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还有一个月中考,拜托啦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
.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
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

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
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
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
.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
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
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
,原来是两个词,
“妻”指妻子,
“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
词,指男子的配偶。

3
、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
、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
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又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
、被动句



“于”


“受”

“受„„于„„“、
“见”

“见„„于„„”

“为”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
、省略句。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竖子不足与之谋。

4
、倒装句。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
,
习惯上称之为
“倒装”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1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如、甚矣哉,为欺也!


2

、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项王曰: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

、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
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
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
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
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1

、名词活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
状语的,而古
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

,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
(主语)把(宾语)当
作什么”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五、文言翻译

(一)、遵循三条原则:


:忠实原文意思


: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
、文言翻译的种类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
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
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
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
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
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
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
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
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三)、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

1


: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
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


: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3

拆:
如:穷饿
无聊
..
,追购又急

没有依靠

妻子:妻子儿女


“在郡多有出息”


“出息”

就是关键词,
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4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


: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6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同时还应保持


又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应把
“好事”
调到
“少
年”之前

六、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
.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
.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
.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
.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
.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
“虽”相当于“虽然”,
“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
然如此”“尽管如此”

6
.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
.比及:等到,等到了。
8
.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
.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10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
.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
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
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
.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
.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
.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
“它实际上”
“它的实利”
16
.不过:不超过。

17
.地方:土地方圆
18
.山东:淆山以东。

19
.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
.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
.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
.指示:指给„„人看。

23
.可以:可以凭借„„
24
.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
.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
.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
.即使:就让(使)

29
.智力:智谋和力量
30
.前进:走上前献上

31
.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6

1、快速浏览全文,着重看文言文第一句话。

2、精看,看第二遍要求仔细浏览,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结合注释。

3、试着逐句翻译,注意实词和虚词,不懂的词先不管。

4、看题目,从文中找答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01
先通读,然后做内容题,最后做字词,平时多积累,我13年中考就是这么练的,文言文一分没丢
第3个回答  2014-05-01
我中考的时候老师有发一些文言文的小题做,文言文你注意要掌握一些有特殊用法的词,课本下面有标注解的句子和词也是重点。还有该背诵的一定要将全文背熟,文章的主旨,写作的手法,启示什么的也都要答得上来。
第4个回答  2014-05-01
咱中考的时候在文言文上花的功夫可不少,我上面说的这些点都能做到是最好。这是经验。文言文考来考去也就那么几个题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