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公孙丑上》)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这两段话表述了四层意思: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四个善端,即侧隐、羞恶、辞让与是非。二是认为。人之有“四端”,就如同人的身体有四肢一样,是其本身所固有,甚至是先天的与生惧来的;三是它们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四是指出,如果将“四端”“扩而充之”,就可以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人格因素。五是强调把“四端”“扩而充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培养与发展“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要指出的是,上述“四端”指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而言,是仁义礼智赖以发展和形成的基础,这是一般的共识。但也有学者认为, “四端”指仁义礼智本身。使其“扩而充之”,就可以发展为圣人。我们认为。仁义礼智是后天的形成物,属于社会范畴。不可能以萌芽状态而与生俱来。因此把仁义礼智归为“四端”是说不通的。而恻隐等确实是先天的形成物,属于感情范畴,能够以萌芽状态(“端”)而与生俱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是说,恻隐等“四端”是心理潜能。即人格潜能,是形成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的前提或基础。按孟子的意思,“仁义礼智根于心” (《尽性上》),没有此“四端”潜能的“根”存在,就不会有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的结构的形成。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