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工业城

如题所述

适应性

一个地区能否构建智能产业园区,关键要从区域区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创新能力等维度来衡量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适用性。

我国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4.0将在各地区长期并存。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用硬件控制),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工业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技术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过。

不同智能产品(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度差异,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不同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回收周期也有区别。智能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来选择智能产业(或服务)、主题、企业和项目,而园区的发展战略受制于区域发展战略、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发展战略。

系统性

产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有系统思维。

第一,需要有产业系统思维。一个园区,如果占地空间比较大,适合引进多种产业,需要明确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在园区,关联产业可以布局在园区里面或者周边。一个园区,如果是引进一种产业的专业园区,则需要明确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企业,譬如华为的欧洲小镇,则需要明确园区产业、城市与资本的系统之间的协同。

第二,要有区域系统思维。园区的产业系统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处于上中下游的同一纵向价值链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对接,共享资源与市场。处于横向的相关联产业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园区的产业规划还需满足上位政策规划的要求,在满足上位政策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的规划发展。

第三,要有战略系统思维。产业园区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较大运营体量、足够“自持运营”能力,这又需要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制定很好的开发运营战略。

创新性

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创新性推进规划质量进入新层次,园区主题、招商方式、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进行创新。园区主题的提炼需要精简,定位瞄准细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经营;园区招商需要与产业规划无缝对接,需要对目标产业与企业深入了解,建立项目库。招商还可以联合入园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利用企业网络拓展招商资源,实现产业联盟招商。

产业园区需要培育企业成长、培育园区未来的现金流。智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更多是新生企业,更需要各种培育服务。服务创新提高园区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优势在于其可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且能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大时代变革的先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激发了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热潮。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应立足长远,为未来的智能经济竞争做战略布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发展。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但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部署智能制造园区规划,首先要了解这是个什么园区种类。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而不管它生产什么产品。通俗说,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制造类园区。由于产业园区普遍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做好产业园区规划,才能使后续的招商运营更好地开展,避免空置等问题。

那么在进行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适应性

一个地区能否构建智能产业园区,关键要从区域区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创新能力等维度来衡量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适用性。

我国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4.0将在各地区长期并存。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用硬件控制),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工业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技术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过。

不同智能产品(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度差异,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不同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回收周期也有区别。智能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来选择智能产业(或服务)、主题、企业和项目,而园区的发展战略受制于区域发展战略、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发展战略。

系统性

产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有系统思维。

第一,需要有产业系统思维。一个园区,如果占地空间比较大,适合引进多种产业,需要明确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在园区,关联产业可以布局在园区里面或者周边。一个园区,如果是引进一种产业的专业园区,则需要明确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企业,譬如华为的欧洲小镇,则需要明确园区产业、城市与资本的系统之间的协同。

第二,要有区域系统思维。园区的产业系统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处于上中下游的同一纵向价值链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对接,共享资源与市场。处于横向的相关联产业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园区的产业规划还需满足上位政策规划的要求,在满足上位政策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的规划发展。

第三,要有战略系统思维。产业园区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较大运营体量、足够“自持运营”能力,这又需要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制定很好的开发运营战略。

创新性

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创新性推进规划质量进入新层次,园区主题、招商方式、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进行创新。园区主题的提炼需要精简,定位瞄准细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经营;园区招商需要与产业规划无缝对接,需要对目标产业与企业深入了解,建立项目库。招商还可以联合入园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利用企业网络拓展招商资源,实现产业联盟招商。

产业园区需要培育企业成长、培育园区未来的现金流。智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更多是新生企业,更需要各种培育服务。服务创新提高园区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优势在于其可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且能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大时代变革的先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激发了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热潮。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应立足长远,为未来的智能经济竞争做战略布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9
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盘活和优化存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内资外资齐头并进,实现增量突破;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优势,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内源经济和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企业节能降耗,探索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四句话,一是盘活优化存量,继续做大增量;二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内外资齐头并进,内外源经济协同发展;四是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四一”,即狠抓一个核心,大力推进四个带动,建立一个机制。一个核心,是指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四个带动,是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区域带动、品牌带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一个机制,是指建立打造工业名城的保障机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