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插画-如何从零开始绘制线性插画风景?来看高手的设计思路总结!

如题所述

插画造型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点、线、面;

点的形象,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但在实际构成练习中点要见之于图形,并有不同大小的面积。至于面积多大是点,要根据画面整体的大小和其它要素的比较来决定。点在构成中具有集中、吸引视线的功能。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几个点会有虚面的效果。

线在造形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面的形是由线来界定的。也就是形的轮廓线。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意念。粗线有力,细线锐利。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关系,线还有很强的方向性。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而曲线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面具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两大类:一是实面,一是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密集机动形成。

点的构成形式,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面化感,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线的构成形式,线是点移动的轨迹、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还有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

面的构成形式:面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徒手的面;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如何从零开始绘制线性插画风景?来看高手的设计思路总结!

一直研究线条,就会发现,线条除了表现我们普通日常所见的图标化的个体以外,还可以表现更大更复杂的风景。但是后者会有一定难度,如果线条比较粗的情况下,尤其无法更好去展示细节(比如要表现云朵或者空中漂浮的柳絮等)。当时我有点卡在这个思路上没有进展。

过两天,我突然凭空有了灵感,想到了「简化」这一条路。尝试用简化的方法,虽然看起来粗糙,但又进入到新的层面。我想我们不是要单单造景,而是要传递景色。因此,景色用线和色块的组合,就这样一步步展开。

灵感来源

于是我有了这一组作品大千之镜,这一组作品就是基于粗线+景色的方式来创作,其中重点的表现是「色」(渐变组合)。

提示:

本操作注重设计思维的过程,不涉及到软件的具体详细操作,如果对软件操作生疏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到这里看看这个简单的快速上手AI的操作视频。

△得到形状的四种方法:拼、减、裁、画

参考照片不等于临摹照片

外景的绘制,需要非常概括化。由于这里我们的规划是把景物画在一个小圆矩形的框内,其实空间是很有限的。因此线条的设置也就要趋于简单。

简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你可以用照片开始研究。当然,我在创作的时候,不止借鉴了一张照片,而是把多张照片进行结合参考。

参考照片里的布局、构图、透视然后提炼最基本的形状。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看下面这支视频:

△灵感怎么来?参考照片的几点技巧

构建基础线条

如果在细节并不累赘的情况下,简化的图案可以采用网格来帮助表达。当然这取决于你的习惯。

STEP01

打开AI,新建一个1600*1600px的文档。在这个文档中画出一个圆角矩形,然后在这个圆角矩形当中谋篇布局。首先用几个线条把最大的基础形勾勒出来。外框线条采用30px,而内部的线条可以稍微减小,变为25px,再细可以变为20px。

线条的粗细设置原则就是让其遵循一定的韵律感,比如都是5的倍数。

图案犹如搭积木那样建立起整个画面。

STEP02

继续以搭积木的逻辑来填满左边建筑群的画面。这时我们要学会跳出「技」的思维层面,这在我的授课经验当中也反复和学生强调:我们并不是在学会如何画这个对象,比如这里我们在绘制小镇风景。我们学会的是背后的创作思维。

这里我引用一段丰子恺在《认识绘画》这本书里的原话:

「图画就同数学和体育一样。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是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

用在这里,就是通过画小镇、建筑的过程来训练自己对线条造型的能力。而这个能力表现出来就是既符合建筑的外形,又能让它看起来美观自然。

STEP03

继续往下,就是把我们的形状再一次优化。优化形状有两个层面需要注意:

形状衔接是否闭合

整体的形状是否均匀

这是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向。然后再适当调整增删形状。

STEP04

增加细节一般来说是最后一步的框架工作。这时我们又要切换一个角度:刚开始我们把线的作用看作是建立轮廓,这时,需要拿线来当作细节的描绘担当。比如下面用一个苹果作例子,你就能理解了。线的两个作用:勾勒和描绘,在这里就能体现出来。

因此这里增加的细节(窗户、门、波浪、海鸟等)都是发挥线的描绘作用。

到这一步我们的轮廓线就完成了。这时可以将它们扩展外观。

在很多LOGO设计当中,到这一步其实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大部分扁平风格的LOGO都只需要一个轮廓,色彩可以是一个随机的单色。

