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丝不苟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日常工作中一项费时低效的任务,然而其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一次作文下来,作文簿像小山一样压在语 文老师的案头,老师辛辛苦苦地“精批细改”,有的要一直忙到下一次作文即将开始时,再加班突击一下才勉强改完.所谓“评讲指导”,也大都是匆匆搜几个“典型案例”,向学生打一通褒奖加指责的“马后炮”.许多有经验的写家都承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训练的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尤其是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加工和完善的过程.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适合,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
   一、启发诱导,以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叶老认为,所谓改动,实际上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那些想得不完整的地方改正过来.教师不要替学生写文章,不要把学生的文章勾掉抹掉,再大段大段地替他说些话……在批改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想办法使学生注意和了解他的作文为什么要这么改.这一点要是做不到,学生对改过的地方毫不理会,那么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工夫就白下了.
   总的说可以分两步走:先从宏观入手,从总体上看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符合题旨要求、重点是否突出、有无缺漏错讹或重复累赘现象、结构是否完整、顺序有无颠倒、各部分之间是否衔接、前后是否照应等;再微观细察,从局部上逐段逐句推敲,看各段内容是否明白、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贴切、有无错别字等.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精当的提示指导.
   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文批改的启发诱导“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然,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但是,“最好与学生共同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经过点醒,本来忽略的地方注意了,他动脑筋了,脑筋动过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哪个不对、哪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此为启发式之一:点醒.
   与学生商量的当儿,必须把问题扣准,原因辨明.例如,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字、一个“了”字,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句号、一个逗号,改动全有理由.此为启发式之二:商量.
   二、先通篇阅读,以求批改的针对性
   叶圣陶认为,评改一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既是研究,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提起笔来就改,而应该先通篇看几遍,既要从大体上看,还要从细节上看,考虑内容正确不正确、完满不完满、选材适当不适当、结构严密不严密、语言切当不切当.这样,评改才能有针对性:哪里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不完满,该添补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着,该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该补上;哪里的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安排才严密.总之,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开头就改动字词语句,这不是个好办法.所有字词语句都是为全篇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不先考虑中心意思而先考虑个别语句,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不适当.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
   其批改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准确.“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准确”,就是要在物—情—辞相互转换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心物同构”(意能“称物”),“言为心声”(言能“逮意”).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表达正确,不犯常识性错误;实事求是,写什么是什么,写什么像什么;表达皆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发自内心,而非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二是得体.言语能力就是交际能力,它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和怎样讲等能力”.如果说语言能力着眼于“合语法性”,交际能力则着眼于“可接受性”.所谓“得体”就是让言能“适境”,话语“可人”.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说话要看对象、注意场合.三是生动.所谓“生动”,就是所说所写具体形象、真实感人,能引人入胜,具有艺术审美效果.具象邀人观赏,抽象则宣告观止:要想文章生动,首先必须有具体的细节,鲜活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敏化他们的感官和情感思维,培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让他们明白:看得仔细真切,才能写得具体形象;想得动情入迷,才能写得引人入胜.
   三、不光看,更要念,以求发现问题的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的东西,仅要求其子女每天“写一点”.空闲时,叶老让孩子把当天写的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时,不轻易说“写得好”或“写得不好”,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到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读下去.
   自己念自己听,听听是否顺耳——这可以称之为“语感诊断法”.修改文章要依赖敏锐的语感,“文字依附于语言,视觉语感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有时确实不如听觉语感可靠.因此,鉴别言语对象的正误、美丑,最后还得凭仗听觉语感.按叶圣陶的说法,语言通顺就是做到“‘上口’和‘入耳’两个条件.说起来挺顺当,听起来不含糊,才能使读者完全懂”.“上口”即与通用语言习惯相似,“入耳”即与受众心理机制相似.
   “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上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帖,而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反过来,念下去不顺当,比如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写东西表达意思,本来跟说一番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说话用嘴,写东西用笔.因此,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四、呵护童心,多就少改,培育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他强调,写好批语要“考虑怎样才能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教师改作文,对于那些改动的地方,必须说得出所以改动的理由来.为什么这几个字多了?为什么这句话不通顺?为什么这个词用得不对?为什么要添几个字或者去掉几个字?老师要想清楚了再改动.对孩子的作文千万不能求全责备、乱加指责.保护孩子习作的积极性是最最重要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熏陶、积淀、涵养的过程.在指导修改加工的过程中,切记要呵护童心,坚持多就少改.
   批改作文,叶圣陶一贯主张要“多就少改”.他说:“批改要尽量尊重原作,能不改的就不改.应该尊重别人的意思,凡是说得正确的,表达得明白的,就不动它.”其实,早在1911年叶老发表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他就已明确指出并详加论证:“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如某处意义有未完之处,补入如何如何一层,则较完整而周密;某处字句有粗疏之嫌,倘作如何如何说法,则较精当而经济.如是,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亦不失教者辅导之旨矣.”
