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分悬赏!谈谈你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文学理论的理解,人文专业的进,谢绝复制粘贴,谢谢...
答的好还有分!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一,文学理论-基本诠释
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文学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其中包括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一切艺术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包括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所独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的不同形态(抒情的、叙事的、戏剧的)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学种类、体裁;研究文学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其中包括方法、风格和流派等等。

文学理论不是关于文学的固定不变的法则,而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前进。文学理论也吸取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从而又对文学史研究发生影响。

文学理论本身,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均如此。

二,文学理论-性质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苏俄文学理论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四个方面的任务:观念论,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品格

文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是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三)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文学理论-自主性
所谓文学理论的自主性,主要是指文学理论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使文学理论回归自身。几十年来的沉重的政治管制,使中国文学理论完全成了一些政治家手里的、不断朝令夕改的某些政治行为的等价物,文学理论完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尊严与价值。现在,文学理论分清了与政治的界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开始建立起自身的学理。自然,政治作为一种行政的意识与手段,仍有可能来干预文艺现象,但已不易收到实际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解构了。解构还表现在过去不少被奉为重要的理论原则,如今已退出文学理论,这也是事实,这是一方面。

课件

另一方面,文学理论的自主性,自然还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四,文学理论-视点形态
中外文学理论史表明,任何一种理论科学都是对文学活动实践经验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概括。而历史同样表明,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关于文学的理论概括,都还没有也不可能得到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所有专家认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形态,得到持有共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立场的所有理论家的一致首肯。

文学理论

这种事实反复出现,说明文学活动实践本身与人类其他认识对象一样,在存在上具有无限的广泛性与丰富性,而人类对文学认识的可能性、优越性和局限性都在于,人们对文学的理论概括必须受制于人类理性思维机能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思维普遍法则,习以为常的理论概括的工作往往是把文学的经验事实纳入一些理性框架,或者说在进行理论概括时,理论家是用一种先在的理性框架去对文学活动的经验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寻求和建立一种框架内的明确认识。在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建构中,理性框架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因为理性认识的先在框架是人类认识从具体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加工器具,是人类认识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构。当然这种认识结构是人自身在实践、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而不是先于人类自身的,也不是超越人类本身的。从人类整体而言,是如此。但是从个人具体的存在而言,它则是外在和先在的。个人总是通过接受文化传统,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结构,去理解现实、认识文学。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成型的文学理论都有它在理论上的框架,都有它在理论上的预定性、约定性、假定性。古今中外文学理论丰硕的成果,就体现在它不是一种单一框架的产物,而是从多种框架、视点去观察、分析、概括文学经验事实的成果。

五,文学理论-中国当代
西方是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一个“他者镜像”,只有在这个镜像当中,中国文学理论家们才能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推进到哪一步,学术增长到哪一步,而哪些是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空白。当代文论发展的新趋势,说明了中国一个世纪以来不断的“追新逐后”的持续理论热情,这种理论热情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尤其是以二十世纪后半叶为重;对这种学术史的清理,在当代成为新的学术思想生长点的关键。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当代文中国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文艺理论思想几乎共时态的涌入,中国的接受语境的复杂化。一般认为,文艺理论包括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文化四个要素:作家论如传记批评、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等;作品论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读者论如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社会文化分析新趋势,如西马、女权、解构主义,都不能说太新了,像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思潮,已是明日黄花。而后殖民主义已把后现代主义关于差异性的理论和话语权力理论,应用到国别之间的国际关系文化权力模式研究中,做出了新意。当前,文化研究被认为是比较新的,其实它也仅仅是跨文化、跨学科的互动研究。再有就是少数话语,其实也与第三世界文学、第三世界身份紧密相关。这些内容都可以很快找到最新资料,并且同中国的具体现实结合起来。这里,我想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近二十年来西方这些新理论一下子涌入中国,中国知识界接受了什么,已经消化了什么?什么样的东西与我们的肌体产生了一种共振、共鸣,生成了一种新的东西?哪些东西被我们清除了、排斥了、拒绝了?

事实上,西方文化理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平台,这个平台足以使中国学者在分析文本时感到自己方法的落后、思想的僵化、和行文话语的边缘化,但是否他们抓住了这些最新话语就可以走向中心,就不再僵化,就可以表现得十分灵动呢?完全追新可能是一个本体论的误区,它将使中国永远追不上西方,使中国在新世纪还要重复二十世纪的一系列错误。所以,中国的文艺理论不可能完全从西方借鉴,但是不可能不对西方加以观照。只能把西方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参照,要在本体论上发掘中国的本土资源。毕竟面前的现实是,中国的文化方法研究与西方基本同步,像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在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时还显得很新,但今天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在国外刚刚出现一、二年,中国这里已经广泛应用了。既然是基本同步,追新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时学术竞争不以量胜,不以万花筒的不断转动取胜,相反,是一种本质力量的学术较量。中国必须走出赶超心理,深层次地总结自身经验并寻求差异。这种差异性的东西有可能成为中国新世纪经过拿来主义走向输出主义的主角。

