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如题所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石家庄市的土地开发利用逐步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大力开展垦荒造田。石家庄市宜农岗坡丘陵、河流滩地、河流故道、沙荒地面积较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多为荒坡、荒滩、沙荒地,地势高低不平,植被稀疏。经过几十年的开垦改造,现多数已成为良好农田。新乐县(现已改为新乐市)神道滩位于本县中部,新中国成立初期沙荒滩地面积达8000公顷,多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是全县众所周知“风起黄沙飞满天”的不毛之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整治荒滩、造福子孙的号召,全县上下齐动员,对神道滩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利用改造,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客土造田、改良土壤、调整结构、因土种植扩种油料作物花生。1979年种植花生3420公顷,单产1590千克/公顷,总产5430吨,到1992年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6200公顷,单产达3015千克/公顷,总产达18713吨,比1979年增长2.40倍。通过改造,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垦殖率和利用率。使昔日8000公顷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洲,弥补了石家庄市耕地面积的不足,缓解了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截至2008年底,全市耕地面积为554272公顷,其中,旱地为553876公顷,水浇地为497376公顷,水田为396公顷,水田、水浇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89.80%。

(2)加强林果业建设。在致力农田林网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荒山、荒坡、荒滩植树造林和果园开发工作,扩大了林地和园地面积。2010年赞皇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这是赞皇县继“中国大枣之乡”、“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县”、“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和“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县”之后,获得的又一荣誉。赞皇县核桃树种植面积达1.33万公顷,形成了龙门乡东西坛山、院头镇南峪、清河乡郭万井等3个万亩片区和20个千亩片区,产值达到3200万元,核桃种植遍及全县11个乡镇150个村,种植农户达到1.20万户。综合核桃产业总收入1.1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核桃产业收入530元,占全县农民收入的18%,已成为赞皇县继大枣产业后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该县又确定了核桃产业发展新目标:2011~2015年,全县每年新增核桃经济林0.13万公顷,到2015年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2万公顷,1.33余万公顷进入盛果期,核桃产量(干果)3000万千克,核桃产业产值2亿元,使6万果农人均核桃收入超过3000元。灵寿县王家沟村曾经是有名的“旱庄”,也是全县有名的穷村,在县林业、水利部门积极帮助下,经过详细规划,让水利工程建设和开山植树同时进行。目前,全村荒山已经全部开发完毕,原来的荒山成为了农民的“钱袋子”。

(3)对特色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广特色农业。灵寿县丘陵地区有1.20万公顷岗坡次地,由于植被稀疏,土地干旱,水利灌溉条件差,严重影响着8万农民的生活质量。该县从改善丘陵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入手,选派农牧、林业、水利、科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给丘陵地区农民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目前,已培育出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干鲜果品种植、矿产品加工出口、新优品种畜牧饲养出口等多种经济产业,使丘陵区5万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针对半干旱丘陵地特别适合红薯种植的现状,该县从品种筛选、栽培到薯脯加工销售实行全程服务,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迅速达到0.53万公顷,产量1.60亿千克。凤凰薯业集团积极探索农产品连锁经营,每年帮助农民销售红薯1000吨,年助农增收1600多万元,并注册了“仙凤园”牌商标,先后在山西、内蒙古、上海、石家庄等地建立了“薯香园”牌烤红薯及甘薯制品销售网络和连锁店。将生态效益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灵寿县开发荒山荒岭1万公顷,栽植板栗、核桃、枣树及中药材,着力打造丘陵区干鲜果和中药材种植基地。西柏坡山村开发260公顷荒岭,种植枣树11万棵,现在枣树已挂果,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余元。在丘陵区建成“中草药规范种植示范园区”,注册了“磁河”牌商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0万公顷,产值9879万元,6800个种植户受益。同时,以养殖协会为桥梁,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养殖农户,组建“龙头+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成了奶牛、瘦肉型猪、肉牛、柴鸡四大养殖特色。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深泽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和鼓励全县农民依托原有种植优势,坚持在规模、特色、品质上下工夫,形成了马里设施蔬菜、杜社优质葡萄、北卓头黄冠梨、白庄芦笋、枣营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在此基础上,该县还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先后成立了蔬菜协会、果品协会、奶业协会等,衔接畜牧、果品、蔬菜、药材等10余个特色农业基地,形成了“农户+基地+协会+市场”的产销一条龙格局。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美达食品饮料、正大饲料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现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无极县已跻身省级“蔬菜大县”行列,在全国和省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抽检样品合格率均达100%,蔬菜总产65万吨,产值3.40亿元,收益达每公顷20.70万元,产品远销京津及“三北”地区。无极县作为农业部提出全国创建400个蔬菜标准园之一,始终坚持强化标准安全。围绕标准园创建,无极县投资173万元,在大汉村建成2.67公顷新型日光温室示范基地和苗圃基地,并对王村20个大棚进行了棚室改造。该县还积极与中国农大、河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系,聘请技术指导专家制订标准园建设和技术方案,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同时,该县健全完善检测网络,实现了对所有蔬菜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监督抽查率100%,对所有实行市场准入的生产经营单位和蔬菜品种监督检查率达到100%。目前,全县设施蔬菜种植已由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不足667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300公顷,蔬菜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4)改革耕作制度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石家庄市大部分耕地都以单作为主,实行一年一熟制,光能利用率不高,土地产出率低下。随着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石家庄市的耕作制度逐步由一年一熟制度变为一年两熟制。扩大了间作套种面积,提高了复种指数,使石家庄市的农业生产总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开渠、修库、打井,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石家庄市境内有大小水库228座,其中,4座大型水库,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口头水库、横山岭水库;8座中型水库为八一水库(蟠龙湖)、红领巾水库、石板水库、下观水库、燕川水库、白草坪水库、南平旺水库、张河湾水库。2009年以来,石家庄市水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把水利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加快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滹沱河综合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大力开展节水灌溉、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小型农田水利、防洪保安与抗旱水源等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6)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上的耕、种、浇、收、运、打等工序多以畜力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同时农资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河北省质监局公布了2010年度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全年共抽查农资类生产企业283家288个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5.80%,较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17.50、18.1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

(7)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农作物品种实现了优质高产优种化;施肥推行了因地、因肥、因作物品种配种施肥法;除虫防病技术也有较大改进和提高。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8)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