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保护方言?

现在推广普通话,方言受到冲击是必然的。方言被淘汰也是必然趋势,将来各地人们都只讲普通话,那么交流多方便啊。那保护方言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问题是有关中国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普及之间存在矛盾。“为何要保护方言”,实际上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并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谨从语言研究方面来说明对我国地方方言的保护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专业,王振亚主编的《语言与文化》。其他仅为我个人的观点。)
  从语言的研究角度来讲,语言与承载它的文化及人类的思想是相互作用影响的。

  我国的地方方言大都是只有言语的传承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是汉字基础的不同的发音和独特的言语的运用习惯。)
  讲不同的语言(言语)就是为了保持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鼓励学习普通话,但也须协助方言的发展。

  一 . 关于语言:
  语言的特性:
  现存的大多数人类的语言都包括它自己的言语(涵盖语音)、文字和语法结构。(有些只有言语——说的话,而没有文字。)有趣的是,1.语言具有任意性(arbitrary)是指:它所包含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语言符号与绝大部分所指的事物、动作及概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事物被称为:用英语是“table”,用汉语普通话是“桌子”,用日语是“つくえ”?没有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可以说明,只能承认是在人们交流中习惯选用的某种语言符号,并被一代一辈的继承和运用。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朵玫瑰不会因为被叫做什么——Rose?はなます?而依旧闻起来很香甜。”这句话也是在强调语言的任意性。
  2.言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交流的媒介,书写的文字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因为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已被长期使用。其次,正常的小孩总是先学习说话,到上学的年龄才正规得去学习标准的本国通用语的读和写。然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言语比书面文字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个不能读写的人至多被叫做“文盲”,而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人会被认为是“残疾”。最后,书面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表示言语的。
  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尽管说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交流,但它们没有像人类所有的这种言语交流体系。
  4.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通过它特有的言语信号的交流把一个群体聚集在一起。语言通常被用于传递信息和人际交流。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被用于理解和描述世界。用语言符号“命名”各种事物,并分类细化,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
  6.语言是文化传递的工具。人类的各种活动,与世界相互的作用,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人们通过口头言语传承,或用书面文字记载着,并不断更新对世界的认知。
  以上关于语言的特性,只为说明一种语言的产生、运用及其继承具有各种因素,最重要的经过时间的洗涤,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二 . 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culture)?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有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中对它的理解也有不同。借助字典的解释先了解一下: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18)中,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韦博斯特第九新大学英语辞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8:314) ]中,我尽量翻译成汉语:culture(noun当名词时):1.栽培,耕种。
  2.为发展智力和道德上的天赋所实施的行为,尤其指教育活动。
  3.专业的照顾和训练。
  4.a:通过对智力和审美能力的训练,获得的开明而卓越的品味。b:区别于职业技术方面的技巧的,对杰出的艺术、人文科学和各个学科的所知和品味。
  5.a:依靠人的学习和传承知识的能力所收获的全部人类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活动的总和。b:各种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习惯的信念与信仰、社会的形态及成员所具有的品性。
  6.在准备好的养分物质中作物的耕种,或营养物中生物的培养,也指栽培出的产物。
  culture(verb当动词时):1.耕种,栽培。2.a:在准备好的媒介中生长。b:to start to culture from .(很难译)
  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人类的一切特征。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范畴:
  1.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切物质。包括所有工厂里生产的和土地中种植的东西。
  2.人类建立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态。社会制度指: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社会组织指:家庭、民族、政治、宗教、教育、科学与技术、艺术组织。它们服务于人,并约束人的行为。
  3.与自然界和人类自己相关的知识及艺术的发展。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
  4.语言及其他交流体系。如:手语等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中表达信息。
  5.风俗,习惯及行为模式。产生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价值体系、世界观、民族特性、审美标准和思维模式。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中心所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操纵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
  狭义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强调
  1.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及其支配作用的价值体系、世界观和民族特性。
  2.一个民族所建立的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形态。人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遵循着怎样的法律和行为准则,过着怎样的生活。
  3.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什么和对什么人说,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语言中是不同的。在狭义的定义中,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差异和对比。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独有的。虽然有一些机构和组织发现在有些动物的群体中存在群落这一“社会”的现象,但都不足以称其为“文化”。
  2.文化的社会性。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协作中的产物。
  3.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性。每一个民族都居住生活在它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中,并在所创立的独特文化中繁衍生息。但各个民族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各自的文化中也就存在共同之处。
  4.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正如:庆祝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一千多年前就有的传统。在中国,春节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但并不是说文化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停的发展和改变中。每一代人都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也存在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5.含有若干层次的亚文化。如:西方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等。进一步分析:英国文化、美国文化等包含在西方文化中,并且,英美文化都可以各自细化分析。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可分南方、北方的人们生活方式又有不同。当然还可分出各有特质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虽不知道语言与文化出现的确切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说它们同时出现。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缺少它特有的语言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仅简单的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定义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不确切的,还要更复杂。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容器。简单的说,语言能够用于描述文化的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3.语言受文化的制约。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至少七个不同的词来表述雪,因为他们生活在雪的世界里。区分雪的形态与状态对于他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对于一些近赤道非洲国家的语言中却没有一个关于雪的词。据说,在阿拉伯语中有四百多个表述骆驼的词。然而在英语和汉语中常用的仅有一个(camel,骆驼)。骆驼是大多数讲阿拉伯语的民族重要的交通工具。这四百多个词表述了骆驼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等的名称。词汇并不是语言中唯一反映文化的项目,语法、语言运用、习语以及谚语等也受文化不同程度的制约。每一种语言自成体系,语言的有些特征也会促进语言体系的完善。
  4.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我们知道每种语言都可以用于表达其使用者的任何意思,但是某些概念在某些语言中会更容易得被表达。例如:英语和汉语都可以表述亲属关系,但是用汉语可以较轻松的表达清楚,因为汉语中有较多的表示亲属的词汇。“叔”,“伯”,“舅舅”,“姨父”和“姑父”等但相关意义的词在英语中就一个“uncle”。这些汉语的词汇也可以用英文精确描述。A“叔”is a “paternal uncle who is younger than one’s father” or a “father’s younger brother”。A“伯”is a “paternal uncle who is older than one’s father” 。A“舅舅”is a “maternal uncle” or “mother’s brother”。A“姨父”is a “maternal uncle” or “husband of a mother’s sister” 。A“姑父”is the “ husband of a father’s sister” 。很显然,用汉语表述亲属关系容易的多。这个事实加强了亲属关系对中国人比较重要这一概念。通过类似的对某种概念更容易表达的语言,就帮助加强这种概念,使这种文化信息更加显著,从而引起更多关注。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是不可分的。
  5.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正如,学习一种语言必然需要学习它的文化。
  在语言与文化的讨论中如果没有关于思想,语言与思想的关系的探讨,那么这个讨论是不完整的。
  三.关于思想(思维)
  1.思维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功能和产物。人类大脑产生思想,虽不像苹果树结出苹果那样的过程,而是通过人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变化过程产生出的结果。
  2.思维是社会集团的观念模式。思维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一部分。如:中国人习惯用辩证法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医学中运用了类似的思维方式。
  3.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a: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b:艺术思维也叫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反映思想。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
  四.语言、文化与思想:
  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

