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哪些皇帝心眼小?

如题所述

皇帝基本上都很心眼小,他们很怕自己拥有的东西瞬间失去。

第一位是汉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以节俭、抠门、小气而闻名于世的皇帝。

第二位是隋文帝。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跟汉文帝一样,他是开皇之创建者。

第三位刘备:害怕别人说自己没胡子;更害怕自已老婆偷人,多数夫人是自尽的。



第四位是曹丕:叔父不给自己布匹居然要治死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8
1、捂死皇帝:据说,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得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次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2、溺死皇帝:据说,史上死的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我活不到吃新麦子,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我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我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了。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殉难于粪坑的帝王。 3、砸死皇帝:这位是秦国的君王秦武王赢荡。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4、挠死皇帝:另一位傻缺的,是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这位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白熊?!谁知道呢。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不过,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有这么个宝贝儿子...5、犟死皇帝:1505年即位的正德皇帝朱寿。据说,正德胆量超人,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独立特行。把与书呆子作斗争作为自娱自乐的办法。他整日被宦官、喇嘛以及异域术士包围。即亲自训练老虎又亲自操练士兵。他自己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正德放着自己的皇帝不做,非要自我降级为公爵。这引起了本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文官集团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当正德又准备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到帝国的南方巡视的时候,文官集团再也忍受不住了。全体官员跪在午门外诤谏劝阻,等于向皇帝集体示威。正德皇帝极为震怒,所有跪劝不走的146人每人受到廷杖30!其中11人当场打死,大学士全部引咎辞职。当然这位独行的皇帝也为这次南巡付出了“龙命”的代价。 6、药死皇帝:明嘉靖皇帝尽管颇有能力,但是也是以为极具个性的人物。他执掌大明45年,期间有20余年从不上朝。他不住紫禁城而住离宫别苑,专心致志于修坛炼丹,企求长生不老。他的45年皇帝生涯中,大明朝国库空虚,内忧外患。虽表面不理朝政的嘉靖实际上独揽朝纲、独断专行。大明朝实际上只是其炼丹修坛的工具。7、呆死皇帝:隆庆帝是位以木呆而有名的皇帝。比之其父,他只能说是要魄力没魄力要手段无手段,嘉靖临终前把辅佐他的人全部安插到他的身边,而让嘉靖不能安心归天的是他的儿子居然问他:“张居正之后又该用谁?”嘉靖只能无奈仰天,让儿子去问天吧!据说,隆庆在位5年半时间内,对朝政毫无所知,临朝时也如同木偶,常让大学士代其回答其他官员的奏疏。8、闲死皇帝:万历帝的个性执政是“无为而治”。在他和臣僚们在立储问题上意见相左时,他再次发现,贵为皇帝的他仍然左右不了大明文官集团的传统意志。他深知文官集团只要意见一致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仍然还是一个缺乏手段和魄力的皇帝,所以当他的自尊心一再受挫时,他开始报复。报复的目的不是在于恢复皇帝的权威而纯属发泄。发泄的对象也不一定是冒犯他的人而是无辜的第三者。于是他开始了长久的消极抵抗即老子“无为”。这位个性皇帝的“无为而治”表现在,对官员的升降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对朝政国事的奏疏同样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某位官员要告老回乡,向皇上请示,万历会不表示准奏也不表示不准奏,这事就只能在这挂着!这就对热衷于功名的明帝国官员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因为任何官员无论你多么卖命也升不上去,无论你多么“无为”也不会被贬降。文官集团的仕途之路就此停滞。于是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只能跟随皇帝一起“无为”! 9、懦死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围魏救赵”,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第2个回答  2021-12-10
第一位是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以节俭、抠门、小气而闻名于世的皇帝。

汉文帝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一件龙袍能穿一年多,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结果衣服到处是补丁。而且汉文帝经常穿草鞋上殿,不舍得造露台,可以说抠门至极。


汉文帝曾想在骊山上造个露台,享受一下,对于皇帝来说很容易。但汉文帝找工匠算后说要一百金。其实,一百金,对于皇帝来说,不算什么。但汉文帝认为花费太高,于是放弃了。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正因为有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的皇帝,所以,全国上下形成一股节俭的风尚。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繁华。相反,缺乏自信的人更在乎外在的包装。才会大秀政绩。跟汉文帝一样的是隋文帝。

第二位是隋文帝。


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跟汉文帝一样,他是开皇之治的开创者。当然,隋文帝也是一个节俭、抠门、小气的皇帝。

隋文帝从小就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后来当皇帝后,这种节俭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隋文帝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他的妻子孤独皇后也是如此。


史书记载隋文帝即位之初曾下诏犬马器玩美食不得献上,结果相州刺史不停,依然拍马屁献绫文布,隋文帝上朝的时候,当场烧掉,以训诫百官。

隋文帝平时吃饭,只有一道荤菜。每天上朝坐的马车都是一修再修。而且隋文帝还教育子女要节俭。有一次,他发现太子杨勇穿着华丽,上前就呵斥说,“为由奢侈而的长久得”。叫杨勇好自为之。


隋文帝从政治的高度提倡节俭,推行了开皇年间朴实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有序管理。也正因为隋文帝将节俭上纲上线,提升到政治层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发展,甚至造成了国富民弱。

第三位是朱元璋。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当过和尚乞丐。所以,当皇帝后朱元璋很抠门。

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朱元璋知道以后,决心整治这种不正之风。


有一次,马皇后过生日,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竟是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并说“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