六,文学理论-文学性渗透
文学理论学者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是文学的衰微,另一方面是文学性的无处不在,二者悖反的背后隐含着文学性对社会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渗透。尽管学界大都认为以电视媒体为主导的直观图像文化的疯狂扩张,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衰落或文学边缘化,但学者们也注意到,电视这种主导的、综合的形式正是仰仗“文学性”才得以向意识形态各领域强力渗透。流行文化的“走红”、“轰动”往往都少不了文学性,种种风行时尚的品位和水准也常靠文学性来提升,仿真景象常因文学性的叙述和解说增加其韵致与情趣,体现出艺术真实甚至是生活真实。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文学性对理论的渗透显得特别突出。众多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因其理论谛视与文学性表达的完美结合而倍增魅力,而且这种文学性表达不仅成为一种外在的装饰,尤其是深入到理论思维与思想内涵之中,成为显示理论水准、理论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现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简练、准确、直陈,即概括性强。但是,枯燥和抽象的理论给现代社会高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因此,文学性就成为理论的调味品和滋补品,成为压抑弥深的理论的调节性因素。西方学界已注意到文学性对理论的这种渗透,卡勒揭示了文学性对20世纪的理论运动显著参与和文学性统治的事实:修辞装饰了理论话语。他说:“事实上文学胜利了:文学统治了学术领域,尽管这种统治伪装成别的样子。”众所周知,经济学堪称“最硬的”社会科学,但有西方学者在列举了经济科学中大量的文学性事实之后说:“经济学家是不证自明的语言表演者,而对她的表演可以用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的戏剧概念来予以讨论,或哲学家奥斯丁和约翰•西尔尼的语言哲学概念来讨论”,“经济科学家用了许多装备进行说服,就象一个大庭广众之上的演讲者”,“科学的最终产品——科学论文——是一种表演”。由是观之,经济科学中的文学性实则是一种煽情性,这也正好求证了“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力量也就在于它的激情”,“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潜在的作用就在于诱发情感”的论断。

文学性对理论的渗透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早就有充分的体现,中国具有诗性文化、诗性学术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文论、史论、哲学之中的诗性智慧堪称文学性渗入学术理论的典范。当时的文学性与文论、史论、哲学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就了极其诗化、颇具特色、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的文、史、哲、天文、地理等诸多理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学术理论的评价习惯于以西方标准为参照,对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因文学性而显露的诗性智慧不屑一顾,将西方学术理论的思辨性奉为圭皋,这种用观念的明晰性来框范“没有观念的智慧”无异于隔靴搔痒。中国学术理论之所以隐藏着极大的灵活性、模糊性、趣味性就是其文学性的渗透使然。看似片言碎语,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内蕴丰厚,机智委婉,美妙文雅,它并不明确地说出想说的话,总是通过隐喻、暗示、打比方,话中有话,言不尽意,锋芒不显。无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来衡量说这是优点还是以西方为参照说这是缺陷,这种特有的回避概念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传统,构成了中国学术理论的文学性表征。

耐人寻味的是,文学性对学术理论、思想的渗透成为当今主宰全球化浪潮的西方现代化学术理论的生成时尚。虽然有的西方学者出于对所有形式的革命运动的反感,面对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鼓噪,翘首盼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终结”,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古老的“没有观念的智慧”的不经意之中,曾被他们誓言要启蒙一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又使他们趋之若鹜。历史就是充满了如此的讽刺意味:高度发达的文明或文化必须经过漫长的迂回之后,还是要靠最原始、最质朴、最本真的养料来滋补!尽管当代学术理论靠文学性滋润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当代通俗文化派生的结果,但渗透了文学性的当代学术理论应该比靠概念来思维、充满思辨性、靠西方话语表述的现代理论更具魅力,更具深度和底蕴,更充满觉悟和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2
我认为学习文学,叙事、议论和线索的学习非常必要,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关键词的作用。

叙事和议论很容易理解,但是难就难在好的文学作品叙事和议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这里所谈到的叙事和议论和平常的叙事和议论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如果叙事里面有令人感兴趣的词语或者人物的命运,那么它就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是要读者感兴趣或者叹息的;如果议论里面有了哲理或者常识,那么它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也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这篇文章的读者不必担心我误用词语,因为这是对文学的理解,是供大家参考用的。说起线索,就要提起省略、过渡、跳跃和叙事,这一点在谈文体的时候详谈。

下面我谈谈有关文学的几个关键词:历史、哲学、知识、文体、灵活、想象力、见地、作品。

在文学里面,历史既是素材也是通常因果关系的出发点,而哲学既是文学创作的思维常识也是作品精神的体现。当然,文学不是哲学的工具,这是因为文学往往从实际出发。知识,不仅仅是常识,是创作文学的必要原料。说文学要有生活经验,要有对事物的观察,这一点并不全面,因为很多作品,即使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创作手法也是和文学相同的。不同的是,知识在文学作品里面往往体现为想象力、对历史哲学的运用、真实性、重要性、因果关系、叙事角度和生活体现。