  一种地方方言,有它的特质,与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普通话的普及,对我国各个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同化作用的,会带有一种相互文化的渗透。普通话是官方认可的标准的汉语,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有关中国的历史等各种知识是用普通话表述的。它有利于各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交流,使用很方便。但不能够承载我国所有各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替代方言而唯一存在。

  因此,保护方言是必要的,需要人们认真对待。

  关于地方方言,我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了解和研究,但知道肯定与我国的悠久广博的历史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上涉及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希望能提供一些启示,为对我国方言的研究和保护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的人提供一点我认为有用的信息。

  一个关于方言的故事:
  对于爱吃辣椒的湖南人,就有更多描述辣的词汇,如对辣的程度,当地就有方言用于表述:微辣、中辣、特辣等表示程度的言语。在大学时,同宿舍有个湖南长沙的美眉,有带家乡特产给我们吃,她用湖南话念着:“香辣的牛肉和鸭舌,有微辣的,中辣的两种”(之后又译为普通话),舍友说肯定还有特辣的,美眉告诉大家现在很少有能吃“特辣”的人,所以“特辣”的食品也很少了。在此之前,对于我这个长在宁夏的人是并不为知的。

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专业,王振亚主编的《语言与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30
保护方言不仅是我国政策的体现,还是民族多样性的体现.
方言作为各个民族与地区的传统语言,保护方言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平等的原则.
同时,方言也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用任何东西无法代替的.一旦消失,以后就没有了.
保护方言:

1,方言的变化并非完全是因为推广了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无疑加速了方言的发展,致使方言原有的一些特点淡化而向普通话靠拢,但是这种结果并不完全是由于推广普通话而造成的。因为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演变是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每一种方言都以自身的演变规律向前发展,例如方言新老语音和文白异读有很长的历史,反映了方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推广普通话以后才有的现象。再如方言词语演变的重要方式是新陈代谢,久而久之,表示旧事物的词语消亡,表示新事物的词语产生。某些旧风俗、旧习惯不存在了,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词语最终消失,想留也留不住的;进入信息时代,“网吧”、“短信”一类新词产生,想不要也无法阻挡。这都是很自然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不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方言总是要发展的,发展中肯定要受到共同语、其他方言乃至外语的影响。推广普通话,带动方言发展,这对完善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职能有百利而无一害。

2,方言无须消灭,也不可能消灭

据笔者所知,最早提出“保护方言”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先生的原意是:方言迅速变化而向普通话靠拢,要及时调查记录,为后世保存现时方言的实况,作为汉语史研究的资料。这些,都是所有方言研究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一些人提出的“保护方言”,或者“保卫方言”、“挽救方言”等等,如果是针对推广普通话而言的,那就没来由,令人费解,因为没有人说过推广普通话要消灭方言。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丰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也常由方言维系。

方言不能消灭,实际上也消灭不了。像汉语这样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语言,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100%,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因为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总之,汉语方言不能也不可能消灭。

3,方言与普通话互补共荣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汉语规范化要及时总结,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如果离开了方言,还能不能为人们接受?地方电台或电视台适当用点方言播音也无关大局,但是中央台要慎重考虑,因为面对的是全国听众。

人人都离不开语言,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但是如果不会普通话,那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置异乡的第三者而不顾,起码很不礼貌。

建立和谐社会,要有宽容的心态,宽松的语言环境。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普通话跟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
第2个回答  2020-03-20

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拿我们东北方言为例 东北方言本身 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 比方说你这个人闲的五脊六兽的 哪四个字 屋脊上的六个野兽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腾蛇 勾陈 代表六个方位 这六个野兽趴那一天闲的没事 说你要找不到北 叫六神无主 就

第3个回答  2006-07-30
一种语言,尤其是方言,应该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被社会发展所淘汰,那么社会加以保护也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方言代表的是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具有民族性 不能说普及普通话 就要废
第4个回答  2006-07-30
尤其是方言,应该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被社会发展所淘汰,那么社会加以保护也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