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名人简介

南宋名儒福建建宁刘刚中,希望能够告诉我他的详细介绍(家族情况和生平事迹,不要网上搜来的最好是有确切资料的!!!!)

  内容提要:建宁先贤自福建观察使陈岩勤政爱民以来,代有其人,无论是理学中坚如吴翌、刘刚中,还是明朝李春熙的立朝耿直,清朝中叶徐时作的循化一方,以及孝子如丘敬,诗人如张际亮忧时虑世,咸足以感动一方,垂范后世。追本溯源,我们不得不想到经典文化的引领,尤其是理学文化在其中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此特别纪念程朱理学传人刘刚中先生及其思想,刘刚中从学朱子,循序渐进,答问之间,对于程朱理学的重大命题,入道之门,学问之道,复性,格物致知,主静与主敬,知与行,义利之辩都有思考和探讨,朱子不厌其烦,拳拳诱掖,特此表彰以激励后人。

  一、文化家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大体来说经历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重视儒学同时黄老之学并立,魏晋玄学,以及佛教东传,至唐朝佛教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大盛,儒学衰微,士大夫喜谈空说理,儒者修己治人、经邦济世之道不行,以至于北宋初年孙复、石介先生有感于此,攻苦食淡,刻意为学,造就人才,兼之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操守纯正,学识通明,这是二程先生传承儒学的时代背景,二程先生认为自身学术虽然有所来源,但天理二字确是自己体认出来,后世也就把二程先生为主导的儒学流派称为理学,理学诞生不到百年,屡遭变故,尤其是王安石新学盛行,以及后来党禁钳制学术,至宋室南渡,理学可谓是不绝如缕,虽然二程先生的弟子福建将乐杨时先生,南平游酢先生令其师有吾道南矣之叹。这正是早年丧父,得到其父韦斋先生挚友刘屏山、刘白水、胡籍溪、李延平四先生栽培的理学大师,刘刚中之师的朱子的产生背景。朱子父亲韦斋先生不附秦桧和议,窜逐山间而终,宋室软弱,多年战和不定,生民扰攘,正是这样的家国之痛,以及从二程先生至杨龟山,至福建沙县罗从彦,至南平李侗先生的学术脉路,诞生朱子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学术大师。
  而刘刚中先生的家世与其师朱子有着惊人的相似,根据宋元学案的记载,当时刘刚中初见朱子之时,“晦翁家居,先生侍。晦翁语先生曰,子来从吾游也,谁使之。先生避席前跽曰,曾王父河南开封府君使之也。府君官开封府尹。南渡,力阻讲和不得,每恨不能雪耻报仇。归隐墨田云峰山下,易箦,嘱后人曰,闽自杨龟山倡道东南,进而益上,超群儒而集大成,其在朱韦斋公子沈郎乎,尔辈可往就学。先生为诵府君述怀诗曰,抚心有恨辜君国,学道无成愧子孙,晦翁嗟叹不已。”可见,刘刚中曾祖父曾为开封府尹,宋室南渡,力阻讲和不得,无奈归隐林下,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犹望子孙继续努力,这也是韦斋平素遗愿,尤其刘刚中曾祖父知晓闽学源流,叮嘱前往朱子门下从学问道,至为难能可贵,以及其诗抚心有恨辜君国,学道无成愧子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二、生平及主要学术思想

