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转折点,为什么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如题所述

对于德国而言,战争的决定性要素从来不是战斗的不断胜利,而是资源。

不断胜利又如何,面对苏联的灰色大军,再多的胜利也不够,再多的俘虏也不够,苏联人口是德国的几乎两倍就决定了德国不可能在消耗战中击败苏联。

而德国的战斗,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战斗持续性不足。

(德国 一直处于石油危机)

这倒不是说德国的工业生产力不够,而是石油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德国失败的根源从不是其他而是石油不足。

德国在战争之初最大的助推力就是罗马尼亚的油田。

他的产量决定了德国闪电战的腾飞,可是随着罗马尼亚油田的产能有限,还有德国战争机器的不断扩大,闪电战的优势在石油缺乏的现状下成了伪命题。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就在于石油资源的争夺。

(斯大林格勒战略位置重要)

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他位于伏尔加河流域,是苏联最重要的运输枢纽城市,巴库的油田,后方的粮食还有无数的补给品都是经过斯大林格勒运输到前方,没有了斯大林格勒,苏联的战争将失去战争潜力。

有鉴于此,才有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

可是,这样的阳谋,是个人都看的出来,更何况是斯大林,于是死守斯大林格勒就成了苏联必然的选择。

而德国则在之前犯下了错误,那就是为了政治目的强攻莫斯科。最后在莫斯科城下损兵折将不说,还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让本就不多的后方储备捉襟见肘。

为了准备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苏联境内忍受冬天大半年,才在石油补给差不多足够之后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可是补给的所谓足够那等待的时间也给了苏联准备时间。

(闪电战无效)

当闪击战变成了阵地战,德国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苏联的战略纵深和那变态的天气,让无数人望而生畏,希特勒也在苏联经历了和拿破仑一样的困境。

纳粹德国在汇集了近百万人的大军不断轮流冲击斯大林格勒,最后却在准备充分的苏联人面前败下阵来,留下80多万人伤亡的数字之后,惨败而归,就连著名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也投降了。

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无疑对希特勒是当头棒喝,让他痛彻心扉。

德国士兵可不是苏联的灰色大军可比,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特别是其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六集团军,几乎是德军最精华的部队,他们有最优秀的军官,最优秀的战士,最后却成建制的投降。

这损失无可估量!

巴巴罗萨计划时候意气风发出击苏联的德国500万大军(百万为仆从军),兵分三路在进入苏联战斗近两年后,其实已损失近百万人,再加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损失的84万人,德国大军三去其二,而新招募的军队也没有之前的精锐,这就让德国大军变得虚有其表起来。

(500万大军进入苏联)

而且战役目的没有达到,也让德军的战略资源危机越演越烈,战略资源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续装备也好,石油资源也好,补给不足。

补给不足带来的就是闪电战成了伪命题,没有了突击能力的德军,和苏联越老越多的大军比起来,节节败退就成了常态。

况且,苏联大军还有一个德军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来自美国那源源不断的援助,这都是苏军战斗力剧增的要素。

一个500万精锐三去其二,战略资源时刻处于短缺状态。

一个虽然牺牲众多,可是国内人力资源充足,还有大规模外援。

此消彼长之下,战略态势的转变不可避免,最后德国的颓势越发明显,也就成了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