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古代名中医

正史中有记载的大医有很多很多,光现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收载的就有几十位之多,谁能帮我从中国古代的名医中挑出十位最有名望或者是最有学术代表性的名医?
只要十位哦!~
最好写明1、姓名2、朝代3、学术特征4、著作5、代表方剂6、入选原因!~
先来100分,如果答案满意继续加。
当然,挑出十位是很困难的,因为所知的这些确实都有非常杰出的贡献,我想要的是相对比中最杰出的那种。(当然大家意见会不统一!~我只想知道大概的感觉!~)
那个啥,提供答案的大侠们!~
1、姓名;6、入选原因
最好要谢出来哦,姓名不写我不知道是谁,入选原因,我是想看看大家是从哪个方面看这个问题的。
谢谢!~

那个
黄帝;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内经是托名做的,现在普遍认为“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也”。
吴谦;我觉得不合适,《医宗金鉴》确实是很牛的书,但是这是皇帝下旨,一群人一起作的,总修官有两位,撰修官有十三位之多,其他相关人员有记载的就有近百位。所以我觉得把这个功劳都归给吴谦是不对的。

葛洪;葛洪我是同意的,他是预防医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成方的发明人;另外又是道教代表人物,在医与道的关系中具有代表性;还著有《肘后备急方》,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奠基典籍。
张仲景;这个都没啥说的,一等一的高人。
李时珍;这个也没啥说的,一等一的高人。除了传世巨著《本草纲目》之外还著有脉学著作《濒湖脉学》,是现代脉学的蓝本。
吴鞠通;同意。温病学巨匠,著有《温病条辨》,代表着古代温病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著作现今作为中医相关专业的必修内容,在温病多发的今天其学术成就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现在看起来这四位已经是定了,剩下的就比较难选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4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患什么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进一步了解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就信心百倍地对中庶子说:”你进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鹊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报,而且嘲讽扁鹊说:“你既无上古名医俞跗的本事,反而说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婴儿也会知道你是骗人的!”扁鹊气愤地说:“你这是从竹管里望天。老实告诉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试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扇动,从其大腿摸到阴部也该是温热的。”听到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为扁鹊虽没有见过太子,但通过多次询问,对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说得头头是道,说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进去通报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惊,赶快出来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我这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我儿就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罢了。”说着,“流涕长潸”,哭得好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他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从以上病例看出,扁鹊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在治学上,扁鹊不满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数科,做到一专多能。比如,他到越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病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

在上古,神权高于一切。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代,医巫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同。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当时,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除系统地接受古代的医疗经验外,还能很好地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地方,到处采集草药,向群众学习医药知识。在向民间找药的同时,还从民间搜集了不少单方,经常用这些单方来治病。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象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著交给牢头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皇甫谧(公元215—282),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皇甫湾)人。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祖父皇甫叔献曾任霸陵令,父亲皇甫叔候,仅举孝廉,家道中落。

皇甫谧幼年丧母,由叔父、母抚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后,随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在叔母教诲下,奋志于学。因家贫,带经而农,耽玩典籍,手不释卷,时人称为“书淫”。经多年刻苦学习,遂博通百家之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著有《礼乐》、《圣真》、《玄守》、《释劝》等论和《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传及《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郡国志》等文史著作十八种。

皇甫谧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因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面对曹魏代汉,司马氏专权,立志不仕。魏国宰相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都曾征召皇甫谧进朝做官,皆以病、老为辞,惟向晋武帝借书一车,虽疾羸不堪,仍苦读不辍,披阅不怠。

皇甫谧四十岁时,因继母去世,从新安回朝那奔丧,自此永居故土。四十二岁患严重风痹症,不为病魔屈服,悉心钻研针灸,以《皇帝内经》中《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据,总结验证,删其浮辞,论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经典著作,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皇甫谧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世界针灸学之祖”、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皇甫谧晚年还著有《笃终论》专论葬送之制,其中论及生死观及改革葬制,至今仍颇有积极意义。
皇甫谧不仅在学术上为当时和后世做出了贡献,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并对生徒诚挚教导,热情培养,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后来皆为晋代名臣。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子童灵、方回等遵其遗命,简葬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塬

