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都可以治疗哪些病症?

比如肠炎,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吗?还可以治疗其他一些病症吗?

理论上说 中医能治的病 针灸都能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27
显然是可以的 针灸是一种刺激穴位 以外治内的精深医理
第2个回答  2006-08-03
你说的都是针灸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症状,不过药也可以
一般来说针灸对虚证效果不怎样,还有痨证
第3个回答  2006-07-24
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还是不错的
疗效比较好的有中风 面瘫 慢性疲劳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的缓解是很好的 我在中医院都实习深有体会
第4个回答  2006-07-24
毫针疗法,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刺疗法的主体。

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时期,针灸著作较多,而《针灸大成》是这些著作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经典著作、历代医家精华及本人经验而写成的。该书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鸦片战争以后到民国的100多年间,由于反动统治者和侵华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扼杀,针灸日趋衰落,只在民间流传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复兴和繁荣。针灸教育事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了便于开展学术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在临床方面,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100多种病证有较好和很好的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58年针刺麻醉开始用于临床,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深入研究。由是,针灸学的研究工作也从对临床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发展到开展实验研究,从观察针灸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而深入至针麻、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对阿拉伯医学等曾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作者: myco 2005年04月20日, 星期三 16:50 加入博采

目 录�
总 论�
第1章 针灸处方学概述���
第2章 针灸处方取穴原则��
第一节 近部取穴��
第二节 远部取穴��
第三节 随证取穴���
第3章 针灸处方配穴方法��
第一节 按部配穴法��
第二节 按经配穴法��
第三节 特定穴常用配穴法��
各 论�
第4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头痛��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面瘫��
第五节 面痛��
第六节 不寐��
第七节 郁证��
第八节 癫证��
第九节 痫证��
第十节 痿证��
第十一节 痹证��
第十二节 胸痹��
第十三节 心悸��
第十四节 中暑��
第十五节 疟疾��
第十六节 感冒��
第十七节 肺痨��
第十八节 咳嗽��
第十九节 哮喘��
第二十节 呕吐��
第二十一节 胃痛��
第二十二节 腹痛��
第二十三节 黄疸��
第二十四节 泄泻��
第二十五节 痢疾��
第二十六节 便秘��
第二十七节 脱肛��
第二十八节 癃闭��
第二十九节 水肿��
第三十节 遗精��
第三十一节 阳痿���
第5章 妇儿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不调��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经闭��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胎位不正��
第七节 滞产��
第八节 乳少��
第九节 阴挺��
第十节 遗尿��
第十一节 小儿惊风��
第十二节 疳积��
第十三节 百日咳��
第十四节 痄腮���
第6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风疹��
第二节 疔疮��
第三节 乳痈��
第四节 乳癖��
第五节 肠痈��
第六节 痔疮��
第七节 疝气��
第八节 扭伤��
第九节 落枕��
第十节 丹毒��
第十一节 蛇丹��
第十二节 扁平疣��
第十三节 痤疮��
第十四节 斑秃��
第十五节 带状疱疹��
第十六节 瘰疬��
第十七节 牛皮癣��
第十八节 银屑病���
第7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针眼��
第三节 迎风流泪��
第四节 眼睑下垂��
第五节 斜视��
第六节 青盲��
第七节 目翳��
第八节 近视��
第九节 色盲��
第十节 青风内障��
第十一节 暴盲��
第十二节 耳鸣、耳聋��
第十三节 鼻渊��
第十四节 鼻鼽��
第十五节 鼻衄��
第十六节 咽喉肿痛��
第十七节 喑哑��
第十八节 口疮��
第十九节 牙痛���
第8章 急证��
第一节 晕厥��
第二节 休克��
第三节 高热��
第四节 抽搐��
第五节 急痛���
第9章 其它��
第一节 减肥��
第二节 戒烟��
第三节 黄褐斑��
第四节 抗衰老��
附 篇�
附一 合募配穴法文献研究��
论文1 天枢配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
论文2 日月配阳陵泉治疗胆腑病��
论文3 中脘、足三里相配治疗胃腑病��
论文4 委中配中极治疗膀胱腑证���
附二 十四经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附三 经穴图

内 容 简 介��
针灸疗法同其他药物疗法一样,需知其机理,临床辨证应用,并根据变化随证加减。只有科学处方,才能取得最佳疗效。为合理选穴处方,了解配穴意旨,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针灸水平和治疗效果,特编写了《临床针方》。�
本书由总论、各论和附篇三部分组成。总论包括针灸处方学概念,针灸处方取穴原则,针灸处方配穴方法等。各论则以病为目,重点介绍每一病证的辨证处方,每一处方又介绍其主治、操作、随证加减、方义。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处方概况,又选辑了古代处方与现代处方。最后列述现代研究,并分别论述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反映了现代生理、生化、生物、免疫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附篇为合募配穴法治疗六腑病的文献研究及十四经穴简介,以开阔针灸医生之眼界,启发治疗思路。�
本书主要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和使用,也可供针灸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