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三教九流是那些

如题所述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教指天、地、人三孝三才;九流还有一种说法:一流帝王、二流官军、三流绅贾、四流帮教、五流匠塾、六流地农、七流乞奴、八流盗骗、九流娼艺。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分别是:

一流帝王相、二流官军将、三流绅贾商

四流派教帮、五流工塾匠、六流医地农

七流巫乞奴、八流盗骗抢、九流耍艺娼。

“九流”新说:分别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奴、乞、娼、贼”为“不入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08
三纲五常 是汉朝汉朝董仲舒提出的,具体内容是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教九流
西汉《白虎通·三教》中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们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总称为“三教”。这是关于“三教最早的说法”。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后”问题,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结论。从此后人说三教通常即为儒、释、道。
九流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三教九流在民间的说法
  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创始人孔子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09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教:儒、道、佛。九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追答

 

 

 

第3个回答  2014-06-08
三纲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教九流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