  根据宋元学案及建宁旧志记载,“刘刚中,字德言,建宁客坊人。尝读老、庄、荀、杨之书,有所得皆为发明。及游朱子之门,先生以所业请质。朱子曰,老、庄坏人心术。自是笃志于道。朱子易其字曰近仁,与勉斋为友。既归,筑室讲学,号曰琴轩,四方人士翕然从之。荐于乡,登嘉定四年进士,授汉阳簿,调兰溪丞,卒。文公子侍郎在为状其行,邑士大夫举祀乡贤。有师友答问。”(云濠案:先生所著又有西溪奇语若干卷。)现客坊刘刚中先生墓犹在,据此,刚中先生为建宁客坊人无疑。先前读书主要是老子、庄子、荀子等书,从学朱子后,笃志儒道,并为其师易字近仁,大概是取中庸云力行近乎仁,以及孟子,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的意思,其名刚中则出自易经师卦彖辞,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并与朱子最重要的弟子黄勉斋朋友切磋琢磨,学问有成,回到建宁后,从事讲学,后考中进士,做过汉阳主簿及兰溪县丞。去世后,朱子的儿子朱在为他写了行状,也就是生平概述。至于刘刚中的两种著作师友答问和西溪奇语,遍检书目,也没有发现,只是在宋元学案中发现师友答问的部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弥足珍贵了。我们知道,程朱理学大体上通常的问题意识主要围绕大学格物致知,义利之辩,求仁之方,复性等问题展开,我们选择师友答问的相关部分内容,管窥蠡测,略微探索刘刚中的思想。因为,既弟问而师答,且记录成书,大体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部分学说。
  第一、问入道之门。宋元学案的记载如下:“问,大学一书,包孕圣功王道,何以云初学入德之门。先生曰,凡人居处,有门必有路,识得路,方到得门,到得门,方升得堂,入得室,大学纲领条目,是门也,本末先后,是路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堂也,明、新、至善,是室也。初学便学论语,望洋向若,无有涯涘,如何循途历级,从容驯至,扶进高深,若不得其门而入。将伥伥乎其何之。”这大概是刘刚中初见朱子时的提问,以为大学规模广大,如何却为入道之门,朱子一向大学用功最深,以为学者根基在此,读书必先明白门径,正所谓,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升堂入室,此处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平天下比喻为堂,亦即学问堂奥,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入室,说明刘刚中初见朱子即从师门把握到了为学的根基所在。
  第二、问学问之道。“问,人不学不知道,学在读书上见,道在行事上见,必读书然后可行事与。先生曰,固也,然学即学其道,非作两截,无论读书,无论行事,恁地皆是道,恁地皆是学,果于经史典籍,潜心玩索,日用云为,细意体察,自能穷天下之理,致吾心之知,岂谈空说玄之谓道,钩深索隐之谓学哉。”此处我们看到,刘刚中对于读书在何处用力产生了疑问,亦即所谓学而时习之,习之于何处,朱子明确表示必须老实读书,勿悬空说理。这与朱子的一贯立场相符,潜心玩索,日用云为,正是从事于字句文义之间,体察于日用平常之际。
  第三、问如何复性。“问,为学工夫,须是有起端处,人心之五常,犹天运之五行,迭相为明,循环无端,初学复性,从那一端下手。先生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人而智,则见理明,恁地欲为仁,便认真有个仁,欲为义,便认真有个义,欲为礼,便认真有个礼,欲为信,便认真有个信,因物所照,审端用力,知得去向,自不迷于所往。易文言曰,体仁足以长仁,利物足以和义,嘉会足以合礼,贞固足以干事,仁义礼信而不及智者,智居乎其先也。”此处刘刚中问为学复性工夫,须从何处下手,朱子答云智居乎其先,必先认得理明,知得去向,自不迷于所往,所谓趋向正,实有之,则庶几矣。
  第四、问主敬与致知。“问,伊川涵养须是主敬,进学则在致知,主敬致知,殆亦非两截事与。先生曰,主敬则心静,致知则理明,心静理明,知以涵养而益深沉,然敬非终日危坐,游心淡泊,必有事焉,神不外驰,而说心研虑,时时有新得也。”刘刚中对于所谓程门指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为二为一产生疑问,朱子指示二者交相并进,相养相得。
  第五、问主敬与主静。“问,周子主静,程子主敬,二说各愿闻其大概。先生曰,屏思虑,绝纷扰,静也,正衣冠,尊瞻视,敬也,致静以虚,致敬以实,然此中皆有诚实工夫,岂摸形捉影而得,周子静,则礼先乐后,程子敬,则自然和乐,和乐、礼乐,非尔所及,但时时收敛,将身心摄入静、敬中,正心诚意,久之自有进步处。”刘刚中问主敬、主静之大概。朱子答云二者无论内外,皆有诚实工夫,所谓收敛,收拾放心,久之自有进步。
  第六、问知行。“刚中自思尊闻行知,奈一日之间,闻而知之者分数多,尊而行之者分数少,因想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直是学不得底。先生曰,天下事理,有为吾所合知合行者,闻斯行诸可也,如此事知其当如此行,值事不我属,如何拿定要行,若遇行事时,苦于窒碍,则又不可无知妄作,或商以师友,或证以古今,又何尝不是尊所闻,行所知。”刘刚中问苦于知多行少,朱子答道相机行事,不可卤莽无知而行,才是尊所闻,行所知。
  第七、问仁。“问,程子言仁曰心,譬如种谷,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先生曰,岂惟谷种,凡果实核内,其中心皆曰仁。又问,医家谓手足痹痿曰不仁,其形象不与谷种果核反对。先生曰,仁是性之生发流通者,谷种果核,能生发也,手足痹痿,不流通也。”此处问答涉及明道先生识仁篇以来一贯思想,尤其是医家谓手足痹痿曰不仁,而能天地人我万物一体,或近乎仁。
  第八、问义利之辩。“刚中问先生曰,义利之辨,为吾儒第一关头,学者讲求有素,所见非不分明,及处事却又模糊,何也。先生曰,祗缘见不分明耳,若分明,如薫莸触鼻即闻,旨否入口即觉。曰,然则向所见为义者非义,见为利者非利乎。曰,此又何尝不是,只见其大略,曰此是义,此是利,究竟几微分际,尚未甚黑白。刚中曰,几微分际何在。先生曰,在公私间,以公心出之,利亦是义,以私心出之,义亦是利。刚中曰,若是,公私在心,义利在事,心不应事,事不应心,奈何。先生曰,大学戒自欺,求自慊,知之真,行之力,不待处分其事,一动念,早自义利判然,至若舍利取义,已属事后应迹。刚中心喜,称快而退。”此处师友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对于义利之辩从认识分明,到几微分际,以至于知之真,行之力,正是对朱子挚友南轩张先生的义利之辩‘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的羽翼。
  第九、问迁善改过。“敢告先生,某向年于众情酬酢之地,口虽不言,私下一一对勘,常觉得自家侭有好处,别人侭有不好处,今虽渐减,亦时或微微有此意思。先生厉声曰,是慝也,是最不好,如何反说自家侭有好处。刚中怃然,为间曰,先生何以教之。先生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刘刚中先生不仅为学上面,在做人方面也是鞭辟入里,朱子严词督责内见其过而自讼后来允为成德君子,实得师友切磨之功。
  第十、遗事。“李方子、黄直卿与先生侍,晦翁左顾右盼。已而徐语先生曰,尔辈用工夫,不要把合底事看得惊惶,只当做日用饮食,人生本应如此,元初离不得,有事勿正,略著一形象,生一计较,不急遽即惰慢,忘助两病症,一时俱到矣。”此处为刘刚中学友黄干、光泽李方子共同侍坐在朱子侧旁,朱子谆谆诲谕须平实用功,心勿忘,勿助长。
  从选取的十条答问初步看来,刘刚中从学朱子,循序渐进,答问之间,谦虚谨慎,对于程朱理学的重大命题,入道之门,学问之道,复性,格物致知,主静与主敬,知与行,义利之辩都有思考和探讨,朱子不厌其烦,拳拳诱掖,令我们深为感佩。而刘刚中学而知之,学而行之,教授乡里四方从学子弟不遗余力,是为一代典范。