接着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第四位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抠门也是出了名的。据说她在即位之初颁布抠门宣言,要全国上下一片,厉行节俭,去奢。他说,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使百姓富起来?一个字:省。

结果道光皇帝带头节俭。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同时规定:嫔妃平时不得穿锦绣的衣服。


有一次,皇后生日,他决定为皇后祝寿。于是,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之后就开饭。结果开宴后,众人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 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且道光皇帝还说这一次算是破例了 。

后来满朝文武学乖了,他们为了迎合节俭,全部穿补丁衣服上朝。结果搞得满朝文武都是破衣烂衫。甚至传说当时京城里,破衣烂衫卖得比新的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


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 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 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第3个回答  2021-12-08
第一位是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以节俭、抠门、小气而闻名于世的皇帝。
汉文帝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一件龙袍能穿一年多,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结果衣服到处是补丁。而且汉文帝经常穿草鞋上殿,不舍得造露台,可以说抠门至极。

汉文帝曾想在骊山上造个露台,享受一下,对于皇帝来说很容易。但汉文帝找工匠算后说要一百金。其实,一百金,对于皇帝来说,不算什么。但汉文帝认为花费太高,于是放弃了。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正因为有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的皇帝,所以,全国上下形成一股节俭的风尚。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繁华。相反,缺乏自信的人更在乎外在的包装。才会大秀政绩。跟汉文帝一样的是隋文帝。
第二位是隋文帝。

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跟汉文帝一样,他是开皇之治的开创者。当然,隋文帝也是一个节俭、抠门、小气的皇帝。
隋文帝从小就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后来当皇帝后,这种节俭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隋文帝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他的妻子孤独皇后也是如此。

史书记载隋文帝即位之初曾下诏犬马器玩美食不得献上,结果相州刺史不停,依然拍马屁献绫文布,隋文帝上朝的时候,当场烧掉,以训诫百官。
隋文帝平时吃饭,只有一道荤菜。每天上朝坐的马车都是一修再修。而且隋文帝还教育子女要节俭。有一次,他发现太子杨勇穿着华丽,上前就呵斥说,“为由奢侈而的长久得”。叫杨勇好自为之。

隋文帝从政治的高度提倡节俭,推行了开皇年间朴实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有序管理。也正因为隋文帝将节俭上纲上线,提升到政治层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发展,甚至造成了国富民弱。
第三位是朱元璋。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当过和尚乞丐。所以,当皇帝后朱元璋很抠门。
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朱元璋知道以后,决心整治这种不正之风。

有一次,马皇后过生日,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竟是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并说“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

接着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第四位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抠门也是出了名的。据说她在即位之初颁布抠门宣言,要全国上下一片,厉行节俭,去奢。他说,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使百姓富起来?一个字:省。
结果道光皇帝带头节俭。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同时规定:嫔妃平时不得穿锦绣的衣服。

有一次,皇后生日,他决定为皇后祝寿。于是,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之后就开饭。结果开宴后,众人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 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且道光皇帝还说这一次算是破例了 。
后来满朝文武学乖了,他们为了迎合节俭,全部穿补丁衣服上朝。结果搞得满朝文武都是破衣烂衫。甚至传说当时京城里,破衣烂衫卖得比新的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

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 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 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最抠门的四位皇帝。汉文帝是真节俭。隋文帝是上纲上线,为了节俭而节俭。朱元璋因为穷怕了,怕失去。而道光皇帝则完全是为了作秀,结果搞得自食恶果。
当然,不管怎么说,节俭去奢都是一件好事。现在还能如此吗?
第4个回答  2021-12-09
小心眼儿皇帝曹丕,曹洪是魏的一员大将,曾救过曹操。曹洪很富有,但生性吝啬,曹丕曾向曹洪借绢百万匹,曹洪没借给他那么多,也遭到忌恨。后因曹洪门下舍人犯法,曹丕想借机报复曹洪,由于太后发怒,郭皇后也多次替曹洪说情,曹洪才免一死。

左将军于禁于建安二十四年,兵败投降关羽。孙权夺取荆州后,于禁被遣还回魏。当时,于禁已经须发皆白,形容憔悴。当他见到曹丕,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向曹丕叩头晋见。曹丕说了一番安慰的话,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让他看守高陵。曹丕让人先在于禁守陵之屋中,画上表现关羽打完胜仗,庞德一脸怒容,于禁拜伏时的画面。于禁看画后,羞愧难当,忧愦成疾,病死。

曹丕尤其妒嫉疑忌他的弟弟曹植,一直要找把柄除掉他。虽然曹丕从小就经常随父亲曹操东征西讨,过着军旅生涯,却也喜好文学。他八岁开始作文,且下笔成章。做世子时,他就有很多著述,有《典论》、《太宗论》及诗作百余篇,现存约有四十余篇。现在所流传下来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就是曹丕所作。做皇帝后,他忙于政务,疏远了文人。

而他的弟弟曹植则因性格豪爽,极富文才,而结纳了一大批当时的文坛名人。这引起心胸狭隘的曹丕的嫉妒。他生怕曹植会与他争夺帝位,一有机会就想加害于曹植。

一次,他命曹植走完七步后,必须赋诗一首,不然就处死。曹植略一思索,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没走完七步,已吟诗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以此诗来隐喻曹丕何必逼他太甚。

曹丕听了也觉愧疚,又经母亲卞太后斥责,才兔曹植一死,但始终也不用曹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