔提到博尔赫斯时,没有介绍过他的文学创作及成就,而是依照西文材料称之为“自由主义右派”。中国真正开始介绍、评论博尔赫斯的作品始于1979年。1979年《外国文艺》第1期(内部发行)、1981年《世界文学》第6期的“博尔赫斯作品小辑”,以及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开印27,000册)是80年代影响最大的三个选本,亦是很多稍后叱咤文坛的先锋小说家的“写作圣经”。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对博尔赫斯的译介在当年的下半年掀起一波小高潮。
但博尔赫斯热真正大兴于本土,却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事情。非常有趣的是,较之80年代博尔赫斯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90年代其在中国本土境遇中的最大变化在于,博尔赫斯突然被指认为一个反极权的知识分子,从而被写入90年代的“文化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