  三、结 语

  建宁县南耸金铙,北扆凤巘,百丈嵯峨,濉江萦绕。可谓是山川环抱,钟灵毓秀,乡土民俗文化方面,君子逊顺,安于朴素,乡人刚烈峻整,此言不虚。建宁自唐宋以来斯文渐渐,贤哲辈出,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每览乡邦文献,嘉靖康熙建宁县志,客坊琴轩刘先生刚中师友答问,李春熙先生玄居集,杨林朱仕琇先生梅崖居士文集,渠村张际亮先生思伯子诗文集,惓惓而不能已,先贤读书明理,居乡仕国,行为世范,这一切莫不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
  中国古代大体上来说无论从精英文化到民俗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正如我们在溪源乡上坪村杨家祠堂见到的那副对联,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这也是儒家思想或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重要的关怀,而通过自孔子开始的平民教育,以及秦汉逐步废除封建,实行郡县制,以及通过各种考试形式选拔大部分官吏的模式逐步定型,使得在礼记中记载的及极力推崇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追求,逐步有可能一步步通过历代读书人的努力来落实,那么这种思想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又通过经典的传承,尤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师生授受,师友激励,或亲相授受,或心慕私淑,共同实现读书人的理想,代代传承。所以这是我们缅怀建宁先贤所需要了解的一个基本背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福建先贤朱子的建宁学生,勉斋先生黄干的至友,建宁理学中坚影响乡里极大的琴轩刘刚中先生的原因。阐发潜德幽光,弘扬理学文化,不仅是对于建宁子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对于当今流行的国学热,我们如何真正得落实,阐扬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悲天悯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本怀,或许也是有些益处的。
  铙山巍巍,终古不改,濉江长流,逝者如斯。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瞻望故乡,每怀靡及,乡邦文献,一往情深,不当之处,尚请指正。(南京金陵中学 杨裕荣)

参考资料:http://www.fjjn.gov.cn/article.asp?articleid=766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