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诗中“鸟”是个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题所述

《我爱这土地》以鸟设喻的形象抒情,鸟是平凡的也是弱小的,就如作者自己,但即使如此也要为被侵略被践踏的祖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歌唱,对应到鸟就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一节,“我”又恢复到抒情主人公的本位,感情的抒发也是进一步升华的。

寄寓了诗人愿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奉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

扩展资料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以鸟设喻的形象抒情,鸟是平凡的也是弱小的,就如作者自己,但即使如此也要为被侵略被践踏的祖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歌唱,对应到鸟就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一节,“我”又恢复到抒情主人公的本位,感情的抒发也是进一步升华的。

寄寓了诗人愿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奉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朝代】现代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扩展资料: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艾青现代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1
以鸟设喻的形象抒情,鸟是平凡的也是弱小的,就如作者自己,但即使如此也要为被侵略被践踏的祖国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歌唱,对应到鸟就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一节,“我”又恢复到抒情主人公的本位,感情的抒发也是进一步升华的.
寄寓了诗人愿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奉献出一切的赤子之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