葛 洪
(284~364)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是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东晋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
他的父亲曾在东吴做官,担任会稽太守。东吴被晋消灭之后,他又作了晋朝的郡陵太守。祖父葛云,也曾做过东吴的大官,以炼丹著名,人称葛仙公。葛仙公的弟子是郑隐,葛洪就是从郑隐处学习了炼丹术。后来葛洪又从师鲍玄,鲍玄见他年轻有为又聪慧上进,就把他女儿嫁给了他,就是著名的女灸法家鲍姑 。葛洪一生著书很多,除上述《肘后备急方》、《抱扑子》之外,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杏仁煎方》一卷,《玉函方》、《葛氏单方》等,可惜均已散佚。
葛氏治学是非常讲求实用的,他敢于对前世医学家,诸如张仲景、华佗,以及对《黄帝内经》的一些看法提出异议,认为他们的著作篇幅浩繁,一些治法不适于一般群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作了大量工作,广搜民间简、便、验、廉的治法,多用“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这一点,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有关温病学的认识:葛洪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其他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伤寒学说并不能完全概括一切发热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规律,还需另立新法,方能应付一些不属伤寒范畴的疾病。他在《伤寒论》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逆等二十余方之外,自行设计了四个应急易得的方子及其它单、验方,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内容。他在急性热病的病因分析上,明确提出温病、时行、伤寒三种,并指出温病与时行、伤寒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是由于一年中天气变化异常所致,而提出,“病气廉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的理论,“病气”及“鬼毒”两个概念,不仅包括有传染性的意思,还包括有些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如病毒、细菌等),这对以后温病学派的出现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免疫学的先驱: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治疗狂犬咬伤,有这样一段话:“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当然,他的这一疗法,是在中医“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此法施后,若再被狂犬咬伤,是不会再发病的,这种非常朴素的免疫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可贵的,而且,对以后免疫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寄生虫病学的先驱:《肘后方》记载有肺痨病的传染情况,书上说:害了肺痨病要经年累月才死亡,死了也能传染旁人,甚至传染家族中任何人,所以有人叫这病为尸注病。葛氏还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六种疟:即疟疾、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并且提出治疗方法,其中常用者有常山、豆豉、蒜、皂荚、鳖甲等。而更为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应用青蒿抗疟的方法。远在1600年前对传染病便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是不可多得的。
葛洪对沙虱病的昆虫媒介“红恙螨”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与沙虱病(恙虫病)的关系,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并作了科学的记载,他还把沙虱和疥虫作了比较,这说明疥虫的发现,较恙螨还要早,他指出:沙虱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恙螨的幼虫与疥虫的外形是非常相似的,疥虫的大小不到一毫米,这在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能用肉眼观察到,没有科学的态度,是很难进行鉴别的。葛氏对疥虫的描述,要较其它国家对这种虫的认识至少要早八百年。
化学制药的先驱:葛氏一生精于炼丹术,炼丹是化学制药的萌芽。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就有炼丹方士,秦、汉时,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葛氏总结了秦、汉以前炼丹术的经验,并接触到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他接触的化学药物是比较多的,仅其著作中提到的就有汞、硫、铝丹、雄黄、雌黄等二十多种矿物药,还有很多不纯的无机物,如石胆(碳酸钙)、矾(明矾)、石膏等,对每味药的化学特点、产地、药用价值,进行了解释;并通过长期地观察和实验研究,认识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
在《抱朴子·内篇》里,我们可以发现,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东,将它加热后,分解出汞(水银);汞再与硫化合,又生成红色硫化汞。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葛洪还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葛洪的炼丹术,后来传到了西欧,也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石。

你慢慢看吧!
第2个回答  2009-07-19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 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 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 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 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第3个回答  2009-07-25
1.李时珍,唐,《本草纲目》,我认为他的本草纲目为医学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华佗,三国时期,《青囊书》(由于华佗在死前所托非人,因此该书并未完全传世,如今所留下者只是该书后几页而已),我看他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手法和今日手术也有很大的相像之处,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和今日的麻药是一个性质的;
3.扁鹊,春秋时期,《史记·战国策》中对其有详细记载;
4.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为治伤寒而做书《伤寒杂病论》;
5.孙思邈,被称为“药王”,据说是历史以来寿命最长的人,好像是132岁;
6.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7.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8.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9.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10.吴谦
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我理理:

就说名字了,

张仲景
华佗
扁鹊
孙思邈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震亨
叶天士
王清任

呵呵,真不好评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