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在哪?

如题所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后,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在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修筑长城万余里,防备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固原、西吉、彭阳县,至今还留有古秦长城的遗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人口是2000万。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在防御外敌入侵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哭到长城八百里的故事,便来源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区一代。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一带,全长约120公里的长城是秦长城中保护最好的一段。
在古代“峰”和“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燧”是用于白天瞭望的高台;而“峰”则是夜间用来举火发信号的高台,合称“烽火台”。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
据当地干部介绍,在固阳县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成为秦长城的一大历史遗迹。另有一说是,历史上孟姜女哭倒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其根据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后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至今,山海关孟姜女庙供奉的既不是玉皇也不是释迦佛,而是一尊孟姜女的神像。更有意思的是该庙山门上一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短短二十个字的对联采用谐音手法,用了八个不同的字的发音,在“朝”和“长”两个字上大作文章。“朝”与“潮”;“长”与“常”在古代是通假字,因此,这幅对联可以有这样几种读法: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2、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3、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置使者校尉领护,派遣使者至西域各国通好,共同对付匈奴入侵。据学者考证,汉朝北边的一条为“汉外长城”,南边的一条为“汉内长城”。这两条长城和赵秦长城在构筑方式上不同。赵秦长城因山崖、沟壑据险,几乎全部用石头筑成;而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多在草原通过,一般无险可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遗址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宽约4~8米,许多地段被今人当做道路使用。这两条长城个别地段用石头筑成或外筑石内包土,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北15公里处为筑石包土的长城。
匈奴虽然凶狠彪悍,但经过汉朝对匈奴三次大规模征战,他们不得不低下骄傲的头颅,主动与大汉搞好关系。历史上有一则“昭君出塞”的故事很有名气,说的就是匈奴左贤王呼韩邪单于迎娶汉昭君为阏氏夫人,修好两个民族的关系,至今内蒙古还有昭君墓名为“青冢”。

建于公元1368年的明王朝,对长城进行了断续修筑,十五世纪中叶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代表长城形象的山海关,由明朝大将军徐达亲自督造修建。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横贯东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10省市自治区,总长度达到8千余公里,是中国长城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公元1568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担任蓟辽总督期间,建议修筑了明长城,这次修建长城是历史最全面也是最后一次修建。戚继光亲自督建了山海关至居庸关600公里长城,每一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为了阻止女贞族的入侵,他组织修建了拱卫京畿的战略防御金山岭长城,瞭望台、箭楼、库房楼三道防线,构建了立体防御工事。明朝修筑长城的材料主要使用的是砖石,比较坚固。然而,这坚固的长城并没有能够阻挡住满族入侵略的铁骑,1644年,满清大将多尔衮率领15万八旗军队突破山海关九门直抵北京,夺取了大明政权,绝望中的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选择了吊死在紫禁城景山上的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