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的死局和破局

如题所述

现在的网约车平台依然是一大众小的局面。某滴烧钱数百亿,占据大部份流量,却依然无法实现将流量转化为盈利的能力。

也是秉承跪舔乘客的核心服务宗旨,并不时免费奉上打车券,抵用券,却依旧让乘客评价不佳的打车体验,甚至其大数据杀熟技术,更让部份乘客体验到被割韭菜的无奈。

而对于司机,更是一种煎熬。强制派单,口碑值,服务分,各种算法,都是基于平台利益设定。唯一能调动一点积极性的司机奖励,基本属于耍猴类 游戏 。现在搞的流水加速卡,不但要司机购买,还有名额,比如九点开购,你恰好载客,等你过几分钟进去一看,抢光了。

从某滴几年前搞司乘分开计价开始,就一直有个预感,绝对要玩猫腻。以前司乘同步,计费总价多少,乘客优惠多少,乘客实际支付多少,司机实际收入多少,平台抽成多少,一目了然,有据可查。

自司乘分开以后,感觉收入越来越少,凡是对司机有利对平台好处不大的,统统砍掉:

1,预约单起步价。以前20元起步,现在12.5元。

2,乘客加价。加价部份由于平台不抽成,所以从以前的2.8倍限定到如今的1.5倍,最高金额不超40元。

平台疯狂抽佣,从最初百分之二十,一路狂飚到平均百分之三十五,极端抽拥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几个月前,重庆北站南广场接到两单拼车单,一位乘客到T2航站楼,一位到观月南路路口,属于极端顺路型。按规划,先送T2,再到观月南路,肯定是机场优先排队没有了。巧的是机场这位是改签第二天一早的航班,叫我别去航站楼,附近找酒店区就好。于是同意先送观月南路,再回机场。所以,到观月南路后,我表显车费54元,乘客实付68.9元。再回机场转盘时,表显车费70元,乘客实付44.8元。此单乘客支付113.7元,按规划司机只得54元,抽成高达52.5%,即使按“绕路”后的70元计算,仍然高达38.5%。这还只是双拼,如果是三拼还得了?

很多司机据此认为,某滴不厚道,换个良心平台就好,比如某德旗下几十个小平台。只能说太傻太天真。老大都如此不堪,更别说这些臭鱼烂虾。试过某招第二单就是个九十来公里的“优质”订单,打完表,车费两百不到,不接个顺风单回来,衣服裤儿都要输脱。

这些小平台,要流量没流量,只有聚在高德等旗下等施舍,靠的就是低价揽客,该抽的水一点不少,还得上贡几个点的流量费。

某滴虽没把这些个小平台放在眼里,但近年不断的搞所谓下沉市场,什么特惠,远程特惠,白菜拼车,怎么便宜怎么来,不就是火拼这帮小平台吗?

几年前很喜欢用首汽,抢单模式,只要能抢到,都跑,谁叫单价高呢?百多公里五百多,二百公里仙女山一千二,谁用谁知道。结果首汽降价了,对,降价了,对标某滴运价,于是司机没了,乘客有没有不知道,反正这两年也没关注过。

只是某滴这套降维打击,伤的是谁?白菜拼车,远程特惠,特惠外,又搞花小猪,同港出行等子品牌,运价是下去了,但抽成可一点未少,甚至更高。如此一来,伤的是谁?乘客少付了,平台没少赚,只有司机倒霉了,到手的银子越来越少。

再说司机,无非就是个下力的,和任何体力劳动者无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之所以趋之者鹜,不外乎门槛低,只要有驾照,都可以上。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经验,无所谓。至于主管部门强调的合规守法,从某滴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遵守过。你处罚,我报销,似乎从未间断过。

除了前几年补贴大战时,确实吸引大批私车加入,也确实能挣到几个烟钱,现在还剩多少?

现在回顾16.7年路况,不禁感慨,现在没有当年堵了。体制内的体制外的,一到下班时间,但凡有个车的,从晚上六点开始,哪个不跑到凌晨收车?原本下班开车回家的,人人打了鸡血,起码跑个两三百才回家啊。于是满大街的车,要么路边待客,要么载客前行,车流滚滚,那叫一个热闹,现在何来这等状观景象?

又有某些人质疑某滴为收编黑车,让黑车合法化,我对此是嗤之以鼻的,太丑化黑车了!

