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与诸葛亮,哪个更厉害?

如题所述

在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两人一直是并驾齐驱,难分伯仲的。但是人们对诸葛亮的认识大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要是真正的细论起智谋来,还是刘伯温更胜一筹。
 

刘伯温名基,元末明初人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诸葛亮汉末三国时人,他辅佐刘备定蜀汉,三分天下尤其一。然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价“理民为长,奇谋为短”,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治理,而不善运筹帷幄,有如汉初之萧何。然而刘伯温却是朱元璋大多数计划的制定者。他为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这也是使朱元璋得以完成帝业的战略。朱元璋称其为“吾之子房”。当然后方的安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二人也是只在伯仲之间,在智谋上还是刘伯温更胜一筹。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自古农民起义很难成功,大多是被镇压,或是内部瓦解,然而在刘伯温的辅佐下朱元璋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跃而成为一代帝王,这难道不是刘伯温的谋略吗?再说诸葛亮,刘备自认为汉室宗亲,当时社会人心向刘,刘备有这正统的优势和人心的所向,然而诸葛亮也只是让他三分天下有其一,孰高孰低自明。

然而要说到治民,刘伯温可就要比诸葛亮就要逊色多了,由于正史中对刘伯温理民之事记录不多,所以也只能猜测了。如果刘伯温真善治民则正史之中定会有所记载,所以他的理民之术怕是要逊于诸葛了。

说到诸葛亮理民,那正史中记载的可就多了,不知大家看没看过《中国通史》其中有一个专题讲诸葛亮治蜀,在其中其理民之才尽显。他采取务农止鼓,闭关息宁的方针增强国力。他执法公允,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使民贫国弱的的蜀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他解决了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并且整修都江堰,使蜀国国民安居乐业,逐渐富足。

所以诸葛亮与刘伯温数业有专攻,二人各有所长。所以二人还是难分伯仲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4

个人认为刘伯温较之诸葛亮厉害。


有句话嘛,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比不是高低立现么,一个是助其主三分天下,一个助其主一统江山。


《三国演义》是一本牛B的小说啊,中国人了解三国的三国绝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三国,这本书成功的给三国人物定了型。


诸葛亮轻摇羽扇借东风。


木讷到呆板的鲁肃。


奸诈的曹操。


仁义宽厚爱哭的刘备。


七进七出救幼主英勇无敌的赵子龙。


喝断当阳桥的黑张飞。


然而,我的亲们,这都是小说啊。小说能信吗?你把小说当历史读啊。但是中国人就是信,看个电视剧,看到曹操输就想拍手叫好,看到刘备输就哀痛不已。


有时间有兴趣去读读《三国志》,看完应该会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毁了。


诸葛亮没有用过空城计,那是罗贯中把曹操的事情安在他头上,火烧博望也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而且纵观诸葛亮一生打仗,有几次赢的?有吗?有名的战役,赢过吗?刘备貌似一直在逃难,荆州四郡是借的,估且算借吧,进蜀是愚蠢的刘璋邀请他去的,本来是请刘皇叔看在同为宗亲的面子上帮他把好门户,没那想到请神容易送神难,最后把自己的地盘也送出去了,貌似也没打什么大仗。


哦哦哦,七擒孟获。


孟获是谁,孟获是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据考证是彝族人,三国时候,估计也比野人强点有限,七擒一个野人首领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正规军打部落首领~~~


刘伯温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下面呈上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的时务十八策与君共赏之: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吊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战中原,元兵不堪其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


  策三:陈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为秦兵“的”也。故曰: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己矣!为今之计,仍宜暂假韩宋名号,免为元兵之“的”。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


  策四:建康为六朝故都,西襟荆、楚,东系江、浙,依山凭水,宜守宜攻,实建基之开府,定鼎之中枢,况龙蟠虎踞,帝王气象巍巍,居之可占大时之利。


  策五:陈友谅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荆、襄,窥伺江东已久。张士诚窃踞江、浙,称孤道寡,若东西夹击,势必腹背受敌。殆矣!然则,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胁下,*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众系盐民啸聚。茶、盐为一代之私禁,民无所养而官不能恤,故铤而走险。私禁可原情而贷之,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此不战而屈之法也。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谣薄赋。元政无道,应以为鉴。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字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贤者政之本也。桀纣暴虐,小人逞奸;晋灵无道,邪恶当权。忠不见用,贤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强,士众则强。汤、武得伊、吕而兴;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宫,必试其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而来归矣!


  策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用为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无所不收,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无耕则兵行不继,轻战则民不安居。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


  策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诚能遏其人盗,通之于天地之盗,则物阜民康,源长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盗之者无禁。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则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国不自富,民足则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众,则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则萃天下之怨。是以赏禁僭,罚禁滥。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


  策十四: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以我之敌,敌敌,敌不敌,乃胜。
  策十五:制万变者在于专;察万微者在于定。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是以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策十六: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而后编户定籍,保甲连环。如此则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不致背井流徒。致敌之因既除,祸胎从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兴塾廷师,令童蒙敬习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知礼义,人规矩,以正纲纪,以敦风化,此治乱弭祸之大本。


  策十八: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第2个回答  2017-05-08

刘伯温与诸葛亮,哪个更厉害?

那我问你,关公和秦琼谁厉害?

忍者神龟大战黑猫警长,这个我倒是知道,黑猫警长用装着核子弹的手枪把忍者神龟干掉的了。。。。。。


好吧,我们说正事吧,

诸葛亮啊,

火烧博望坡,夏侯惇跑了。

火烧新野,曹仁跑了。

火烧赤壁,曹操跑了。

诸葛大大肯定与费翔交好,与萧敬腾有深仇大恨!


