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如题所述

我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当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由一种办学思想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办学实践的时候,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再是一句口号,正在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的时候,我们越发感到,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怎样做才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呢?素质是一个涉及人的身心的整体概念,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重视智育被强化,德育、体育、美育与劳技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而全面发展。

我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也可以有几种问法:什么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其实,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分歧是: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开发人的智慧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可能是教育之目的的分歧。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目标?他们看起来十分相象,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值得去仔细区分它们,其实,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而目标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我们可以把上述定义套用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上来。假如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我们就要在“为了人”这个教育目的的总原则下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开发智力啦,培养创造力啦,如此等等。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澄清“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组成的,而人本身又是“社会动物”。为什么人是必须组成社会的动物呢?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人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无法生存。一个刚生下来的动物只需几小时、几个星期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但人呢?一个新生婴儿要18年后才能算独立的成年人,这就是说,人若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据此,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依此类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了人,人要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即通过社会为人服务。总之,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两全”向“两主”深化。所谓“两全”即“面向全体,面向发展”;所谓“两主”指要在“两全”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主动发展”。以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观念,为每个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办学校、办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运转的。因为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在认识上、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能升上大学的才是人才。在这种人才观的支配下,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或老师的主观愿望,便视为没出息,或弃之不管,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把上学看成是乐事趣事。有的人还把积累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甚至堂而皇之与培养创造力挂钩,其结果只能是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独立性很强、个性鲜明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

再次,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我们总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坏,就是看创新教育搞得优与劣。其实,创新教育要纠正两个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拔尖、高科技人才,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教育具有人道、民主、平等的原则,如果仅此目的,就会重新回到“精英教育”的路上去。二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小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其实,这只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创新教育是渗透在学校全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获得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美国沃伦法官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