黑车虽然不合法,但合乎市场规律,价格按市场需求调整,不强买,不强卖,谈得拢成交,谈不拢拉倒。闹市,景区,节假日,人山人海,某滴一个指派单,两公里半小时去接人,送人两三公里再用半小时,得,耗费一个小时精力,六块八的起步价,加个四五块的时长费,做雷锋也不带这样的。每到这种时节,热力图显示乘客呼叫几千人次,空车数量往往还有几十台。为什么有空车,司机又不是傻子,都设了目的地,估计打北京一键直达的都有。其余的谁敢上线?直接黑车业务去了。只以今年五一三天假期来说,洪涯洞起步价一号八十到一百,二号八十到六十,三号六十到五十。一般十公里内,超出即加,还打组合。十点钟去,一点钟收车,三个小时几十公里赚五六百真心不多。某滴要跑到五六百,三百多公里,十三个小时以上才能达到。

对司机来说,苦点累点,能挣到点辛苦钱也是值得的。好比跑出租,我技术好,路熟,时间跑够,自然业务好些,流水高些。

但网约车不一样,你能不能接到订单,接到什么样的订单,和你努不努力没有半毛钱关系。半天接不到订单,你在浪费时间。订单响不停,单单垃圾单,又堵又费时,你同样挣不到钱。某滴为平衡网约车订单以垃圾单为主的现实(叫不到出租车,即使叫到人家打死也不会去的地方),系统算法里加了个控制流水的算法。大意是如果长时间流水偏低的话,会补上优质订单拉高流水。反之,短时间接到优质订单取得高流水的话,接下来会是不断的垃圾单或不派单来降低流水。

所以,老司机总结,某滴的高流水,都是时间堆彻出来的。炮灰司机每小时三到四十的流水,一天十五个小时在线时长,仍然可以有五六百流水。优质司机,小组组长可以达到每小时五六十的流水,至少需要十个小时以上时长。

在我所认识的快车司机中,有位师傅年龄大我十岁,已退休,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自律,每天六点出车,十个小时计费时长不打爆不回家那种,最好记录月流水(加所有奖励:)也未超两万。其租车跑,因有退休收入,所以收支在一个帐户统计,总收入减租车成本,违章成本,一日两餐费用等总成本,一年净收入差不多十万以上。这是我见过的最好成绩。

所以,对跑车的年轻人,我总说这是夕阳行业,所有前途一眼能望穿,无论你努不努力,永远只能糊个口,买房养家养小孩,钱不够不说,你还有陪伴家庭的时间吗?二十四个小时用去十五个小时,还剩多少?

所谓的平台经济,除了司乘两头疯狂收割,还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只是居中提供司乘信息,却割掉了大部份利润。符合大众利益吗?

某滴每单抽取五毛钱的信息费的同时,还按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的比例提取抽成,合理吗?

这么多接连倒闭的小平台,想过这个思路没有?与其指望靠抽佣来获得暴利的途径,转变到合法依规,只收取合理信息费的发展途径?一个网约车平台的投入和营运费用其实是固定的,当用户量和车辆营运数量持继上升时,才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出行是刚需,不是看你补不补贴,才选择出行方式的。乘客某些情况下,更看重的,是效率,是安全,是良好的乘车体验。专车再贵也有人坐,拼车再便宜,也有人去坐公交。运价按照各地公布的高于当地出租车百分之二十这个标准,没有错。或许会流失部分订单,但总体上影响不大。既避免和当地出租车低价竞争,又适时弥补其运力不足。

价格上来了,这么多低价平台你挡得住吗?这点要放心。某滴平峰3.5公里起步价为7.3元,扣除信息费后司机到手6.8元。如按高于出租车百分之二十定价,平峰3公里起步价为12元,3.5公里即为13元。假设我们提取的信息费为每单按十位数字作个位数计费,19元计提一元,20元计提两元,116元计提11元的标准,信息费始终在百分之十以内。那么,这个3.5公里的平峰订单,乘客付十三元,平台信息费一元,师傅收入十二元。对比某滴6.8元的收入,直接提高1.7倍的收益啊。师傅们又不是傻子,这价格,别说平峰,高峰也行啊,再堵再累咱不埋怨谁。

肯定又有人回到价格问题,平峰别人家九块3.5公里起步价,你家十二块3公里起步价,谁会坐?

我平台车多啊,都投奔我了,随叫随到,全部双证合规,而且派单原则永远只有一条,就近派单,响应速度一流,服务好态度佳,专业司机,安全可靠。

几乎所有平台和某滴一样,在派单逻辑上都存有私货,甚至严重影响用户用车体验。

首先是这些个平台的低运价高抽成严重伤害到司机跑高峰单,垃圾单的热情,跑了累不说,挣不到钱,甚至倒亏,迫使这些个平台不得不从高抽成中拿出一部份作为奖励,鼓励司机跑高峰拥堵单,垃圾单,一般以单量进阶计算。比如3单10块,5单20等等。有时效果不佳,会提高金额,致使司机会作弊。比如6点到9点,完成9单奖励42元。当8点50时,司机才刚完成8单,就这一单,42元到手。这时最稳妥的做法,是赶紧自已给自已下单,这个也叫作弊骗奖金。以前某滴奖励高时,有人直接刷单作弊,所以某滴为了防止作弊,系统绝不会就近派单,因为刷单的司机就在车上,当然离车最近。

