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末期的一些疑问,高分求解

我很喜欢历史,也看过很多历史书, 但关于明末一直有个困绕我很久的问题。众所周知, 明代修长城是为了防患外蒙铁骑, 山海关号称是天下第一关, 但为什么到了明末, 后金军队可以很轻易的绕过长城, 借道蒙古进军中原,进而蹂躏内陆, 山西,河北外围, 都曾被很轻松的攻破. 最严重的两次竟然直接打到北京近郊密云通州, 明末那几个著名的将领,像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难道他们都是白痴吗,仅靠沿海边几个城来抵抗?既然知道后金能绕过长城攻击京都,那宁锦防线还有什么用,山海关有什么用。

我的问题就是, 为什么?为什么长城竟然能被绕过去,大明皇帝和将领难道是白痴吗? 一次也就算了,可竟然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绕过。
问题二 :后金军队是走的什么路线,怎么过去的,为什么没有守备,详细的说一下,我顺着地图曾经找过,但还不是很清楚。
再补充几句,当年皇太极第一次进攻北京时,外蒙东部是不是已经被女真占领了?书上说林丹汗被赶到青海了,也就谈不上借道了吧。明政府也应该知道外蒙已丧失了,就应该加强大同,宣府,蓟州的防备了,却还幻想着宁锦防线,以致后来被女真一次又一次的蹂躏内陆,应该说第一次被蹂躏后就应该有所教训了,怎么后面连着三四次继续被蹂躏?崇祯把大明重兵精锐全部放到宁锦一线,却没人来打,这对明政府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再说,既然知道女真是绕道来攻的,那兵临北京城下时,宁锦的关宁铁骑就应该出动攻击其背后,形成两面夹攻之势,然而结果却是一次次被女真成功烧杀抢掠一空后从容退去。Why?
孙承宗,堪称著名战略家,他应该知道这些的吧,政府的钱掏空了构建宁锦防线却成了摆设,这和二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有何区别。法国被蹂躏了一次就亡国了,大明共被蹂躏了四五次,怎么着也该长点记性吧。但事实却没有,给我的感觉是别虐上瘾了。Why?

我先说下长城这个东西,完了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明朝修长城本来是为了防御蒙古人的。
明初虽然收复了中原大地,推翻了元朝,但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有统一的北元政权,战斗力依然可观。因此洪武、永乐两朝,明军节节进逼,灭了北元,打散了蒙古人。
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永乐帝接连五次北伐,耗资过甚,而忽视了对北方卫所的建设,错误地让出了朵颜三卫,使后继者无力继续进攻。好在蒙古人内部也已经不够团结,明朝开始采取外交第一、军事第二的方针,同时加强长城的建设,转入守势。
等到隆庆和议之后,明朝跟蒙古的关系渐渐缓和,长城的建设和守备也就渐渐荒废和涣散了。

下面开始回答后金军是如何绕过长城的:

满清发迹之时,已经是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消耗巨大;而万历末年为了对付日本,再次实行海禁。一方面消耗过大,一方面来钱又慢。明朝的元气尚处于恢复之中,不复顶峰时的强大。尽管如此,一开始明朝对建奴的政策还是进攻。可是老是失败。钱又不够用,不能老进攻,于是改为守势。
守哪里呢?守辽西!
为啥不守长城?因为没必要。看看当时各方的势力图,可以发现明朝从中原通往辽东就只一条路,即辽西走廊。走廊的北面,是蒙古人,当时被明统称为蒙古左翼。简单说来,明、蒙古左翼、建奴就相当于三国鼎立。明是在跟建奴在打仗,不是跟蒙古打仗;蒙古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蒙古必将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讨好蒙古,即便拉不动,至少不要在背后捅刀子是吧?
然而一开始蒙古根本不看好建奴——人少、地僻,你拿什么跟大明玩?因此,蒙古是站在明这边的。

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就先不说了,因为我字也打累了,要先去吃饭。但是楼主应该可以看出,对建奴,明朝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没有打算守长城。如果不是后来蒙古向后金靠拢,单靠辽西走廊的一系列壁垒(也就是楼主所说的“沿海边几个城”),是完全可以挡住建奴的。

补充:吃饭回来,终于通过了,还以为又被吞了。
发现自己虽然把东西都快写完了,但并没有把因果关系讲清楚。现在继续:
前面说了,蒙古不看好建奴,因此不会让女真人借道,所以明不用担心,只要守好辽西就行了。也正因为如此,明这边对长城的守备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强化。
明这边,是打算先守住走廊,然后再图进取。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建奴骑射天下无敌,明军在野战上占不到优势。只要守住,建奴顶多占完东北,比起中原来就是个穷乡僻野,就这么耗着,等自己元气恢复过来,看你建奴还如何玩得转?基于这种考虑,明倾全国之力,构筑了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牢牢控制住了辽西走廊。但是,这条防线的修筑,同时也掏空了明的国库。
于是乎,明朝没钱了,没钱就不能拉拢蒙古了!
在明朝大力加强防守的同时,后金正大力拉拢蒙古人。后金的政策,是典型的“萝卜加大棒”;而反观明朝,可能是天朝大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直不能跟蒙古人坦承相待,再加上后来明朝自己财政吃紧,无力拉拢蒙古人,最终只能跟蒙古渐行渐远。
失去了蒙古这块屏障,长城就暴露在了女真人的面前。前面已经说过,明朝中期以后,长城守备已经远不如前。而且当时财政已经吃紧,想要现补一没时间二没银子。因此,完蛋了,只能让后金军来去自如。这样一来,关宁防线几乎形同虚设,明朝灭亡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这就是长城为什么能被一而再、再而三绕过去。大明皇帝和将领都不是白痴,他们已经尽力了。不可否认,女真人战略上更高一筹。