五、面批面改,提高师生共改的亲和力
   小学生写作文,其主要目的在于练习,并非进行文学创作.因而教师的批改应重在指导,而非鉴赏.既然是指导,那么面对面的交流就来得更为自然,更为有效.叶圣陶先生在《作文的练习——跟北师大女附中语文教师讲话的提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教师独改,不如与学生共改,为效更大.假定学生自己已认真检查过,修改过,而犹有不合处,是必出于疏忽.师生共改,老师即宜注意引起他们自觉其疏忽.彼觉其疏忽,且能自知如何改,当然让彼自改为最妙.待教师指出某处有疏忽,而彼尚不自觉,其时必甚感困惑,于此而为之改,必较发还改本去看印象更深.此法为师生共思考,共找适当的语言,效果肯定是好的.”这是叶老对“面批”的具体阐述,其方法、其意义尽在其中.
   面批的效果无疑是好的,但其工作量巨大,在现实教学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叶老也说“所惜不能普遍做”,同时又提出“总望设法能适当地做”.这就提示我们在作文批改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将多种批改方式相结合.一次习作,面批数本,一个学期总能给每个学生一次面批的机会了.其实,面批并不重在修改完一篇习作,而重在使学生从中获得修改文章的方法,学到遣词造句的本领.
   六、鼓励自改,培养学生批改的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教师改作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
   至于方法,叶圣陶说,空谈该怎么写是无济于事的.“凡是能力,总得在实践中锻炼.”训练越多越好,但是只管练习,不给批改,学生不易提高.而要求篇篇精批细改,显然难以办到.为此,叶圣陶建议换个方法:“或者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两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同讨论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回作文在小组中相互提意见,有教师指导进行修改.”这样,老师精批细改就是“举一隅”,鼓励和组织学生“自改”就是“反三”.老师也可以随时启发指点,而学生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同样要发现问题,斟酌批改,获得妥帖的处理和透彻的理解.只要师生都认真,同样能取得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可以不依靠旁人而自己主动写作和批改了.
   学生完成一篇习作,在经过教师指导、拟就草稿、评议修改等步骤后,交给老师的定稿应该说是“学生自己已认真检查过、修改过”的了.作文中如还存在一些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条理不清的问题,那就正如叶老所说,要么是疏忽了,要么是能力不及没能觉察到.疏忽之处,教师提醒一句便行,不需越俎代庖;能力不及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点拨讲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远比教师将自己的见解直接写到纸上更为有效.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自己经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参照老师提供的范型,查找自己的(下转第23页)
  (上接第21页)长短得失,归纳主要的成功的经验和收获、突出的毛病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与亲密的“笔友”切磋,或参与小组座谈,相互传阅习作,通报各自的成功经验,讨论彼此存留的问题.
   其次,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叶圣陶十分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多次在文中倡导让学生自己改作文,“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叶圣陶非常注重学生指导,他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七、长善救失,留下成长足迹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所谓“自反”,就是回过头来重新要求自己.作文评价和作后指导,不是为了褒贬过去,而是为了开启未来.关键是要在深刻检讨、明确长短得失的基础上,通过“自反”,“长善而救失”,不断完善自己,促进持续发展.
   首先,要认真阅读经老师批改过的习作,理解批改符号,明白批改意图,认真研究并以积极行动回应教师的批改意见.对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要一丝不苟地予以订正;有脱漏、颠倒、不衔接的,要认真予以修补.必要时,可以重写重点段落乃至全文.
   其次,要做好评议记录,填好写作档案.新课标指出:“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每个学生都应当建立自己的写作档案,教师应帮助他们设计档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总的说宜简不宜繁.可以采用表格形式,由老师统一印发,让学生按项填写.
   第三,为自己留下一本最美丽的“相册”.人人都想把自己最漂亮的相片搜集起来,编辑整理,装入相册,以作永久纪念.如果能把自己整个学生时代的每篇习作(可以节选精彩片段),亲笔誊清,按年装订成册,那就等于为你留下了言语生命的成长足迹,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奖罚,而是为了鼓励反思、促进发展.指导学生的习作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死盯着学生的写作结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要对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跟踪考察,从材料准备到酝酿构思、从落笔起草到修改加工进行全程诊断、系统指导.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都应当端正评价态度,把握评价标准,坚持激励为主,呵护成长,防止以片面误判损害和误导学生.评价小学生作文,要多一点激励,少一点约束;多容忍一点真实的稚嫩,少苛求一点虚假的成熟.尤其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放胆文”.要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惜一切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有些语言错误,只不过是他们语言学习不同阶段的真实反映,学生会按自己的进程发展的.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冒险,敢于尝试,大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不准确,也不是失败者.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