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女性心理学与健康生活 这门课程讲的主要是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 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 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 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 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 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 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 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 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 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 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 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 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 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 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 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 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 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 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 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 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 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 理疾病的基础。 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 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 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 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 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 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 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 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 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 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 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 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 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 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 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 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 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 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 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 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 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 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 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 模式不谋而合。 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 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 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 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 和行为的指导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 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 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 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 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 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 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 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 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 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 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 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 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 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 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 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 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 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 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 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 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 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 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 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 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 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 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 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 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 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 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 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 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 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 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 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 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 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 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 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 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 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 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 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 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 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 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 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 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 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 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 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 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 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 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 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 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 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 的手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 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 ?89? 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 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 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 重要的影响。 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 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 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 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 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 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 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 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 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 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 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 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 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 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 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 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 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 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 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 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 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 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 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 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 气息。 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 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 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 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 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 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 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 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 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 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 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 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 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 入手推动人格塑造。 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 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 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 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 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 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 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 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 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 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 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 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 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 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 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 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 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 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 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 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 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 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 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 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 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 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 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 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 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 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 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17
我来回答吧:

我是苏州大学心理学本科的,课程安排如下:

第1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技能、体育、英语综合、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

第2学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体育、英语综合、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第3学期:
法律基础、英语综合、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选修)、女性心理学(选修)、司法心理学(选修)

第4学期:
英语综合、必读书、心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原理、认知心理学、旅游心理学(选修)、跨文化心理学(选修)、青年心理学(选修)、谈判心理学(选修)、军事心理学(选修)

第5学期:
心理学史、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语、人际关系心理学(选修)

第6学期:
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品德心理学、现代领导心理、环境心理学(选修)、变态心理学(选修)

第7学期:
营销管理、市场调查和预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公共关系心理学、心理测评软件的编制、工作分析实务、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创造心理学(都是选修)

第8学期:
实习、论文

以上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照书上打出来的,没有复制,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2个回答  2015-06-17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 这本教科书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主要内容和就是讲的普通心理学和一点社会心理学吧。内容翔实生动,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学习!
第3个回答  2015-06-17
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心理.并且让我们迅速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维护冷静的心理.甚至,帮助我们最有效达成目的^_^
第4个回答  2015-06-17
大学里写份心得,你就这样应付呀?800字你随便写点心里想的东东就出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