至于问题二,后金军队是走的什么路线,我看楼上的未央卫尉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不多写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2
不是不设防,是防不住。

己巳之变后清军五度入长城
己巳之变之后清军曾先后五度入长城,其中两次打到北京城,最远的一次侵犯到山东济南,皆大举劫掠而归,崇祯九年(崇德原年,1636年),清军第三次入塞时,阿济格的军队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艳服乘骑,奏乐凯归”[ 谈迁:《国榷》 ],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军。宣大总督梁廷栋与兵部尚书张凤翼恇怯不敢战,自知死罪难逃,每日服食大黄取泻求死。崇德三年(1638年),清军第四次入塞,多尔衮统帅军队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

顺序 时间 长城关口 攻陷城市 明朝大事记
第一次 崇祯二年(1629年)10月 喜峰口 遵化 袁崇焕杀毛文龙
第二次 崇祯九年(1636年) 得胜堡 保安、万全 高迎祥被磔死
第三次 崇祯十年(1637年) 喜峰口 昌平、保安 两畿、山西旱,山东、河南蝗
第四次 崇祯十一年(1638年)8月 青口山、墙子岭 遵化、古北口、将军石关、平谷城 张献忠伪降
第五次 崇祯十五年(1642年) 墙子岭 蓟州 李自成陷开封

一。从天聪三年(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入口,至天聪四年(1630年,崇祯三年)五月十一日拔营东归,皇太极发动了第一次南略,历时七个月。是年为农历己巳年,故明朝人称为“己巳虏变”,清人则称“己巳之役”。
天聪三年十月,后金兵突破大安口,进入内地,同时相继攻克了一些北方州县。十一月甲申,遵化城破,此为北方州县陷落的开始。不久良乡、固安、香河、永平等州县先后陷落。顺义、迁安、滦州等处则不战而降。此处对于陷落州县的统计是以《清太宗实录》依据;但是考究《崇祯实录》、《国榷》、《明季北略》、《明史记事本末》等书,还有一些被攻陷的州县未予记载。如十二月,“清兵入玉田。”[19](卷2,P76)在整个过程中,清(后金)共“克遵化等十一城。”[20](卷41,P253)而朝鲜的消息则宣称:“自前(1629年)冬十月晦,所向克捷,连陷遵化、永平、蓟州等三十余城。”[21](卷54,P3431)这一消息是朝鲜使臣打探的结果,此处所言“三十余城”并不单指所攻陷的州县,还包括其他驻兵的城寨等,故其数目较多。天聪四年三月,在任命阿敏、硕托镇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地之后,皇太极率领大军北返。五月,孙承宗、张春等明朝官员组织反攻,重新夺回永平四城,阿敏等被迫退回关外。

二。天聪八年(1634年,崇祯七年)七月至闰八月间,皇太极发动了第二次南略。此时,后金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为1631年夺取了大凌河城,重创了祖家军;一为击败了察哈尔蒙古,其首领林丹汗远避至青海。此次出征大军分两批出发。第一批于五月二十日先行,其中包括汉军旗的石廷柱、马光远、王世选,以及新近归附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皇太极本人则与众贝勒于二十二日出发。一个月后,后金兵逐渐接近长城,皇太极将其部队分四路相继进发。此次南略,后金仅在宣大停留了五十多天,目的也只是抢掠,所以攻陷的州县并不多。明朝档案详细地加以列举,“以阑入之边口言之,在宣府有三:曰膳房、曰龙门、曰独石。在大同有一:曰得胜。在山西,即应州,井坪之虏从溪涧蓦度者也。以失陷之城池言之,在宣府有五:曰伴壁店、曰长安岭、曰桃花堡、曰旧保安、曰左卫。在大同有四:曰得胜、曰镇羌、曰灵丘、曰王家庄。在山西有二:曰崞县、曰原平驿。”[22](P394)其中只有保安州、崞县、灵丘、万全左卫等为州县。这几座州县的失陷是由于自身防御能力差而为后金兵所取。如崞县是因为俘虏言“代州西之崞县城北垣墙颓坏。萨哈廉闻之,夜半攻袭,遂拔之。”[23](卷19,P255)灵丘的陷落也是相同的原因。“于城圮处攻入灵邱县,克之。”[24](P98)至于万全左卫,“城阔墙低,居民稀少。且年久损坏,因系腹里,兼乏钱粮,未曾更修。而城外多沙,随扒随雍。”[25](P790)也是极易被攻破的城池。

