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语文答题技巧

我语文成绩不稳定,老师说我没掌握答题技巧,如何掌握???我很急,各位高手帮帮忙吧
我是初中的

我可整理了半天哪~~
不给我积分对不起我~~~~~~~
(自述有限,又不能继续交,就给你一份记叙文的资料吧,初一记叙文最为主要嘛~)

记叙文阅读知识清单及答题方法
一.基本知识:
1. 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表达方式:
①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⑵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③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⑴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⑵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⑶抒情 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 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4. 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人称:
⑴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⑵第二人称“你”,好处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感情。
⑶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6.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④补叙(略)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7.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
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⑤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其他修辞: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
8.记叙中心和详略:
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二.中考考点分析:
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
①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c.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3、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①重点词语:
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
A.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B.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C.重点词语还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②重要句子的语境义。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
⑴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
⑵修辞句要看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⑶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
⑷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⑸总结性语句包括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性语句。分析时应答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及句子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情感。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线索、照应前文(首尾照应)。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4、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⑨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A、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B、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C、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D、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E、分析顺序。看文章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F、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前后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G、分析语言: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准确、精练等。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语言特点可从下列词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4
我是一名高中生,以我的考试经验和日常答题的方法来看,答题技巧最关键的是掌握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你要一针见血的回答到问题的中心,客套话不必多说。
其实语文知识关键是靠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积累,平常可以在空闲之余看看《读者》,我推荐你去看看,对你的语文表达水平肯定会有帮助的。
最后,祝愿你语文取得好成绩。加油哦~~~
第2个回答  2009-06-17
说阅读吧!答阅读一定要朝着它的中心思想去答 它题目中叫你理解的句子 朝着中心思想答就会很容易想通了 经验之谈 我语文就不太好 但我每次分都不低 嘿嘿 是有很多技巧的哦
第3个回答  2009-06-17
要划题目、文章等关键词 多从参考答案中找答题技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