色彩框架

建立色彩框架,其实就是找到一种观察色彩的角度。利用两个色彩间的关系演化成一个色彩阵列。在下面这个视频中,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色彩阵列。

△色彩阵列:给初学者的色彩框架图

STEP01

依据上面的理论,我获得了这个色彩阵列。我们的色彩就从这里开始。主色确定为蓝色(这从我们的照片里获得了灵感),次色为粉色和薄荷绿。

STEP02

当然,色彩阵列的作用并不是要让我们用上所有的色彩,仍然根据实际的情况去繁化简。在关键的色彩上进行不断的尝试,找到最好的组合。

运用形状生成器工具来进行上色,把主色进行分布。

STEP03

继续运用上次色薄荷绿,这时大家要注意色彩的微妙变化,在单一色彩出现的时候,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一旦加入了第二种颜色情况就开始变复杂了。

这也和我们平时生活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什么都好,两个人就会出现人际关系。复杂的让人头疼也让人欢喜的关系,就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起伏。

我们看到虽然我们运用次色,但也在部分色块上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上的变化,这也是有了色彩阵列后可以轻易做到的。

STEP04

第三种色彩是红色,我们可以继续运用在图形中。

STEP05

主要的色彩控制在三种,剩下的色彩可以继续在现有色彩基础上再微调,比如调整色彩的明度或者饱和度来获取更为细腻的变化。

注意在这里的白色的运用。

光影渐变

由于有光,我们才得已看见不同的色彩。根据这个真理,如果要想获得更为丰富的光感,渐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上色要素。

STEP1

在运用渐变前,我的建议就是先做好平涂的工作。平涂是建立整体的色彩均衡,然后再根据光线的情况进行微调。

而且对于渐变,我们需要加以克制,只需要选取其中一种色彩,然后在这个色彩比较窄的范围内进行微调。比如在这里我们将红色用上渐变,使红色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STEP2

然后给建筑补上阴影,阴影的出现根据「美且真」的原则来安排。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美且真」原则,下面同样是出自丰子恺的《认识绘画》的一段描述:

图画兼有欣赏与实用两种效果。欣赏是美的,实用是真的,故图画练习必须兼顾「真」和「美」这两个条件。具体地说:譬如描一瓶花,要仔细观察花、叶、瓶的形状、大小、方向、色彩,不使描错。这是「真」方面的功夫。同时又须巧妙地配合,巧妙地布置,使它妥帖。这时「美」方面的功夫。

了解了这个原则,就在练习中去试探画面这两个要素的平衡。

阴影的制作需要注意的是三点:

找到光源

阴影颜色的配置

不必完全写实

这三点可以通过下面这个视频中详细给大家演示:

△线条插画中增加阴影的三步技法

完成后的效果如下:

点状高光

创作最后一步,这里我们增加了一个小细节,也是突然想到的点睛之笔,给画面增加点状高光。

STEP1

在平面构成中,一个点可以是一个圆点,也可以是一个小方块。在这个画面当中,我们就利用白色的小方块来制造画面的高光部分。

增加了点状高光的画面,就会让画面更加活泼。

最终效果:

后记:背后的思路

写这篇文章我整理出了三段视频,通过视频也许会给初学者更多启发。我之前一直纠结在是做视频还是写文章两条路子,本来想文章+视频是最好的方式,各取所需。但是后来操作过程发现两条路没办法并行。只能在文章当中,穿插更多我认为值得展开的部分。

视频作为文章的补充,而文章又作为视频的补充。虽然现在大家都说没时间看文字,视频也更加直接,但是我始终觉得潜心学习的东西,用文字是更易于查询和记录的。视频和文章都无法取代彼此。

插画专业有些什么内容啊

“插画专业学习的课程内容主要有2D设计、3D设计、基础绘画、数字基础、人物插图、透视图、插画技术、艺术和文化、素描、色彩、插图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印刷、插图与平面设计、商业插画、写实手绘与CG、插图角色设计、手工绘本、环境插画、插画创意、材质与风格研究、动漫专题、多媒体插画、计算机平面设计、可视化技术与布局、平面出版的基本原理、摄影、计算机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