三。1636年(崇德原年,崇祯九年)五月,也就是皇太极刚刚登上皇帝宝座之时,又发动了第三次南略。此时皇太极正准备亲征朝鲜,为了防止明朝趁机进攻,命阿济格率兵征讨。五月三十日,皇太极亲自为出征军队送行。过了一个月,又派多尔衮和多铎等人率部向辽西进军,以此牵制山海关的明朝军队,从而缓解明朝军队对阿济格部的压力。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的大军分三路先后入独石口。入塞以后,清军一路过关斩将,智取昌平,直逼京师。继而分兵攻略京畿各州县,先后下宝坻、定兴、房山、安肃、安州、东安、雄县、容城、文安、永清、顺义等州县。九月初一,清兵裹挟着所俘获的人畜物资,从容地由冷口出塞。此次清兵一共在关内停留了二个多月,“我师(清兵)所向,明人震詟,莫敢逆拒。遂直入长城,过保定府,至安州,克十二城。凡五十六战,皆捷。共俘获人口、牲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23](卷31,P392)

四。1638年(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布命令,以多尔衮统左翼兵,豪格、阿巴泰为副;岳托统右翼兵,杜度为副,分两路征明,发动了第四次南略。
岳托所率的右翼兵先期出发,于九月二十二日毁长城而入。九月二十八日,多尔衮所率的左翼兵也由青山关处长城入塞。二支部队于通州会师。之后从北面绕过北京至涿州,分兵八路进发。一路顺太行山,一路沿运河,中间六路于山河之间,由北向南,齐头并进。此时北方正处于严重的旱灾,加之农民军在中原地区的牵制,清兵得以在华北大平原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崇祯十二(1639年)年三月,清兵全部出塞。
此次南略,历时半年,转战二千里,攻破了包括济南府在内的河北、山东的大量州县。如此辉煌的战果,是以往清(后金)南略中所未见的。被攻陷的州县包括济南府在内,“共计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23](卷45,P603)清兵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明朝的腹地

五。1642年(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十月,在取得持续了二年之久的松锦决战胜利之后,皇太极任命阿巴泰率领二路大军征明,从而发动了第五次南侵。
崇德七年十一月初五日,左翼兵于界岭毁长城而入,右翼兵则于稍后的八日由黄崖口入塞。在攻陷蓟州之后,经北京,分道南下。再次转战至山东,破临清、兖州。崇德八年三月回师,左路沿青州府、德州、沧州、天津卫,经北京城南,过三河县,抵密云。右路出东昌府,入河北,沿太行山之东,经广平、彰德、真定,至北京北,与左路军会于密云。五月一日破关而出,六月安全回到盛京。
第2个回答  2009-08-04
我的看法与上面的同志们不同。我不认为明朝的皇帝们都是傻子。长城不可能修成个圆的,把自己围在里面。如果后金很轻松就可以绕进来,为什么皇太极还在山海关那里碰那么多次的硬钉子,不是因为吴三桂投降,清兵还是入不了关?原因我认为是在于,就算他绕进来了,也会受到来自于四面的压迫,前面有抵抗的,后面有山海关的阻截,粮路也断了,就彻底的完活了。

所以,才会放着绕过长城不走,硬攻山海关。袁崇焕时代,努尔哈赤不也没过了山海关,为什么不绕过长城?因为他不傻啊。
第3个回答  2009-08-02
呵呵 我说说吧 明朝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守仁所讲的四个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它们是明代边界最让人头疼,也最难防守的重要据点。 晚期的明朝虽然腐败无能 但是在宣大和蓟辽总督这俩个位置上的人选始终是冷静的 唯才选举 在此地呆过的有谭伦 戚继光 袁崇焕 祖大寿 李成梁 王崇古 看看 多么豪华的阵容 努尔哈赤多次在这俩地碰了一鼻子灰 后来他突然开窍 绕道呗 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 就这么简单 所谓万里长城万里城 处处都可以作为攻击点 一百万军队都守不过来 当然 绕道也是需要资本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是骑兵 移动速度快 所以可以绕远道还形成突袭 让明朝守军反应不过来 因为八旗可以在马上吃马上睡不分昼夜的跑 跑的京城下面 强一顿 等勤王之师来了 他们也抢够了 走人!!
第4个回答  2009-08-03
你怎么不问宋朝的事、
那样我也可以 炫耀下我的才学、
明朝的 我弱啊、

我认为 是 明朝朝廷的腐败、
导致长城 外围米人看守、
以为修了长城就稳固了江山 他们有轻敌的态度吧、
谁知道就被那谁给破了
第5个回答  2009-08-02
那么长的边界线,你能处处设防吗?
边境的兵力度集中在山海关一带,在长城某一处被突破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