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如题所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如下:

根据目前的就业环境以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自从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的高校扩招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扩招政策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6%直攀升至2008年的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尽管高校扩招没有使劳动力总和增加,但却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导致大学毕业生也就是高层次人才的增速远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决定了他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性。

另外,我国城市化率较低,社会新增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承载如此庞大的高校就业群体。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形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格局。产业结构必须适应潮流进行升级和优化,因此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经济发展状况的依赖性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对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扩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密不可分。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进一步制约了社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而此时,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减少用人数量。最终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难”不是绝对的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脱节。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是企业迫切需求的能够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三是地域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愿意到沿海发达省市就业而不肯到基层就业。

就业困难在我国部分大城市非常普遍,与此相反,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种人才分布的地域性差异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对全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首先,准备不足,职业生涯模糊。众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很淡漠。他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路径,在人才市场和职业领域的价值、地位等没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合理的定位,很难确定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应位置。

据我省某高校调查显示71.4%的毕业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三、大四年级开始5。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自身准备和职业规划不足加之对职场认识的模糊导致他们丧失了部分就业机会。其次,择业心态不成熟。大学生择业时对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等方面要求过高,而大学生本人没有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有些学生存在着错误的就业理念,如:“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等。再次,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