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一直流传到今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字记载。以至于时隔千年,我们还能了解到千年之前的人和事。现在考察古代的人物和事件时,更多的是参考古典文献以及流传下来的诗词,这两者在考察古代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也难免会有一些偏差。以至于如今我们看到的一些史实,可能和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李广。
很长时间以来,匈奴都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他们频繁的对中原进行骚扰,使得百姓不得安宁。为了平定匈奴,历朝历代都会派出大量的兵力前去与之对抗。而史上曾记载过的几员大将也就那么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我们都知道,这三个人是汉武帝时期平定匈奴的主力,其中卫青和霍去病更是有猛无敌,多次打胜仗,立下汗马功劳,加官进爵更不用说。
李广拿不出手的战绩然而相比之下,李广就没有那么多战绩了,李广多次领兵是不假,也确实与匈奴进行过不少大战,可是细数下来,真正大胜的却并不多。然而当时正是只有评战功才能加官进爵的时代,没有战功的李广就是领再多次兵,打再多的仗,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李广难封侯也不难理解,可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这样的李广却频频的受到历朝历代文人武人的提及呢?而与李广相比,卫青和霍去病的出现频率就没有那么高了。其实这件事和司马迁有脱不开的关系。
司马迁的无限美化首先来看看司马迁,他一生中最让人铭记的就是撰写了《史记》,这本《史记》在如今看来也有很大的价值,通过对《史记》的考察,我们可以更详细的了解到千年前的历史。可是尽管如此,《史记》也并不全是记实,有些事实被《史记》记偏了,李广就是被它记偏的一个典型代表。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与司马迁的腐刑有莫大的关系。当初公孙敖诬陷李陵为匈奴练兵,汉武帝一气之下将李家灭了族,而司马迁仗义执言,却得了个腐刑的下场。他本身就十分的气愤,因此在之后撰写《史记》时,将李家尤其是李广无限的美化。而现实中李广的缺点在被无限放大的优点面前就不值得一提了。加上后来《史记》也成了历朝历代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所以司马迁对李广美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悲惨境遇引人同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李家的境遇太过于悲惨。 同情弱者一直都是人性的特点,到了李广这儿也毫不例外。李广家可以说三代为将,为汉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自从李广自杀之后,李家家的日子就没好过过。尤其是李敖被诬陷,这更加显得李家境遇悲惨,于是便被世人所同情。而对他们同情力度最大的就是历朝历代歌颂李广的那些诗人。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但凡赞扬李广的诗词,最起码在作诗时,作者都境遇不太好。而这些诗词大都是表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古代诗人一个很大的特点。当他们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无法得到皇帝的赏识,为国效力、封官拜爵的时候,就会想起同样有能力而最终没有封侯的李广。也许久而久之,关于李广没有封侯的事情,就成了大家在作诗词之时的一个比喻,用来表示自己有能力却得不到赏识的这种无奈和悲愤。
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不管是文笔功夫十分了得,却上不了庙堂,还是领兵打仗能力十分高超,却没有兵可以让他领,这种人尤其喜欢借助李广来比喻自己。当然了,他们也深知李广的不足,也知道李广多次打仗却没有几场胜仗,甚至连死的时候都显得有些小肚鸡肠。然而这些缺点并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因此也会被他们自动忽略。
可是对于卫青和霍去病呢,这两个人不管是因为和皇帝的关系,还是因为战场上的实力,该有的他们都有了。而在济遇不好的诗人看来,没有什么想要借助他们来抒发的。历朝历代大家都有这样的做法,所以就导致我们如今再回头看看众多的诗词,觉得李广的知名度好像要大于卫青和霍去病。其实这并不是李广自己的功劳,而是后代人的加工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