至于骂死王朗,已经鬼畜的不行了,堪称洗脑!

还有还有,

 阳平弹琴退司马,

死孔明吓走活仲达。

我擦,拿错书了,拿着本《三国演义》,这不是历史,这是个小说。没看写的是“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所以,你脑海中的诸葛亮要是按照《三国演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那就只能呵呵呵呵呵呵。


刘伯温嘛。。。

有一个传说,说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诸葛去世后一直心有不甘,想再来人世,

阎王说:你就别做梦了,你想再回人世,除非日月同行,结果大明气运到来,诸葛亮再回人间,化名刘伯温。。。。。。


刘伯温有个好东家,为什么说好呢?

因为他的东家成功了,统一全国,他也就成了开国功臣。

 

刘伯温共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大出名啊。。。。。。

 从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来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当军事参谋,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是投奔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做起义军的参谋。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排到了刘伯温。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十年、这时他也已经六十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可能是后期过度的神话了吧,和诸葛亮差不多吧。。。。。

你看哈,你一问诸葛亮,第一印象就是《三国演义》。一说刘伯温,就是《烧饼歌》,要么就是”老刘老刘,快来加油!“


我们就看着热闹就行了,这就是你非要说大秦帝国和罗马帝国谁厉害,这玩意让人怎么说?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就是靠猜啊!

第3个回答  2017-12-14
诸葛亮比刘伯温厉害,诸葛亮是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错在他本不应该保毫无才能,不懂军事,只会哭,只对关羽,张飞讲仁义,永远扶不起的刘备与刘婵(其实,刘备与其子一样是永远扶不起的阿斗)!
第4个回答  2018-03-12
答栏目
刘伯温与诸葛亮,哪个更厉害?

写回答查看12个回答
夏心意520
关注

个人认为刘伯温较之诸葛亮厉害。
有句话嘛,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比不是高低立现么,一个是助其主三分天下,一个助其主一统江山。
《三国演义》是一本牛B的小说啊,中国人了解三国的三国绝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三国,这本书成功的给三国人物定了型。
诸葛亮轻摇羽扇借东风。
木讷到呆板的鲁肃。
奸诈的曹操。
仁义宽厚爱哭的刘备。
七进七出救幼主英勇无敌的赵子龙。
喝断当阳桥的黑张飞。
然而,我的亲们,这都是小说啊。小说能信吗?你把小说当历史读啊。但是中国人就是信,看个电视剧,看到曹操输就想拍手叫好,看到刘备输就哀痛不已。
有时间有兴趣去读读《三国志》,看完应该会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毁了。
诸葛亮没有用过空城计,那是罗贯中把曹操的事情安在他头上,火烧博望也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而且纵观诸葛亮一生打仗,有几次赢的?有吗?有名的战役,赢过吗?刘备貌似一直在逃难,荆州四郡是借的,估且算借吧,进蜀是愚蠢的刘璋邀请他去的,本来是请刘皇叔看在同为宗亲的面子上帮他把好门户,没那想到请神容易送神难,最后把自己的地盘也送出去了,貌似也没打什么大仗。
哦哦哦,七擒孟获。
孟获是谁,孟获是中国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据考证是彝族人,三国时候,估计也比野人强点有限,七擒一个野人首领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正规军打部落首领~~~
刘伯温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下面呈上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的时务十八策与君共赏之: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吊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战中原,元兵不堪其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
  策三:陈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为秦兵“的”也。故曰: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己矣!为今之计,仍宜暂假韩宋名号,免为元兵之“的”。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
  策四:建康为六朝故都,西襟荆、楚,东系江、浙,依山凭水,宜守宜攻,实建基之开府,定鼎之中枢,况龙蟠虎踞,帝王气象巍巍,居之可占大时之利。
  策五:陈友谅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荆、襄,窥伺江东已久。张士诚窃踞江、浙,称孤道寡,若东西夹击,势必腹背受敌。殆矣!然则,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胁下,*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众系盐民啸聚。茶、盐为一代之私禁,民无所养而官不能恤,故铤而走险。私禁可原情而贷之,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此不战而屈之法也。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谣薄赋。元政无道,应以为鉴。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字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贤者政之本也。桀纣暴虐,小人逞奸;晋灵无道,邪恶当权。忠不见用,贤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强,士众则强。汤、武得伊、吕而兴;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宫,必试其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而来归矣!
  策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用为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无所不收,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无耕则兵行不继,轻战则民不安居。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
  策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诚能遏其人盗,通之于天地之盗,则物阜民康,源长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盗之者无禁。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则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国不自富,民足则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众,则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则萃天下之怨。是以赏禁僭,罚禁滥。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
  策十四: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以我之敌,敌敌,敌不敌,乃胜。
  策十五:制万变者在于专;察万微者在于定。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是以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策十六: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而后编户定籍,保甲连环。如此则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不致背井流徒。致敌之因既除,祸胎从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兴塾廷师,令童蒙敬习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知礼义,人规矩,以正纲纪,以敦风化,此治乱弭祸之大本。
  策十八: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66
查看12个回答下一条回答
囍迎春花



刘伯温之所以能一统天下,那是因为他面临的对手都是一群猪,而三国时期不同,诸葛亮面对的是足智多谋,非常强大的对手,如果把猪葛亮换成刘伯温,刘伯温也未必有诸葛亮强多少,反之,如果诸葛亮生在明太祖时期,估计三到五年就可以帮朱元璋统一天下,可惜孔明一生才学,虽得其主,确未得其时。惜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