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缓解焦虑的不是读书,而是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首先,这不是一碗鸡汤,虽然喝鸡汤无数,但却不想从自己手中煮出一碗鸡汤。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被自己感动的人,很容易陷入自嗨和自我满足中,所以我从来不期待听到太多的鼓励和喝彩。对我来说,比鸡汤更重要的是,喝鸡汤的勺子,相较于鼓励和喝彩,积极有效的思考反馈更加重要。

工作第四年,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开始独立负责所有的事情了,我开始要为我的每一个决策负责任了。这样的变化让我很惶恐,很焦虑,我发现对于所有的事情,我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做起来又是一团糟,对工作的失控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学习了。

于是我开始看书,对,就是大家挂在嘴上说的那种:看书。

我有三个kindle,还有一书架的书,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到微信阅读,唯一的体会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即便如此,我发现即使花时间读书,我依旧做不好我的工作。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处在一个“看不下去书,于是更焦虑”的状态。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李倩在36kr开设的专栏——300天品牌训练。抱着付智商税的心态参加了训练课程。认真做笔记、做脑图,但是依然觉得道理都懂,却无法指导工作。

“刻意练习”这个词,是在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中被反复提及的。他一直认为14天改变计划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几节课的视频,而是在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一种“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整个训练计划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每个人刻意练习的过程。

刻意练习是拒绝死知识。

所谓死知识就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得来的只存在于大脑和记忆之中知识,他们不会在你需要到时候自然反射的蹦出来。

刻意联系是要求你对所有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理解、推导,演变成自己的知识,甚至可以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点,在心中反反复复的思考与盘算。

李叫兽强调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希望这些营销的方法论,能够让我们内化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能够有意识的对身边每一个营销案例进行思考和联想,让这些方法论真正被内化,才能够在我们实践、工作中的每一个瞬间,被无意识的想起并运用。

这让我开始反思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读,在于思,在于结合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营销案例去反思和内化;寻找所有问题的核心与本质,重新创造解决模型;不断写作,不 断 输出,不断将自己的输出与行业内的大咖进行讨论,获得有效反馈;通过有效反馈再持续迭代出新的思考。

5月份,听到《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分享的读书四步法:

成甲有几个观点,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

带着这样的读书法则,我再一次开始读书,受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麦子学长的邀请,加入每周一本书的刻意练习读书社群,重新开始读书:

1、以读书目的是为了答疑的原则,我开始去思考我的疑,究竟在哪里。—— 明确读书目的

2、哪些书可以解答我的疑惑?—— 设定自己的书单

3、我读这本书的问题和动机是什么?—— 明确阅读的重点内容

4、读完之后,我是否可以尝试着解答我的问题,并且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输出成文字?—— 思考、再提炼与输出

5、与行业内的前辈分享,求指点,求批评,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再一起反思与总结。—— 迭代与内化

当读书开始变得有目的,对书中的内容开始有期待和要求,对读完书开始有思考,对所有的思考有反馈和迭代,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也才能真正化解“看了那么多书,却依旧无法指导工作”的焦虑。

前几天看《暗时间》的时候,看到一句话: 说到坚持,有多少人的坚持并不是真正的坚持。因为坚持的本质是,坚持一个有效的结果,而不是坚持一个无效的过程。

多少人在重复的坚持一个过程,日复一日的做一个相同的行为,以为这样叫做坚持。其实这正是我之前一直存在的问题——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不用脑子去读书,只用时间和反复的行动去读书,这样可以换来自我感动,但其实最终只是一场自嗨。
相似回答