下面谈文体,我主要谈诗歌、杂文、散文和小说。在我看来,诗歌是不同文体的结合以及与语言学的结合。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确,对叙事或者议论的选择水平要求较高(即哲理性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性等),创作手段多样,想象力要求较高、对生活的认识较深刻等。杂文是散文的一种,通常不应该单独作为一种文体。而评论性的文章通常需要一些议论,所以说,这类文章既是散文(因为文学水平不高),也是杂文。读者只需要思考一下我关于叙事、议论和线索的讨论就会明白了。当然,散文较散,杂文较精而且偏重议论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杂文在中国独立成为一种文体的原因。杂文英语单词的一个意思是潦草的写法,因而不必因为它偏重议论而单独作为一种文体。谈起散文,仍然要提我关于叙事、议论和线索的讨论,当然要附带提起前面所说到的关键词。我认为,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倒不是不注重文体,文体是文学多样性和生活化的必然要求。说散文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形式,是因为文学是独立的学科,也是普遍的要求,也是人们对历史、生活、思想表达的手段。我的意思是说,这些要求和表达手段需要一个普遍的创作形式,这个形式就是散文,也是散文较散的原因。下面谈小说,我认为小说不需要诗有的时候也离不开诗,但小说根本离不开散文。说小说不需要诗,是因为小说主要是叙事,是慢功夫;说小说离不开诗,这是因为小说比其他文体更加注重线索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小说在行笔的时候离不开省略、过渡、跳跃和叙事,这一点与诗歌是共同的。好的小说语言象诗歌,早期的文学作品是诗歌,这是因为小说需要更加接近生活和体现生活以及语言学的发展。

再说灵活。我认为灵活是文学作品的一个特征。这是因为作家必须超越于文学作品才能够创作文学作品。生活是现实的,要反映出来需要的是叙事和议论,需要的是创作手段。这两点是作家的基本素质,是不需要特别强调的。需要指出的是灵活与作品风格不同。作品风格反映的是素材、是角度、是观点、是创作水平。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这一点要求它具有凝聚力,可是文章的一句话写出来是否多余,某个自然段是否必要或者有趣,如何设计情节、人物命运、不同章节的先后顺序,这些都要求作品在创作的时候考虑灵活这个因素。

再说想象力与见地。特别提出想象力和见地的原因是叙事和议论要讲究因果关系,要符合生活,高出生活。当然,想象力与见地在不同文体当中的表现不同。这一点,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想象力和见地本来就是个人的。

再说作品。最后提出作品的原因是,文体是反映生活的,需要作品来说话。但是,文体的不同并不是作品所要求的。有些人,随便写一些东西也能够打动人。作家能够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有这几种文体所以就创作了这些作品。这是先后顺序问题,也是我写作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6-11
虽然不知道你想干什么,我觉得百科说的挺好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677054.htm

我个人是自由撰稿人,不知道算不算专业,(见笑了)
我对文学的理解其实分为简单和复杂两个概念的。
简单的来说,文学理论就是通过某些语言文字混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你的感情或者见解的理论学科。
而复杂的讲,文学理论语言通过对现实或者事物的描写揭露事实的本质,理论是一定发展时间过程里而形成的普遍的,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学科。
也就是意识形态的文学。
⊙﹏⊙b汗,不知,明白否。此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会对文学史产生重大影响。

就说这麽多吧。
还有问题的话,百度hi,call我把。
第4个回答  2009-06-11
你要写结业论文?...我不是人文专业的.平时也写写看看,但没读过文学理论的东西.

我先说下我认为的大概的文学分类,说简略点吧.不同的人写作动机不一样,其作品有很大区别的.
>> 载道文学:以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抱负,生活和政治主张.文学作为表达主张的手段.这类文学的特点是关注时事,关注家国,强调"道"和自身的价值感.如范仲淹.
>> 情感写作:关注自身遭遇,春花秋月`风景人物.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手段,与音乐`画等同一地位.如李煜.
>> 神性写作:将文学视为生命本身`高贵完美的存在,这类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的宗教信仰`人生观与文学完美融合.如海子.
>> 还有一类返祖文学:我是很不赞同的.如赵丽蓉的梨花体,口水话,将文学技巧弃之不用;什么下半身文学,将性,肉体,辱骂等内容放进诗里来显示作者的另类.这类文学我统一为返祖文学.

在我看来.人生太过短暂,人生的意义是与他人的联系.也许,文学能让你活得更宽广,更久远.比如,你死后很多年还有人在朗诵你的诗歌.写作时,往往是越真挚越干净的心越能写出好的文章.文学能让提纯你的心灵.整天勾心斗角的人写不出什么东西.写作能引导你去思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