第二个不就近派单的原因,就是要照顾对自身有利车辆的利益。比如某些平台有自营车也有加盟车,优质订单和派单倾斜肯定是自营。某滴有双证合规公司车,双证合规私户车,无证私车,某滴商城租赁车等等。由于双证合规公司车需要分摊1.77%流水给公司,因此是最后派车等级。

第三个不就近派单的原因,是所谓它声称的口碑值,出行分,服务分越高,越优先派单的规则。尽管都知道是瞎扯蛋,爆单时零分都派,但也是影响派单的一个因素。

某滴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拼车单是它暴利的来源,诱导乘客拼车,长时间匹配拼车乘客也是其一。

综上所述,乘客用车体验怎么会好?半天叫不到车,叫到车两三公里之外,除了等待,还是等待。遇到脾气不好的司机,可能还会违规取消,再次等待。

所以,新平台会拥有巨大优势。由于没有奖励,就不存在作弊刷单,无需监管。全部双证合规加盟车辆,不存在派单倾斜。对于处于相同距离车辆,釆用系统随机指派。对司机帐号不釆用任何等级制度,不做任何派单倾斜。这样的模式,不夹杂任何私货,对司机而言,取决于你和乘客的距离,对乘客而言,实打实的极速反应。

有人又说,对司机帐号不设立等级制度,如何维护整体服务质量?有司乘纠纷如何处理?

我只能呵呵了。首先,办理了双证合规营运手续的车辆,是在运管部门办理的网络预约出租车,依法营运;师傅是提交身份信息在公安分局验明正身,符合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资质后,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网络预约出租车从业资格证的人员。

出租车谁管?当然是运管部门。难道还要象某滴那样对抗监管,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转移司乘矛盾吗?

作为司乘双方,纠纷按国家法律,由行政主管部门裁判,不是更放心吗?

而针对一些小投诉,平台应及时提醒师傅改进。比如主观类的,什么车辆外观,清洁与否,态度是否热情等等。这类投诉按季或半年统计,达到相应次数停运几日学习即可,不处罚,到期清零。

这也要求平台服从行业管理,有力促进出行行业 健康 发展。

年初质疑某滴疯狂大抽血时,其搞了个所谓自查,称平均抽成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极端个例能到百分之三十多,我在前面已经实证,我面对过百分之五十二的抽血!其还信誓旦旦的说抽成大部份补帖了乘客,补贴了司机,除开营运成本,净利润百分之三点几。

作为跑满两万单的老司机,我信你个鬼!超低的运价,高额的抽成,你赚的是谁的钱?挖的坑埋了多少天真无知的人?

以我现在这个凌派车为例,接的二手公司车,当初公司办完营运手续,改装完CNG,十五万出头的价格,被位大好青年买下,信心百倍开启创业模式,到他退出转让仅十个月,七万公里,预估毛收入九万多,减去燃料费两万,净毛收入也就七万,还不减去洗车停车维保装饰等等。转我的价格九万,净亏六万多,抵上上述未算成本,十个月七万公里,没有一分钱回报,还倒贴生活费!

前年疫情,遇上几次一年多九万公里的凌派,六万贱卖。我不心疼我买得贵,我只晓得那是别人的血泪史。

疯狂资本背后,隐臧的血盆大囗,吞噬的,其实是大多数人。

不光是司机,乘客更在其中。五月以前,某滴还允许存在2.8倍订单时,我在机场送客后,显示排位22位,赶紧往网约车停车场赶,进场后秒响一个2.8倍订单,弹子石某酒店,区区18公里多,平峰三十出头的价格。接乘客路上就断定,北京乘客,苹果手机。果不其然,四位北京乘客,苹果手机,问其为何加价,答曰习惯了,而且页面自动提示。告知机场车多,排队趴活,从未听到和接到翻倍单时,四人虽未介意,但肯定有想法。记得起步价当时86(正常7.3),跑完近120元。

说了这么多,是对现在这个市场环境的无奈。仅以几年来的一些认知,发点感言。

希望有新型平台,终结超低运价,斩断抽血机器,合规依法运行,还出行市场一个公平。

至于司机,纯收入不会有太多变化,利润平均化是市场原则。只是希望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早日过上正常生活。

向那些奔跑在路上,早出晚归,超长待机的同志们,问候一声辛苦了!注意身体!

我已经踩刹车了,这段时间在家保养,暂不出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