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街道的人文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追溯始于东晋义熙年间之沙村县县治——“古县”的历史,县治土著居民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600余年,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说,烙印下许多独特的地方文化。近百年间,江西、江浙、莆仙、福州、福清、闽清、闽南等外地人前来经营布匹、药材等商业,纺纱、织布、雨伞等手工业、以及航运、渔业、建材业等;闽西客家人举家驻扎山上制笋造纸;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城(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理发师、厨师、裁缝师等工商业、工手业者内迁未返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支援山区建设者和部份“下乡知青”随缘成家或安置就业在凤岗;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大批客乡外籍人员、本县外乡镇农村剩余劳力和有织之士纷纷前来投资办厂、经商打工、成家定居。先前的唐末黄巢起义、明代邓茂七起义、清末太平军等农民革命中失散的义军以及前来镇压的官司兵也大都定居镇境内。解放初期,南下大军解放沙县后有不少南下干部服从组织安排驻留境内参与地方建设。因此,外籍人较多,语言较复杂,普通话较普及,不少人能听懂福州、闽南等地方言。本土属闽中方言区(含永安、三元、梅列等市区),与古代建安郡各县相近,与现代闽北各县方言有不少相同之处。镇民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小吃遍街巷;信用达观,纯朴大度,易于接近交友、合作经商;竞争意识强,穿着时尚,住宅考究,环境优美,汇集了四面八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沙溪龙舟竞渡”、“沙县小吃”、“沙县肩膀戏”以及“勤劳聪慧、务实求新、永不示弱”的文化底蕴。
“凤岗”风光秀丽,地灵人杰,现有各类旅游资源约占全县总量的50%。省级名胜风景区大洲淘金山旅游区的远古时代大型“三叠岩”化石、稀有的千年铁树群、当代堪称“华夏第一”之整体石雕卧佛(燃灯古佛又称定光佛)和明代中叶号称“铲平王”邓茂七农民起义军遗留的将军古寨址等景点;沙溪沿岸的“十里平流”、“七峰叠翠”、“仙舟”半岛、“廿八曲性天峰”、古县溪面“月牙平湖”等自然独特的山水风光;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古城隍庙和古榕树;闽东南沿海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隍庙;南宋名相李纲在沙居所、被称为“寓轩”的兴国寺;北宋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爷罗从彦纪念馆;明代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元老、时任户部尚书的陈山夫人墓;明代时任南京守御太监(三姑村李氏太三公、又名王敬)父母之墓;清代年间,从安溪蓬莱岭美迁徙水美村的张氏先祖们先后营建的三座结构独特的古堡群等等40多个大小景点景物星罗棋布。沙溪上下游湾多水急,滩礁密布,进入境内溪面顿时开阔,从大洲到古县约5公里地段河水波平如镜,两端望不尽来去水向,有如山城出平湖,波光涟漪,令人赏心悦目。
相传,古时凤岗山下的扬篢坂(今县政府驻地)及其周围,茂林修竹,古树苍天,七峰叠翠、十里平流、瀑布洞天等自然风光十分诱人(旧时的“沙阳八景”有七景在境内),曾使许多凤凰栖落山岗繁衍生息,故县城溪北区域史称“凤林岗”。扬篢坂的“篢”,旧时即指扇风取凉之用具;因为风景独好、视野开阔,远途跋涉者路过此地都会扬起扇子驻足歇息观赏一番。又传,沙溪城区河段古时有条镇溪之“虬龙”(有角的小龙,传说中为龙的九子之一)出现,故称“虬江”,沙县县城简称“虬城”。宋代名相李纲任国史编修时,因上书国事被贬到虬城,谪居期间常泛舟河上(国史编修别称“太史”),故虬江又称“太史溪”。原凤岗位于虬江两岸,北靠凤岗山,南临凤凰山,可谓龙凤呈祥各镇一方,历代八方乡里有赞誉“虬城是风水宝地”之说。历代城区“溪中百舸争流,陆上商贾云集”,经贸发达,较为富有,故又素有“金沙县”之美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