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如题所述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从公元907年唐哀帝李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而后汉仅仅四年,后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这一段历史,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断强大,他们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从出版史角度看,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仅刊刻了《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而且还于广政十四年(951),经营了「广政石经」的刊刻。这个石经和以前的石经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连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迈评价其「犹有正(贞)观遗风」。此外,后晋的刘等,还撰成了《唐书》二百卷,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吴越的罗隐,是这一时期较有名的文学家,著有《罗隐甲乙集》,收其诗作,今已不传。今可见者,有《四库全书》所收《罗昭谏集》八卷。西蜀的韦庄、欧阳炯,南唐的冯延巳、中主李景、后主李煜,都擅长写词,均有不少名作传世,开宋词鼎盛之先河。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留传至今的绘画珍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0

五代十国的历史,按历史时间先后: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朝代至此完。 三: 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宁夏金元明清; 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四: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阉乱後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  清顺治 据神京 至十传 宣统逊  举总统 共和成 复汉土 民国兴  五: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2个回答  2017-10-09

李存勖死后,后唐帝国几经辗转,又存活了10年。936年,后唐帝国战将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五代的第三代。

937年,吴国发生政变,权臣李昪(词人皇帝李煜的爷爷)强迫吴主禅位,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这是十国的第九个国。

南方诸国当中,南唐的势力比较大,尤其是在945年消灭闽国之后,国力更是达到巅峰,成为南方第一强国。(没过多久,闽国的残余势力夺回闽国东部,保留国号,但是向南唐称臣,南唐只是占领了闽国西部。)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人奴颜卑膝,遭到了内部的强烈反对,他去世之后,新帝有意扭转局势,摆脱契丹人的控制,因此与契丹交恶。947年,新帝成为俘虏,后晋被契丹人消灭。契丹人原本打算入主中原,然而因为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致使中原百姓反抗不断,眼见局势不可收拾只好撤离,盘踞在太原的刘知远(原为后晋大臣)趁机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五代的第四代。

五代十国所有的政权当中,后汉的寿命最短,从立国到亡国,只有短短4年。

说到这里,该说说后晋、后汉这两个正统政权与南方诸国的关系了。之前,后梁和后唐虽然势力有限,但是它们对南方政权都有一定的威慑力,后晋和后汉不同,把这两个政权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的对外政策有共同特点:对南方政权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笼罩在契丹的阴影中,受制于人,自顾尚且不暇,遑论经略南方?南方诸国了解后晋和后汉的软肋,纷纷和契丹交好,还时不时利用契丹敲打一下它们,比如闽国的使者某次被后晋扣押,闽国屡次交涉无果,请求契丹出头,迫于契丹的压力,后晋只好乖乖放人。

第3个回答  2017-10-10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5]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6]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7]  ,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8]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9]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10]  [1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第4个回答  2017-10-10

李存勖死后,后唐帝国几经辗转,又存活了10年。936年,后唐帝国战将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五代的第三代。

937年,吴国发生政变,权臣李昪(词人皇帝李煜的爷爷)强迫吴主禅位,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这是十国的第九个国。

南方诸国当中,南唐的势力比较大,尤其是在945年消灭闽国之后,国力更是达到巅峰,成为南方第一强国。(没过多久,闽国的残余势力夺回闽国东部,保留国号,但是向南唐称臣,南唐只是占领了闽国西部。)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人奴颜卑膝,遭到了内部的强烈反对,他去世之后,新帝有意扭转局势,摆脱契丹人的控制,因此与契丹交恶。947年,新帝成为俘虏,后晋被契丹人消灭。契丹人原本打算入主中原,然而因为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致使中原百姓反抗不断,眼见局势不可收拾只好撤离,盘踞在太原的刘知远(原为后晋大臣)趁机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五代的第四代。

五代十国所有的政权当中,后汉的寿命最短,从立国到亡国,只有短短4年。

说到这里,该说说后晋、后汉这两个正统政权与南方诸国的关系了。之前,后梁和后唐虽然势力有限,但是它们对南方政权都有一定的威慑力,后晋和后汉不同,把这两个政权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的对外政策有共同特点:对南方政权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笼罩在契丹的阴影中,受制于人,自顾尚且不暇,遑论经略南方?南方诸国了解后晋和后汉的软肋,纷纷和契丹交好,还时不时利用契丹敲打一下它们,比如闽国的使者某次被后晋扣押,闽国屡次交涉无果,请求契丹出头,迫于契丹的压力,后晋只好乖乖放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